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的发展与传播探析

2019-08-30 08:32李聪
北方音乐 2019年14期
关键词:成就发展

【摘要】在宋元两代到明朝初年这几百年间,在我国南方浙江省下的温州(永嘉)地区,因戏剧而出名,这个地方所出现的戏曲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剧种之一,此曲代表了我国戏曲开始进入了较早的成熟阶段。由于在南方,故人们把此戏曲称为南方戏文、南曲戏文,简称南戏或南词,是为了更好地与北方杂剧相互区别而得此简称。又因在温州(永嘉)地区流行,人们又把它称之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到了明清这段时期,更多的戏曲频繁而出,南戏又被人们称为传奇。在南戏的代表作中,数《琵琶记》最负盛名,此作品不仅将南戏的高度提升了几个档次,还是南戏迈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针对南戏的发展与传播展开了一番探析。

【关键词】南戏;发展;《琵琶记》;成就

【中图分类号】I237                             【文献标识码】A

南戏又被世人称之为“百戏之祖”,这称号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戏曲形式更为成熟,剧中情节更为完整,曲调较为自由,戏中人物角色富有鲜明特征,还因为它有极大的兼容性。它虽被称为南戏,并且以南曲为主要内容,但它并不封闭自我,而是吸取各家之精华。所以在南戏中世人也可以看到来自北方戏曲的曲牌,加上在历史的长期改革中,南戏始终保持自己的“贞洁”,不入其他门派,自成一体,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角色分类、唱念技法等内容都以严格标准而认真对待,所以,南戏又享有“国际中的京剧”之誉,在中国的戏曲发展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地位。

一、非凡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之南戏。

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江南水乡,江淮人情为南戏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在明清嘉靖38年(1559年)时,徐渭的《南词叙录》被印刻成书,供世人赏读。此书也成为了在宋元明清这四朝历史中唯一一部解读南戏的专著,此书的意义在于为世人考究南戏提供了丰富的考证资料,为兰溪的空白页上添上了笔墨,也为日后的戏曲提供了借鉴史料。《南词叙录》开篇曾言到:(其大概意思是)对于北方的杂剧,有《录鬼簿》,供世人了解。《乐府杂录》是其院本,《太平乐府》是其曲选,都对北方杂剧进行了详细记载描述,可到了南戏这儿却没有一本选集用来介绍它,也没有知晓它的人,自己就更惋惜南戏了。又恰逢住在闽南,病多,咄咄无可与语,于是把这些戏文都录刻在了书上,附上了自己的见解,岂日成书,聊以消永日,忘歊蒸而已,嘉靖已未夏六月望,这就是天池道人的志向啊。此序言中的天池道人就是《南词叙录》的作者本人——徐渭。从这段话中可看出《南词叙录》确实是我国对南戏注解中最早的一本选集,序言中所提及的《录鬼簿》是钟嗣成所著,在元到顺元年间成书出版,此书有上下两卷,一直从金末记录到了元中期的北方杂剧,此书包含有152位杂剧家和散曲家,曲目有400多种,一些散曲作家、作品、对作者的平生简介等也在此书的内容中。元代杂剧的发展,也因此书颇为流传。但《录鬼簿》一书也有些瑕疵,由人所做的书籍,多少会带有作者的主观评价,《录鬼簿》也是如此。今日来看,钟嗣成在此书中的一些主观评价,好似少了一些客观,太具有个人主见了,少了些公正。比如:此书把关汉卿排在第一位,对郑光祖的评价是:“惜乎所作,贪子非谐,未免多于斧凿”……但这一点点瑕疵也不会影响到它的历史价值,并且徐渭《南词叙录》的创作也是受到了钟嗣成所著《录鬼簿》一书的影响,此书也成为徐渭写下《南词叙录》一书的主要原因。

