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对策分析

2019-08-27 02:33黄明月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1期
关键词:途径和方法

黄明月

摘 要:21世纪的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责任,随着世界各国在科技、经济上的激烈竞争,高校教师更肩负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振兴教育的希望却在教师,而高校教师要胜任这个工作,就必须转变观念,不断精深科学知识,提高精湛教学、科研水平,更需要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因此,高校要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须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并试图从中找到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途径和方法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人生的根本标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贯穿教师专业发展的全部过程,是引领教师职业行为的内在灵魂。高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大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这一崇高职业必须具备的素质。所谓道德修养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功夫”。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则是指从事教育活动,以教育为目的的教师为了培养自身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操守而进行的一项自我锻炼、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的功夫。它是一种有意识的自律行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不同时期各种思想和文化的相互碰撞、互相影响,高校教师的价值观念也不同程度受到冲刷和影响,所表现出来的是形形色色的价值失落与取向迷茫,同时也使得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状况与走向发生深刻的变化与方向性的偏差。在此情形下,教育部联合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共同研究制定,并于2011年12月23日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规范》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国家为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升高校师德水平而做出的新举措。

一、高校教师培养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状况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已成为高校各主体的共识,大部分高校教师经历培养道德理性的过程后,已经具备职业道德修养的意识;近年来,高校教师对自己复合能力的挖掘,使高校教师整体职业道德素质有所改善,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高校教师培养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都能通过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树立起教师的崇高形象,但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有下滑的趋势,虽然导致高校教师师德修养下滑的问题不是主流,但已经开始威胁高校教师整体的道德素质,已经变成阻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有清楚的认识。文章对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初步梳理。

一是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积极性较为缺乏。当前,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具有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能够坚持职业道德的要求。但也有部分高校教师在长期、复杂、见效性慢的工作中逐渐失去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并产生了一些不好的想法,如认为道德素质远远没有论文重要和有价值;关心和帮助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是费力不讨好的行为等等。

二是高校教师对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境界要求不高。高校教师,需要“对自身职业行为所具有的重大社会意义以及它与国家、与人类当前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能有一个清醒而自觉地认识”,而很多高校教师在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心怀崇高理想,励志教书育人,但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却不注意主动自觉的去完善自己的修养,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受各种拜金主义的影响,开始放弃自己最初的理想追求,将经济利益参杂到所从事的事业中去,忽视了教育的崇高性和神圣性。部分高校教师正是由于对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境界要求不高,以致缺乏奋斗目标,不安于现在从事的教育职业,注重自己的副业,从而不能在教学和科研的过程中激发自己无穷的创造力和潜能,不能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甚至出现以教谋私的堕落现象,影响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整体提高。

三是整体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与学生和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距离。高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招生规模也不断增大,教师引进的速度和数量空前加快,高校教师也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而不由少数精英知识分子来担任,出现了大众化的发展趋势。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产生问题的原因很多,有宏觀的,也有微观的,有外在的影响,也有内在的推动,我们必须从社会背景出发,深入认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殊意义,充分了解各种因素对高校教师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首先,市场趋利风气弱化了社会职业道德弱。由于当前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健全,市场主体在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支配下,难免出现置法律与职业道德于不顾而趋利的现象。教育面向的是社会,教师不能脱离社会的大环境,高校教师师德修养与其他社会道德一样,必然会收到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其次,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上的重科研轻道德的现象。现代大学教师除了要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承担相映的科学研究任务。随着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科研成为衡量高校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修养的重要尺度,而本该成为评价教师优劣以否的教师职业道德因素和标准,在教师的绩效评定和职称晋升中则被弱化到了“没有用”的地步。

再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自律自控意志的衰减或缺失。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教师个体在对道德价值深刻认识和坚定不移的内心信念下的自觉修德行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高校教师根据其自身全面人格发展的需要对高等教育事业产生的认识,形成了他们自身师德自律的动力。高校教师通过规范自己的师德意识形成自己的自律自控意志,并让这种师德规范意识内化形成自己的道德良知,在道德良知的导向下自觉履行师德规范的要求,热爱学生、爱岗敬业,高校教师又在这种师德规范的要求下,用这种自律自控意识持续推动高校教师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二、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状况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明天,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必须下大力气推动其健康发展。本章结合现阶段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从强化道德价值意识、激励机制和新的道德修养途径及方法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策略。

(一)强化道德价值意识,増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道德价值是人类社会道德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和道德意识对一定的社会、阶级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道德价值意识是对人们在对道德价值深刻认识和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对道德作用十分看重的价值观取向,由一套涉及道德价值问题的信念、理想、标准、原则组成。道德价值意识是推动个人自觉将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信念,并在实践中坚持的意识基础,是个体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动力。

(二)建设重德崇德的评价制度,激发职业道德修养的积极性

對于高校教师来说,评价制度的出发点是运用一些适当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工作能力,在评价程序中要注重高校教师的外在发展和内在需要,要让其了解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发挥评价制度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针对高校在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制度当中忽视对教师道德的要求,导致了高校教师修德积极性弱化的现象。必须加强师德修养在评价制度中定量和定性的结合,以便正确引导和激励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

第一,强化高校教师考核的职业道德要求,引导教师修德。高校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所以要公正、客观和全面的评价教师,就必须建立多元的评价考核体系,选择适当的评价手段,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测评教师,建立长效、严格的管理考核机制,提高职业道德在考核中所占比重,同时把教学成绩纳入考核的范畴。第二,注重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中的师德表现,促进教师修德。

(三)继承和创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在传统上有许多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但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使这些传统意义上的途径和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教师进步的需要,因此,要在传统的途径和方法上结合高校现实的情况,创新提高高校师德修养水平的途径和方法,以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56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教育科学山版社,1984.

[3] 梅养宝.论现代教师群体应有的精神状态[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4).

猜你喜欢
途径和方法
农村中小学校本研训的几种途径和方法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
教育硕士开展案例学习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