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目标的选择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2019-08-30 07:35李志梅
山东青年 2019年6期

李志梅

摘 要:   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学习的方向,明确目标类型与方向,理解目标背后的价值内涵,对于个人的学习过程而言是必要的。追求自己选择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有关你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发现自身的内心需求,有助于掌握目标的选择。这能帮助我们拥有真实、长久的幸福。

关键词:掌握目标;表现目标 ; 自主需要

对目标的不同理解將会引导我们走上不同的道路,对人终身产生长远的影响。明确目标类型与方向,理解目标背后的价值内涵,对于个人的学习过程而言是必要的。

一、 学习目标类型的差异

心理学家埃利奥特将成就目标分为两种类型:掌握目标和表现目标。

掌握目标关注的是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掌握,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能力自我提升而不是即时的自我肯定,掌握目标更倾向用“进步”来评断自己,以是否尽了最大努力来要求自己。

表现目标又可细分为表现趋向目标和表现回避目标。这一类型的人关注的是特定结果,比如考分或比赛名次等,有较强的得失心。表现目标的特征是非赢即输:比赛拿到名次,表明有才华,很抢手;没拿到名次,意味着他人会失望,也显示自己不够聪明,没有价值。而表现回避目标关注的是如何避免在别人面前显露自己的弱点与劣势。此类目标取向的学习者会更多地把精力集中于避免使失败上,他们认为学习成绩不要比大多数人低就好。

二、 目标选择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其影响

个人对自我优势与劣势的分析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目标的制订。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的语文写作和历史学得不错,那他有极大可能成为一个作家;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运动不协调、动作笨拙,那他似乎不可能加入田径队。这是多数人的思维习惯。然而,由此引发的问题却值得思考:个人自信拥有的能力或技能,是既定,即先天的,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提升或培养的?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如果你是一个比较害羞的人,在一次活动中要选择特定的对象进行交流。一种选择是和善于交际且很有魅力的人交流,还有一个选择是和比自己更害羞、社交能力一般的人交流。持有 “如果我愿意,也许这能改变害羞的状态”,你会更倾向于和善于交际的魅力人士做一次交流,因为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机会,即便自己看上去可能会傻乎乎;相反,你持有“我就是一个害羞的人”,你会觉得和这个魅力人士交流,会显得自己很傻,很丢面子,那你的选择会倾向于那个比你更害羞的人。这看似没什么,但事实上阻碍了我们的改变,使我们的学习和进步更为缓慢。

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认为自身特征(比如:智力水平)是固定不变的,他会过于在乎别人的肯定,抓住一切机会向自己和他人证明自己的明智。相反地,认为自己能力(智力)是会不断增长的人,不会把注意力过多集中于如何证明自己的聪明上,而会更注重开发自己的潜能,锻炼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拥有掌握目标的学习者能完全融入学习活动,挖掘自己思维的潜能。面对困难和不满意的成绩,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能力,会找更可控的原因,诸如调整学习方法,或者找个高手请教疑难问题等。这类学习者关注的重点是在于开发自己的潜能,更享受知识本身以及个人能力增长带来的乐趣,学习的专注力和持久性方面会更胜一筹。

表现趋向目标是很多人倾向于选择的目标类型,学习者关注个人才智、能力的展示,希望通过取得超出别人的成绩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它与掌握目标并不对立。人们大多有胜过他人的愿望,这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源泉。学习者通过超越别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自我肯定的信息有助于学习者发挥他的最佳功能,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表现趋向目标在带给人动力的同时也削减了学习者面临困境时的灵活性。过于强烈的竞争意识,过度关注他人的社会评价会分散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投入度,如果某一次成绩不如意,焦虑、担心等负面情绪就伴随其后,自信心也大受打击。如果多次失败,又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则有可能转向表现回避目标。

表现回避目标取向的学习者会更多地把精力集中于避免使失败上,往往不愿努力,常采用自我阻碍策略,如拖延学习、确立无法实现的目标,以回避挑战来避免失败,遇到挫折时,他们的负面情绪比较强烈,会影响后续目标的确立。有些学习优秀的和学习困难的同学由于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更多地会选择退缩、回避求助的方式。长期下去,将降低自我认同水平。而当我们聚焦在“进步”而不是“表现”时,面对较为复杂的学习任务或压力,会更倾向于坚持,在遭遇失败时也不会因此失去动力。

三、引导学生确立利于长期发展的掌握型目标

如何增大学生在学习中对掌握目标选择的概率呢?追求自己选择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有关你的——兴趣、能力、价值观。了解学习目的,发现自身的内心需求,有助于掌握目标的选择。这是你想拥有的真实、长久的幸福。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和瑞恩(Ryan)等人提出一种学习动机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自主学习动机的关键是来自于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归属需要。

自主需要指的是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是由自我来决定。其核心是人们有选择的自由并进行抉择,而不是根据别人的意愿或是受他人威胁而行事。这种自我决定的需求引导我们追求符合兴趣爱好、个人天性及核心价值的目标。

归属需要是指感觉到关心他人并被他人关心,有一种从属于其他个体和团体的安全感,能与别人建立起安全和愉快的人际关系。这是我们一生都在建立人际关系及亲密关系的原因。当一段关系结束时,我们会难过和痛苦。因此,我们许多人会通过加入社团,在社交网站上结识新朋友,努力维持好朋友之间的友情等方式,在新的关系中或更深的关系中使个人归属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胜任需要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任务或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感到自己能胜任该项工作、有能力的需要。能通过个人智慧、社交、体能、情绪、组织等各方面的能力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是自我成就感的体验。对胜任需求的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你永远无法将一件事做得“过于好”。

就读于某技师学院国商系的彭丽同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一学期她找不到学习的方向,也不知如何有效地管理课余时间。一次,她去观看本系举办的省秘书风采大赛决赛,学姐自如的演讲、优雅的姿态、详尽的策划方案,令她敬佩不已。她意识到文秘工作也能实现自我的价值,由此,她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需求,开始给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且有计划、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学习时格外专注,学习效果显著。

彭丽同学起初由于缺乏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无法看到自身自主学习的需要,对归属、胜任的需求也不强烈,但被其专业的魅力所打动,认同了学习该专业的价值,内心的自我需求逐渐清晰,于是开始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成为有较强能力的文秘人员。由此可见,职业的归属感,对专业的胜任需求激发了彭丽学习的动机,从而增强了她学习的投入度与持久性。

每一位学习者就像航行在这个世界中的一条船,世界是独立于自己而存在,世界对“我”的意义——哪些是重要的,是值得坚守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是需要舍弃的,都只藏在自己的头脑中。请尽力发现、呵护、努力修复内心的自主需求 ,迈出坚实的每一步。

(作者单位:深圳技师学院人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