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筝乐的当代传承价值的几点思考

2019-08-30 08:32张吟
北方音乐 2019年14期
关键词:意味技法特征

张吟

【摘要】中国传统筝乐是我国音乐文化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筝乐发展的重要依托。现如今,对于中国传统筝乐的传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疑是对中国传统筝乐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如何科学、系统地去构架一套合理的体系才是中国传统筝乐当下最为需要的。笔者试图通过传承的目的、方法、内容等几个方面提出一些思考性的意见,借此作为依托,而后再展开对于传统筝乐的当代传承价值的具体细则。此文便是借由这样的思考而产生的,故仅为一些思考性意见,还望同行及专家指正。

【关键词】传统筝乐;传承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一、传承内容

(一)形式方面

中国传统筝乐作品在创作之初并不是以功利性为主体的,因此在音乐形式的层面上矫更多地排斥者所谓矫揉造作之辈。在传统筝乐的传承过程中在形式上吾辈要有极为清醒的认知,因此在表达以及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从技法、体裁、表达方式等各个方面综合地去考虑其特质,在传统筝乐作品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挖掘其核心本质,然后进过改编、重奏等方式将其重塑,以便从中更大地将中国传统筝乐文化性传承。在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技法问题,无论从演奏技法还是创作技法上既然是传承传统筝乐因此尊重传统音乐的演奏技法和创作技法应当是优先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其核心进行保留。在体裁的传承上应当注重交缘性特质,尤其是传统筝乐与传统文学中的交缘点上一定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传统音乐之风骨。在表达方式上与传统音乐的一致性与多元性上要更为谨慎,尤其是在旋法变奏特点层面,由于中国传统音乐包罗万象,不仅有民间音乐、文人音乐甚至宗教与宫廷音乐中都承载着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因此在表达方式上不仅仅要做到与某一类别音乐的一致性,同时也要审视其多元性以便更为准确地把握其核心价值。有了这样的形式上的专注力才会有于之相匹配的传承价值。

(二)内容方面

在传统筝乐的传承内容上,相较之形式而言更为注重的便是其所表达的内容中了。在传承传统筝乐的内容上不能单一地仅仅关注内容本身,应该以多元化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解决问题方式才会更为系统,同时才能最大程度地对传统筝乐进行传承。在对于传统筝乐的内容传承上需要全权衡作品的题材、音乐气质、音乐语言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系统的去看待传承问题,传统筝乐内容的价值才会更好地发挥在当下。在题材上看,在传承传统筝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母题的选择,中国音乐对于母题的选择渗透着中国文化的审美准则以及美学观念,因此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母题选择也称为了对传统筝乐传承过程中题材选择中的重要的基点。除此之外另一核心便是音乐气质层面,音乐气质实际上是音乐审美特征的最直接的展现。就审美特征而言音乐的审美特征包括实践与主体特征,目的、规律特征,形象特征,形式特征,创作特征和情感特征。

二、传承方法

(一)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教育手法及教育理念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其针对性格,当然,这样的针对性无疑是重要的,因为不同的学习方法会产生出不同的学习习惯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成果。在对于传承传统筝乐而言,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就称为了传承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为“精学”,这种“精学”首先是建立在对于传统筝乐的经典曲目的基础上的,然后针对传统筝乐的经典乐曲进行深入的研习以及挖掘,通过对于作品的研习及挖掘后,将其中的典型演奏技法提炼出来,并将这样的演奏技法作为模块,作针对性的技术模块化训练。其二为“泛学”,对于“泛学”而言,“精学”是必须要在前的,首先需要建立在专门性的技术下而进行的,因此对于“泛学”而言,需要在掌握一定窍门后普遍大量接触不同类别的筝乐,通过耳濡目染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以借鉴西方母语教学的方式慢慢浸透,似如润物无声般直至烂熟于心矣。其三为“聆听”,对于“聆听”而言,往往需要的更多是一种习惯,听觉习惯的培养无疑是“聆听”的关键。为更好地把握传统筝乐,因此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听觉依附相对来说是异常重要的,在选择的作品中不仅仅局限在民间音乐范畴,更要涉猎更多的传统音乐范畴,以此加深“聆听”的广度以及范围,用长期的耳濡目染的感知去体验中国传统音乐,使之逐渐将中国传统音乐之“根”融入至血脉中。

(二)学习目标

有了针对性的学习方法的同时也需要针对性的学习目标,若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也很难将传统筝乐的精髓融入到传承之中。针对传统筝乐的学习中,笔者将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其一为“初步”, “初步”的要求主要是掌握传统筝乐的基本演奏技法以及风格特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文化中略有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传统筝乐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质,因此分辨不同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技法以诠释不同地区的传统筝乐称为了最为首要,也是最为基础的学习目标。其二为“提升”,这一阶段是掌握不同地区传统筝乐的技法与特征后的进阶形态,通过熟悉传统筝乐的表达方式与表达习惯,进过深入的思考与学习方法相融合,进行深刻的诠释,以达到七分形似三分神似之境界。其三为“深入”,所谓“深入”是将所有的技术与技法融汇于心,达到自由抒发之境界。

三、中国音乐的文化属性、审美特征与传统筝乐的传承

中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音乐文中渗透出的最多的,也是需要传承的便是其文化根本。因此在传承筝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的是中国音乐文的属性,以便更好地去认知和传承。另一个方面就是关于中国音乐的审美特征问题。上文提到通过中国音乐的意象、意境、意味层层深入,去探究中国音乐特殊的美。这样的逻辑无疑是最“中国化”的。首先音乐并不是一种再现艺术,音乐的表现并不表现着什么具体的事物,它不会有类似于美术、文学等艺术具有直观性。中国文化中强调的是主观感受,用艺术手段、方法将其客观事物主观化,对此我国古代音乐中“象”的特征,就形成了是一种所谓 “身在云天外,情在韵律中”的独特风貌。正如胡雪冈在其《意象范畴的流变》中写道的:“‘情亦即‘意,‘意足‘象生,惟‘意含‘象,从而构成‘意之‘象。”有了“象”我们可以考虑意境,提到意境需要看到音乐的本质。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这样的艺术是相对直观了解世界而言,更能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因此“意境”在音乐中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意境所强调的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的融合,来展现音乐作品中的美。 “境”是一种境界的描绘,对于情感中“意”的表达上,使人沉浸在尽而未尽的音乐之中。这是中国文人内心理的表达,中国音乐中虚实之美、超脱之美以及自然之美在其中彰显无疑。中国音乐的审美对于作品的形式與内容的结合相对是严苛的,他们将音乐作品中的“意味”放在了一个高度之上,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完备。“意味”的体现是对作品中事物、事件、情节等的含义和表现意义的升华。中国音乐对于“意味”中的共性并不是很非常关注,但对于“意味”中的特色、个性等独特感受确是“情不自禁”的,因为通过这样的方式音乐作品会为欣赏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中国音乐中 “意味”的体现无疑是含蓄的,这样的美是无法言说之美,正如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其《饮酒》中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此如何拿捏中国音乐文化中“意境”、“意味”的审美特征对传统筝乐传承显得更为重要性并具有价值性。

参考文献

[1]张鸿宇.传统筝乐研究成果综述[J].当代音乐,2017-08-20.

[2]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因为学院出版社,2006(10).

猜你喜欢
意味技法特征
印章的意味
手绘技法表现
美的意味
抓特征解方程组
作品一
秀秀台
名人读《意林》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辨言语,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