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范院校“三全育人”模式的探索

2019-08-27 01:28杨可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德育培养教书育人师范院校

摘  要:“三全育人”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校风学风建设密切相关。我们要站在师范院校的角度,着重研究正确的、全面的育人方法和途径。作为大学教育的特殊思考与责任,对育人的思考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教书育人  师范院校  德育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8-047-02

1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高等教育发展快速,各高等院校从内涵发展到外延发展在不同平台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高等院校发展到今天,已从985和211引导发展的模式,到了双一流建设发展引导格局。这些不断深入改革、开放、发展的重要举措都给高校的发展带来了促进不断发展的机会。在新的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能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促进发展,这对一所学校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师范院校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必须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引领,在实践上应注重全过程育人,在空间上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关注育人方式方法。

教育是一项系统而长远的工程,师范院校对这项工程的开发和挖掘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应该注意整个教育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教育提出了“三全教育”的概念,弥补了德育实效性的不足。这是一种新的德育模式,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应从全体参与者、全过程和全面教育三个方面入手,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德育进行培养。这种新德育模式不仅推动了师范院校的德育创新发展,增强了德育实效性,它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大学生德智体美综合性、全面性的发展。育人模式的存在是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三全育人的发展要抓住一线一段三关键:一线即在整个过程中必须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不忘初心,抓住成效;一段即重点是学生读大学四年这一段,此段虽短,影响深远,有了全方位的培养,会影响到一个人的长远。三关键即指的是教风、学风和校风这“三风”,要想有优良的“三全”就必须具备优良的三风,这“三风”加“三全”,是我们在从事教与学的实践研究中需要深刻认识的两个方面。

2   “三全育人”模式的关键环节

育人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这里的关键是解决谁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有了這些明确的目的和意义之后,关键的环节就是在实施“三全育人”的过程之中用思想政治教育和优良的教风学风以及校风引领。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党和国家对师范院校育人模式的提升和改善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从师范院校这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摇篮中走出了众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个“摇篮”为党和国家储备了许多人力资源同时承担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要重视新时代师范院校的育人模式并坚持创新,在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的同时,不仅要坚信教育的核心就是理想信念,还必须把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重点。同时站在师范院校的角度我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育人模式的提出为师范院校提供了明确清晰的目标及方向。师范院校培养未来的人才,是以基础教育为主,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到了基层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能否更好地承担起基层教育的教学任务,能否成为合格的教师,这是与大学几年的受教育程度相关的。因此,大学在育人的过程之中,对学生全方位培养,并重全员参与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与培养,中小学教师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颇深,中小学教师的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有着关键性影响,所以,师范院校要将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不仅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更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完全融为一体,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争取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发展和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队伍。

在对大学生进行全过程育人的几年时间里,我们还应特别注重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中小学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未来将实施12年义务教育。从事义务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主要是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个孩子都要接受的阶段教育,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段最关键的时期中小学教师起着指导性、决定性的作用,他们带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最重要的使命,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核心。一支富有高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的教师队伍,在新时代号召下投身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建设中,帮助青少年儿童学习成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在青年和儿童心中。师范院校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因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总是以正确的三种观点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生活,因此,要让学生时刻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感受到小康生活带来的希望和美好,就有必要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深入到教学生活中的每一处。师范大学要坚持育德树人为教育的主导思想,学生是教育的载体,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和调动学习主动性,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围绕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坚持在教学生活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

3   育德树人与师范院校的责任和使命

在师范院校的育人过程中,根据师范院校的责任和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贯穿整个教育的全过程。首先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例如:是否独生、是否单亲、是否贫困等。学校应当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堂,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从思想上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开展接下来的工作。其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避免大学生在当前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和演变中受到干扰,学校可根据大学生可塑性较强这个特点,引领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自信、认识自我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大力宣传具有代表性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渠道和载体以广播、多媒体、文娱节目等表现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从了解到深刻,再到喜爱。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生生活精神食粮,为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供有利条件,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为此,我们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共同决定优良的校风。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高校学风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局面。大学的文化积淀和精神文明主要体现在学风上。它不仅是办学理念的体现,更是学生文化素養和学习精神的综合体现,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体现。目前一些学生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方法不恰当导致的被动学习倾向。所学风建设是重点,师范院校应该提高对学风建设的认识要想用良好的学风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就要在学风建设问题上进行有效的规划并且对学风建设的规范管理进行加强。

第二,师范生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普教的教育,所以加强师范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以及培养出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师范院校在新时期首要面临的挑战和任务。学校可以从树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观念入手,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出丰富和拓展。所以师范院校有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类有意义的文化宣传活动,正面引导学生进行网络教育,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继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力和行动力。

第三,全方位育人也是重要的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要以学校为基地进行教育实践活动,也可以联合政府、社会各界一起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将社会生活与学习结合,实现全面、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坚持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新时代的洗礼下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的创新和改革。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仅契合了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更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对师范院校而言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新时期育人模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4   结语

新时代的到来为师范院校育人模式提供了新的条件和助力。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四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师范院校也因此跨上了新的台阶,我们根据多年的办学实践和经验教训,吸收了教学育人的精髓,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基业上不断往前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提下发展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及美德,坚持“三全育人“新模式的深化、提炼、进步坚持对师范院校育人模式的探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坚持下去,按照“一线一段三关键”的原则加强“三风”和“三全”的建设,加强师范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始终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师范院校的育人模式进行提升和推广,师范院校要想今后的道路发展顺利,就必须要以习近平同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为指导,让新时代的学生在党的引领下快速成长,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变,坚持将改革开放,让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 范小凤.论新时期高校“三全育人”德育模式及其运作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2011.

[2] 肖晓哲.高校学风校风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6+174.

[3] 冯开甫,伏菲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研究述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3-57.

作者简介:杨可(1995-),女,四川雅安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培养教书育人师范院校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篆刻
试论如何提高班主任德育质量
家庭教育中应注重德育的培养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中职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