单拿南戏的发展来说,在明代被称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亦不甚多。”其中所提及的“赵闳夫榜禁”这事儿,在《宋史·宗室世系表》中有详细记载,这件事情是这样的:赵闳夫乃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位兄弟,名叫赵廷美的第八代孙,按照赵家辈份,赵闳夫与宋光宗理应是兄弟。由此看来,赵闳夫应该是在宋光宗那朝被榜禁南戏的。这足以证明,在1189-1194这几年的宋光宗时期,南戏已经被广泛流传了,但传到杭州等地时,遭遇了“榜禁”。看来,当时南戏虽说,传播广泛,在浙、闽、赣一带极为流行,但还是避免不了贵胄们的打压,虽受到市民朋友的喜爱,可还是入不了“正音”。

二、独特的土壤和条件才让南戏产生于发展

在我国南方,江浙一带自古就比较富庶,百姓在安居乐业,无不快活似神仙,而这一带的祭祀活动就成为南戏产生与发展的特殊背景。说起祭祀活动,这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礼仪,在《礼记》中曾写到:“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可见礼的重要性。并且在周代,掌管天神、人鬼、地礼的“大宗伯”具有极高地位。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记载礼的话语:“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当时的江浙闽一带也是如此,在“巫文化”与“祭祀文化”的大力影响下,祭祀风气在民间逐渐盛行。这种盛行风气诗歌中都对此做了描述,唐顾况所著的《永嘉》一诗中就这样写到:“东瓯传旧俗,风日江边好。何处乐神声?夷歌出烟岛”。在这一片地域中,敬先祖,敬鬼神,用唱歌、跳舞的方式来娱乐人神,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文化。在这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的江南之地,风景如诗如画,秀丽繁华,人户众多,少说也有十万人家。这里的百姓生活富庶,富豪们极尽奢华,每家每户都可身着罗琦,穿戴珠宝。除此之外,这一带的杂技也非常流行,种类繁多,各式各样。每逢秋收之后,杂剧场地便人满为患,少年们在台上表演,观客们在台下喝彩,无不热闹非凡。因为这些原因,以“尚歌舞”“崇祭祀”的杭州、温州一带成为了民间杂技的庇护之地,这样就促成了南戏的产生与发展。再者,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為了躲避金兵的追捕,不知历经多少劫难才到达温州,因高宗在这儿,原本的都城又回不去,温州也就随之成为了“州治为行宫”,成为了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之地。进而温州一带人口剧增,商业远比以前更为繁荣,南北之人互相迁移。不仅让杭州的人口剧增到120多万,也让温州成为了当时最繁华的都市,经济发展程度远超其他地区。因为此处南北人相互聚集,南北文化相互交流,进而也促进南戏的成长。并且在这一带,早期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叙事文学。这种体裁的出现与流行,更使南戏有了发展之地、用武之处。早期的叙事文学在故事题材方面又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写史记文学、怪志小说,不能称之为主流。但元杂曲的出现,让叙事文学得到了新的发展,普及范围从从上层社会到了中下层人民。叙事文学得到了新的发展,也间接推进了南戏的进步。南戏以鼓板为主要乐器,用婉转曲调唱出情思故事,而且南戏具有多种唱法,比如独唱、重唱、合唱等,生、旦、净、末、丑是它的主要角色。南戏利用江浙一带温和的气候环境,多天连续演出成为常态。南戏汲取大众精华,不断提高自我涵养,使一部部作品更加精妙。

晚清时期,南戏更为门户敞开,逐渐加入了各地新兴的地方戏曲中,地方戏曲吸收南戏之营养,加以改编其剧本,在各地广为流传。到了如今这个时代,戏曲已不只在民间流传,它们进入了高校,当代大学生们也可以体验戏曲的魅力了。温州大学身处南戏的发源地,使温州大学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南戏的研究中心,加强校园戏曲文化建设之地。对南戏进行深刻探析,讨论南戏的进一步发展之道,这对戏曲进入高校极具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玲玲.南戏《琵琶记》中同名曲牌的流变[J].艺术评鉴,2019(4).

[2]俞为民.传承南戏优秀遗产 弘扬南戏当代价值[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3]屠霁霞,程婧.“南戏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作者简介:李聪(1985—),女,汉族,陕西榆林,本科,助教,榆林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成就发展
燧人氏钻木取火
年轻有为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创意成就冠军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伊朗巨大核成就引世界猜疑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