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彼岸只为海

2019-08-30 05:51崔志钰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9年8期
关键词:彼岸功利背影

崔志钰

今年的夏天特别热,热得让人难以静下心来思考与写作;也正因为热,只能蜗居在家,做一些读和写的事——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意义,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

人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说是一种表达,写也是一种表达;有的人能说,有的人善写。这些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近些年,我从未停止过“胡思乱想”,受能力水平所限,这些想法是凌乱的,不成体系的,有的想法已付诸实践,有的想法却成了空想。想回望一下自己的思路历程,想通过这种阶段性的回望让自己“深刻”起来,想留下这些思维的“影子”,想为自己的四十年留下些回忆,想对自己有一个好的交代……人就是这样,往往有一种负重感。

有人说,人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看日出,因为每天都有日出,所以日子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有期盼和念想。我也有自己的念想,就是怎样使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虚度、富有意义,不辜负生命,不亏欠岁月,每天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日出。也有人说,人生如同远航,只为彼岸不为海。我却不愿苟同,彼岸固然重要,这是我们要到达的地方,然而有时会突然困惑,到达又是为了什么?难道我们的出发就是为了到达吗?近些年,自己相继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获得了省教学名师、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全国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等称号,似乎正在抵达所谓的“彼岸”,这难道就是我的目标吗?我在內心深处不停地问自己,也不停地告诫自己。这种在别人眼中的“彼岸”并非是我的“目的地”,我的初心始终是“不为彼岸只为海”。教育其实是没有彼岸的,教育只有地平线,而地平线只能逐渐地靠近,永远无法抵达,所以我们的“航行”只能永远在“海”上,辽阔的海洋正是我们挥洒汗水、劈波斩浪的理想“舞台”。汪国真说过,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教育的魅力也许就在于这“背影”。人生的意义也在于这“背影”。

人是意义的存在,这种意义是一种自我感知。同样一件事,对有的人有意义,对另一些人可能就没有意义,意义是因人而异的;同样一件事,在某一阶段可能富含意义,而在另一阶段可能就会失去意义,意义是因时而异的。我始终认为,要让生活富有意义,你就必须赋予生活以意义,意义其实是自己赋予的,不要太在乎别人眼中的意义,如果你太在乎别人眼中的意义,就会被意义所困,就会掉进别人的意义之网。意义是自我赋予的,当然这种自我赋予应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不是一种自我封闭,但必须要有自己的定见,并设法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

有一年我到五台山旅游,在一个景点墙上看到醒目的四个大字“活在当下”,当时就非常感慨:我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了过去和未来,有的人始终活在过去,陷入过去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有的人被过去的功名所累,有的人被过去的遭遇所绊,却没有意识到“前尘往事成烟云”,过去只是一种经历而已;有的人活在未来,为了未来的美好而宁愿牺牲当下,却没有意识到“人生只有三万多天”。对“活在当下”,若是在以前,我肯定会鄙视这种生活哲学,而现在我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境界。作为教师,教育生活占了人生最重要的光阴,“活在当下”就是要追寻教育的现实美好,让每一天都富有意义,只有追寻教育的现实美好才能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很多人说我已经到达了作为一个教师的最“高峰”,这显然站在功利化视角,以所谓的职称和荣誉作为主要衡量标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会经历从功利迈向非功利的过程,当然有的教师可能一辈子难以摆脱功利的束缚,我很庆幸自己在人生的不惑之年开始摆脱功利的枷锁。尽管一个教师可能已经站在了“功利”教育的最“高峰”,但是他可能还站在“非功利”教育的山脚下。一个人只有抛弃功利的思维,没有了功利的羁绊,他才会走得更加坚定,也会走得更快、更远,因为他已经远离世俗的功利,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旅程”。

我想象过自己能走多远,我也想象过我们教学改革研究的最终形态呈现,甚至梦见过自己到达目的地的神态,然而占据我内心深处的始终是“旅程”,想那么多干什么,走就是了。既然“不为彼岸只为海”,又何必苛求。在心中描绘出理想的教育形态,执着前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责编  王鹏飞)

猜你喜欢
彼岸功利背影
主题:背影里的爱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彼岸
背影
针与盐
背影
到了彼岸
背影
幸福不在彼岸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