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农业70年发展纪实

2019-08-29 06:06邹章满中江县农业农村局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江县总产丹参

□邹章满/中江县农业农村局

1 粮食生产大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稳定供给夯实了基础

解放前的中江县,生产水平十分低下。1949年,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为9.99万 hm2, 总 产 16.26万 t, 单 产1 627.5 kg/hm2,人均189.7 kg,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6元。建国以来,经过30年的发展,1978年,全县粮食总播种面积达11.52万 hm2,总 产 39.79万 t, 单 产3 450 kg/hm2。30年发展,播种面积增长15.31%,总产增长2.45倍,单产增长2.12倍。种植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6 541万元,增至1978年的16 020万元,增长2.45倍。30年间,总人口由1949年的85.73万人,增至1978年的128.98万人,增长1.51倍;农业人口由1949年的80.90万人,增至1978年的124.70万人,增长1.54倍,人均粮食319.1 kg,农民人均纯收入98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迎来了粮食发展高潮。1983年,中江县粮食总播种面积达11.10万hm2,总产63.49万 t,单产5 722.5 kg/hm2,人均486.5 kg(当年农业人口124万);2003年,粮食总产达68.18万t,中江县首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2005年,粮食总产达76.26万t,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2011年,粮食总产达85.41万 t,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2003~2018年16年间,中江县8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称号;2011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6次获“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创新高。2016年,玉米高产田块单产达12 285.9 kg/hm2;净作小麦单产达9 376.5 kg/hm2。2018年,中江县辑庆镇文堂村进行了晶两优1377水稻的生产示范,平均单产达14 004.0 kg/hm2,最高单产达14 112.0 kg/hm2。

2018年,中江人民战胜了“7·11”罕见特大洪灾,建成高产高效示范片8个,示范面积达3 066.67 hm2、辐射面积1.19万hm2,粮食总播面14.38万 hm2、总产81.25万 t、单产5 655.0 kg/hm2,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1.25倍、2.04倍、1.64倍,比1949年增长了1.44倍、5.00倍、3.48倍。人均粮食582.5 kg(年末人口139.48万人),分别比1978年、1949年增长了1.83倍、3.07倍。

2 优势特色产业日益彰显,成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动力源

2.1 中江丹参、中江白芍等道地中药材快速发展成为农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中江丹参、中江白芍等是中江丘区的传统优势资源。1949年,全县种植250 hm2,其中,丹参34.27 hm2、总产87.65 t, 白 芍 16.47 hm2、 总 产 52.75 t。之后,中药材生产有所发展,1978年,全县种植中药材1 040.00 hm2,1993年,种植中药材2 233.33 hm2。但是,历年种植面积起伏较大。

1999年,中江县上成立药材(干果)基地产业领导小组、中江丹参无公害示范基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围绕中药材生产发展开展了系列试验研究、示范推广和项目实施工作。2001年,中江县被列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丹参规范化种植中江科技示范区”;2002年,成为“四川省第一批优质丹参基地”;2003年,被农业部列为“创建国家无公害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县”;2004年获“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证书”;2005年,获农业部“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证书(全国有4个县获得次证书,其中,四川1个县);2008年,中江丹参和中江白芍注册为集体证明商标、“中江丹参”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9年,成为“四川省优势特色农业丹参基地”并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创建工作;2011年,获“中国芍药之乡”称号、中江丹参GAP通过国家认证并获证书;201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中药材)”;2013年,“中江白芍”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4年,“中江丹参”获四川省“首届消费者最喜爱的100件四川商标”;2015年,中江白芍GAP通过国家认证并获证书。

《中江丹参主要病虫害症状图谱及发生防治研究》和《中江丹参组织培养应用技术研究》获德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江丹参标准化生产研究及应用》获德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丹参现代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个,县级地方标准4个;“川丹参1号”“中丹1号”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018年,中江县种植中药材面积达0.73万hm2,总产量达到2.50万t,总收入6.50亿元。其中,中江丹参种植面积达3 186.67 hm2,产量1.06万t,收入2.64亿元;中江白芍2 273.33 hm2,产量1.02万t,收入2.25亿元。

2.2 食用菌特色产业成为中江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中江食用菌生产始于20世纪70年代。40余年砥砺奋进发展,由零星、分散栽培小副业,跃升为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并引领农民增收的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栽培规模由1978年的1.65万袋发展为2018年的3 0120.00万袋,收入由1978年的3.24万元发展为2018年的70 183.50万元,2005年、2010年中江县荣获“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

小试牛刀,探索发展蘑菇、黑木耳、黄背木耳等特色食用菌。20世纪70年代,食用菌多为农户自发式引进试种,栽培规模小,一般在0.30万袋以下,栽培地点分散零星,栽培方式、方法和技术较差。1988年,全县生产178.00万袋,总收入316.00万元。

1976年,中江县原石泉公社(现石泉乡)老牛坡农场在室内用层架式粪草料种蘑菇156 m2,鲜菇单产9.9 kg/m2,开启了中江人工栽培先例。

1977年,中江县原石泉公社(现石泉乡)4大队用50 t椴木栽培黑木耳获成功。

1984年,玉兴、集凤、北山等乡试栽黄背木耳0.12万袋,收干耳190 kg;1985年,栽0.56万袋,收干耳860 kg;1986年,栽2.50万袋,收干耳3 969 kg;1988年,栽培达到168.00万袋。

党政重视、协会推动、科技引领、加强营销,全力促进特色食用菌产业创辉煌。1982年,中江县成立县食用菌协会,1988年,成立县食用菌生产领导小组,1999年,率先实施《黄背木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开创全国无公害生产食用菌先例。2003年,成立县食用菌产业领导小组,印发《中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意见》,成功承办了“四川省2003年食用菌生产暨商贸洽谈会”,云集省内外领导、专家、商贾和新闻媒体共计300余人。2004年,获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证书,中江县成为“全省食用菌行业2004年度优秀基地县(市)”。2005年,全县生产食用菌1.83亿袋,总收入3.03亿元;中江被评为“全国食(药)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市)”,王茂如同志被评为“全国食(药)用菌行业先进工作者”,县菌协获2005年四川省“百强协会”称号。2010年,中江再获“全国食(药)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市)”称号。

建成“现代农业食用菌万亩示范区”2个,《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繁殖及产业链培育研究》获德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培育新业态20家,其中,全国百强协会1家、全国示范专合社1家、省级百强协会2家、省级家庭农场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家。2018年,全县生产30 120.00万袋食用菌,其中,羊肚菌种植近400.00 hm2,总产(干)达到3.00万t,总收入达70 183.50万元。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开创中江菌业新纪元,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样板。建设的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在仓山镇响滩子村占地100.00 hm2,四川菇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60亿元打造“千亩生态休闲观光农旅基地”和“一区三园”核心基地。一期建成食用菌产业示范园,有工厂化生产线4条,生产全程采用整套恒温智能数字化控制系统,实现原材料优选、拌料、装袋、高温灭菌、接种、培养、上架、出菇、包装全自动化,形成日栽培食用菌3.20万袋、产鲜菇16 t能力,年产值达4 000.00万元;建立食用菌(茶树菇)扶贫产业园4个,吸纳周边200多农户及贫困户到园区务工或入股,成为引领当地百姓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样板。

猜你喜欢
中江县总产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2021年山西省夏粮总产24.34亿千克
中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强化权益保护宣传教育 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江县:强化人力资源品牌建设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江县:突出“学讲练” 提升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山西:夏粮总产增长秋粮长势良好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基于农户调查的耕地撂荒问题研究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