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背景下道路综合治理方法探究

2019-08-27 17:04张红岩高薇薇
装饰装修天地 2019年19期

张红岩 高薇薇

摘    要:随着城市规划由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型,城市双修理论中提出的“城市修补、生态修复”被越来越多的规划者重视,以城市双修为理论指导的规划层出不穷。然而目前大多城市双修的规划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以规划理论引导城市建设。本文从道路综合治理的角度出发,切实从可实施角度探索城市双修理论指导下的城市规划方案。不仅在布局更新、功能分区等传统规划项目中提出更新策略,更是在慢行系统、人性化尺度方面加以研究,利用规划、建筑、景观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对道路两侧进行定性定量设计,以期取得更加符合人使用尺度的活力城市街道,也为其他城市街道综合治理提供方法支持。

关键词:城市双修;道路综合治理;人性化尺度;多学科合作;定性定量规划

1  引言

自2007年前后,城市存量规划的趋势开始逐渐明晰,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剩余用地越来越难支撑城市增量发展的需求,城市规划也逐渐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型,“城市双修”的概念也在被不断重视,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为指导思想的规划设计不断涌现。同时,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人”的回归,“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开始回归,然而公共空间、街道活力、人性化尺度的缺失等一系列“城市病”的发生都成为当前城市与人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种矛盾,规划者们不断投身实践,发现“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的绝佳良药,以“城市双修”为理论指导,以“窄马路、密路网”、“街心花园”、“U型街道空间”等为设计手段的设计方法都为城市的更加宜居添砖加瓦。城市街道作为居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城市公共空间,除了承载城市的交通功能之外,也是居民日常活动、休憩、购物、交流的重要场所,街道空间的环境品质、风貌特色、功能定位等方面的提高都是城市形象提升和宜居性提高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在大多数城市,现状街道空间都存在很多问题,如街道缺乏必要性基础设施,静态交通设计不合理,街道景观质量不佳且维护情况一般,街道缺乏人性化尺度等等。本文从以上问题出发,提出相关设计理念以解决此类问题。

2  相關概念

2.1  街道空间

街道空间是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同时具备一定的交通功能,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街道空间包括其物质要素、空间要素和人文要素三个方面,街道要素主要包括人、建筑、道路、铺地、环境设计、绿化等等;空间要素则是包括街道的尺度以及各个方向的街道界面,人文要素是包括街道的历史文脉、现状功能、街头文化等等。一个街道只有这三个方面的要素都更加人性化,才是一个宜人、充满活力的街道空间。

2.2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广义上不仅仅是空间概念,更重要的是人在空间中的种种沟通、交流与活动。公共空间是所在地居民进行各种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公共空间实质上是城市环境的精华、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是城市形象塑造的绝佳地点,也是公共艺术和公共文化发展和普及的地点。

3  设计理念

3.1  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尺度

亲和力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品质,具有亲和力的城市空间,需要有舒适的人性化尺度的建筑、街道、广场等一系列的城市公共空间必备要素。对于街道空间而言,舒适的人性化空间与设计车速之间的关系相对较小,更重要的是行人的尺度、行走的节奏以及与街面各建筑之间的交流。

莫什·萨夫迪在《后汽车时代的城市》中提到:‘建筑当然是要在不同的距离上被感知的。但是,能够使建筑在人们行走时的视觉层面上与人恰当的接近是尤为重要的。对一个场所人性尺度的感受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这个层面。正如此文所说,街道空间的活力来自于沿街建筑的适用功能和其间发生的活动,其人性化尺度也主要从人与建筑的交流上体现。然而,新的建筑立面往往令人感到单调、乏味、充满距离感,难以给街道空间的使用增加积极的影响。

为了追求更加合适的人性尺度,需要关注新建筑的形式,拒绝平板式的大体量建筑,应当让街道的活动流线穿插于建筑内部或建筑之间,多使用庭院、通道、拱廊等空间形态,构建街道层面上的交往空间,设置一些活动节点,引导人们进行各类参与性活动。

3.2  突出文化,塑造街道风貌

街道风貌主要是指街道内部空间的视觉环境,即街道两侧建筑立面、道路表面以及其附属物所围合的闭合空间,包括建筑立面、建筑构件(遮阳板、雨棚、空调、管道等)、地面铺装、道路设施(路灯、垃圾桶、道路家具、管线等)等要素。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按照街道风貌构成主题将街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决定建筑本来外观形态的“第一次轮廓线”决定街道风貌;第二种是以建筑外墙的凸出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第二次轮廓线”决定街道风貌。

在目前的街道风貌感受中,普遍以“第二次轮廓线”为主导的街道风貌表现为主体,因此,在设计过程中,突出街道自身特色、展示城市历史文化不仅可以从建筑立面入手,还可以通过建筑构件、道路设施、地面铺装等多方面进行特色植入。在特色要素植入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利用特色符号、传统材质、色彩借鉴的方式,将特色要素融入街道小品、道路铺装、建筑立面材质、街道家具中,在突出特色要素的同时又能保证街道的整体性。

3.3  定性定量,科学规划方案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往往由于对现状信息掌握不完善,规划策略缺乏定量化科学论证,导致规划常以经验主义为主导,以“空间解释”为手段,以借鉴经验和试错的方式运用于实践之中,这种现象导致规划的合理性取决于规划师个人经验,规划成果主观性明显。但随着近年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GIS以及大数据的普及,让定量规划成为了现实,规划中也越来越注重规划的定量设计。定量规划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让规划更有依据,减少了对规划师个人能力的依赖。在规划中,将定量规划的理性与定性规划的感性相结合,借助规划者的主观能动性去判断数据的可利用度,让数据更好的为规划服务,让规划更加科学。

3.4  多学科合作,精细化设计

在目前的规划中,多学科合作已经被广泛使用,尤其是规划与市政、道路交通等方面的交流已经成为规划设计中的主流,然而在道路综合整治以及街道空间改造等方面,很少出现规划与其他学科共同合作的情况。事实上,道路综合治理,不仅包括传统空间的规划,更包含建筑立面改造以及街心花园等一系列公共空间的细部设计,如果想要进行精细化设计,提高规划方案的落地性,就应当与建筑、景观设计者进行沟通交流,采用多学科合作的方式,让规划方案更加科学、有序的进行。

4  小结

本文从“城市双修”视角对道路综合治理进行了研究,从形态、空间、生态、风貌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在道路综合整治中的策略,打造出一个更具人性化、更有活力、更凸显城市生活特色的街道。在道路综合治理的探索中,我们也采取了定量规划、多学科合作等一些新的规划设计方法并进行积极探索,力求不仅在设计中打造一个人性化、生态化的空间,更能在设计方法上有一定的突破,为今后的存量规划背景下的道路综合治理工程提供新的规划思路和规划方法。

参考文献:

[1] 邹兵.增量规划、存量规划与政策规划[J].城市规划,2013(2):35~37+55.

[2] 李建彬.城市街道空间的活力塑造[D].东北林业大学,2010.

[3] 李文娟,易西多.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尺度的感知与思考[J].艺术教育,2018(23):188~189.

[4] 吴锦海.街道风貌形成的制度因素[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东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10.

[5] 马丽.城市街道空间活力要素分析[J]. 现代园艺,2015(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