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重视与发挥高校思政课在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

2019-08-27 01:39郭霄凤张国民石慧
西部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大众化思政课理论课

郭霄凤 张国民 石慧

摘要:在分析了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之后,指出高校思政课在推进這项工作中的优势,即高校思政课是在高校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政课在全社会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具有引领、辐射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政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8-0067-03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伟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重视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既要注重与发挥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要注重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对全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带动、辐射与推动作用,以全面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高校思政课在高校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作用

新时代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主要目的与任务,就是全面加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真正信仰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课具有主导与核心的地位与作用,发挥着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作用。

(一)高校思政课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着主导与核心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面向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具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固定的学分、教学时间以及专业的教师队伍,承担着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对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着主导与核心的作用。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级各类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从课程设置的门类来看,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其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与灌输,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始终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从整体上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体系、原理和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等,为高校思政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合理的精神内容。

其次从课程功能看,新时代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置于基础与核心的地位,充分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在校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形势、认识分析并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使他们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逐步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是在教育与践行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思政课对教育与引导青年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与专业技能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整体的良好素质方面,更加凸显了主导与核心作用,这就是新时代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义和重大任务。

(二)高校思政课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主阵地

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既是培养塑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又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

第一,高校思政课的根本目标与任务就是向在校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宣讲、灌输,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每一门课程,由于各自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不同,因此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却又有机地形成了科学完整的内容体系,并准确地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理论内涵和理论精髓,为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显然,思政课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目标任务确立以及内容体系建构,都决定其是推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第二,高校思政课就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的教育,其基本内容即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这是与其他专业课程相区别的显著特性。党中央相关文件明确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势,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因为,能否占领与运用好高校思政课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直接关系到能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伟大工程,能否培养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最终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体是教师队伍,他们既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者和教育者,也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和传播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践行者与引领者,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发挥着主体与主导的作用。正是由于众多思政课教师的出色工作,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具体实施与良好成效的实现。可以说,高校拥有的一大批理论功底深厚、政治立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学者和专家,他们不仅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教育和研究的生力军,而且也是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资源,这都为他们所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1]无论思政课教师岗位职责,还是其地位作用,都充分显示出高校思政课在推进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

二、高校思政课在全社会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引领、辐射和推动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对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不仅限于高校内部,而且对整个社会推进这一伟大工程,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辐射作用和推动作用。

(一)高校思政课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引领作用

高校思政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引领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全局与总体上引导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上。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讲,它承载着意识形态传播、引导和巩固的历史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高校思政课最基本的价值取向。高校历来都是社会的方向标,对社会发展与意识形态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引导作用,当年起源于北京高校的“五·四”运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就是明证。进入新时代,高校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社会的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充分发挥其对社会价值导向作用和理想信念教育功能,引导社会大众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主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引领社会民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新时代正确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判断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正确分析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果中的科学内容与自身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解決思想矛盾,建设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指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毁灭。”[2]35任何一个统治阶级只有利用意识形态来灌输、引导人民大众,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才能长时期地、有效地掌控国家政权。然而,由于受当前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利益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和思想观念多元化,思想活动存有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等特点,使得部分人出现了信仰缺失、精神迷茫和社会伦理秩序瓦解等现象。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与影响,为新时代立杆树标,为新征程率先垂范,为社会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形态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总之,思政课旗帜鲜明地表明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作用,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引领与导向作用。

(二)高校思政课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辐射作用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近3000万,这个充满活力的庞大群体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力。在校青年大学生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对象,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的传播主体。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把在大学所学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能力和精神带到社会去宣传、去推广、去示范,并应用到实践中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其中通过高校思政课教育,使当代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他们一旦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就像一粒粒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种子,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势必会在社会的每个角落里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到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为在全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有力的舆论环境、价值观念和文化力量,为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广泛而强有力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同时,在校大学生每个学期都会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他们不仅是社会活动的实践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传播者、宣传者和影响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践行者。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到城乡基层以至千家万户。思政课教师也会通过到基层宣讲、培训骨干等活动,带动与影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正如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之时,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省委高校工委开展了高校“百千万”师生十九大精神进基层宣讲活动。本次活动组织百名理论骨干深入地市宣讲解读十九大精神,组织千名高校思政教师结合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入基层宣传十九大精神,组织万名学生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农村一线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把十九大精神传播到三晋大地的每个角落,让十九大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行动指南。由此可见,高校思政课以及广大师生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巨大辐射源,是全社会范围内全力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或缺的重大的组成部分与有生力量。

(三)高校思政课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在全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重要推动力量之源。无论校内校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一致、方向一致,那么两方面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交互作用,形成合力,有效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向更高更深水平、更广更大范围不断发展。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用社会主流意识占领社会的每一块领地,是这种推动作用的根本和关键动因所在。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只有公民对主流意识形态有了深刻理解和全面接受,才能使公民对本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等保持认同和支持。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力量。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足,人民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创造出很多人间奇迹。”[3]

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呢?如何能引导公民去认知、理解、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主义除了自身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还需要宣传理论等部门(包括媒介舆论主导部门)齐心协力,共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形式,创新宣传途径、手段和方法,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工程。特别是当前,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想尽一切办法,加大文化输出和思想渗透,妄图西化我国广大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企图让他们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4]对此,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所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社会责任与使命。因此,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多次调整和改革,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进行了三次重大改革,这些调整和改革既满足社会需要,又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并进一步推进全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成为人民大众共同实现民族复兴梦的强大武器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姜玲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

[4]刘延东.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7-10.

猜你喜欢
大众化思政课理论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