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音乐素养

2019-08-30 10:51谢忆
北方音乐 2019年14期
关键词:长调蒙古族草原

谢忆

【摘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本文重点通过《草原牧歌》单元教学的案例实践,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区分长短,文化熏陶、学唱歌曲,延伸兴趣、评价反馈,收集探究、小结提升等多角度,分析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键词】审美情趣;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草原牧歌》是苏少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个单元,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弘扬民族音乐、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音乐素养的教育理念。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城市长大,绝大多数对于草原并未踏足,对于草原音乐和蒙古族音乐认知几乎为零,做不到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去理解多元文化、感受民族音乐。所以,笔者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理念,让学生了解草原民族风土人情、民族文化,体验草原民歌的独特魅力,辨别蒙古民歌长调和短调的风格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感受和走进蒙古音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名曲引入

课堂开始,笔者播放德德玛老师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草原。笔者提问学生听后感受“这是什么样的草原?”学生们做出的回答如:壮阔、辽远、天苍苍野茫茫等。在参与思考互动之后,若能转移到大家所未想到的答案,就可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与兴趣。

2.创设情境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靠放牧牛羊为生,手工业为零,蒙古包随扎随停,看天吃饭,一旦遇到天灾,便要饿肚子,所以需要去扩张疆土等。这里的讲解笔者配合课件上的图片与文字,学生们都很感兴趣。这些代代传递的习俗习惯,让蒙古族人民到现在还保留着许多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如那达慕大会,饮食文化等。

3.导入新课

因为是马背上的民族,结合天气原因等,蒙古族的服饰特色鲜明,袖口小,颜色鲜艳,外有夹袄,下配马靴。舞蹈动作幅度大,向外感明显,抖肩、翻腕、绕圆。这些准确的特点,在老师的引导下请学生们自己总结出来。当描述完这些客观特点之后,再次请学生们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如:舞蹈演员像是骑着马驰骋在草原上,像是在扬鞭子等,结合实际情况又有自己想象力的答案就出来了。老师再总结:由于蒙古族人民长期骑马,所以,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于手腕、背部,表现出蒙古族姑娘的热情、活泼;蒙古族小伙的挺拔豪放、步伐矫健。

(二)播放视频 区分长短

接下来,笔者播放蒙古族舞蹈的一段长调无声舞蹈视频,让学生们在《牧歌》与《嘎达梅林》作为视频背景音乐的选项中进行选择,目的是带着思考去区分蒙古族音乐的重点——长调与短调。长调音乐与短调音乐是非常好区分的,特点如下:长调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短调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在学生们进行选择后,笔者总结长调与短调的区别,让学生们再次聆听《牧歌》与《嘎达梅林》的演唱,从曲调、节奏、结构、演唱特点上再次对比、归纳、总结。在演唱上,长调歌曲有连续的颤音,较为抒情,带有浓烈的草原气息;而短调接近口语,装饰不多,叙事性较强,与抒情性相结合。

(三)文化熏陶 学唱歌曲

课上到这里,孩子们都已对蒙古族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对蒙古族的文化和音乐特点都有了基本的了解。此时,笔者介绍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事,讲述美丽的草原、热情的草原人民所经历过的种种磨难,让学生去理解民族音乐,也更能积极地参与演唱。

两个乐句结构节奏完全一样,上句起伏宽广,情绪激昂,下句是上句的重复变化,旋律低沉。总体来看,节奏舒展从容,庄严肃穆,既表达了人民对于嘎达梅林的感谢与爱戴,也突出了嘎达梅林的英雄形象气势。师生读谱识谱,学唱歌曲旋律,随旋律哼唱,进一步感受歌曲表达的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延伸兴趣 评价反馈

在此环节,我选择了腾格尔老师演唱的《天堂》一曲。在完整的欣赏全曲后,请学生们来回答是长调还是短调以及原因。因出现个别学生并不了解腾格尔老师的演唱方法,所以觉得过于夸张,所以在《我是歌手》节目中,腾格尔老师演唱《天堂》前有一段介绍的短视频。笔者播放给孩子看了腾格尔老师心目中的天堂——家乡,因为植被减少,所以生态环境不好,腾格尔老师饱含着对过去家乡环境的思念和对现状的痛心、对未来的期待,所以才会演绎出情感层次丰富的《天堂》。

因为之前的讲解与介绍明确清晰,所以对于笔者提出的的是长调还是短调的问题,学生们可以百分之百地解决,并且合理回答原因。学生们对于蒙古族音乐、对于多元的草原的文化都有了基本的了解与浓烈的兴趣。

(五)收集探究 小结提升

本课的作业可让学生们自由收集探究,下一节课的时候再进行深入介绍与赏析。如杭盖乐队对于《乌兰巴托的夜》《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演唱,以及同名歌曲《杭盖》《轮回》,都融合了蒙古族特色呼麦、特色演唱方法、民族乐器与摇滚乐,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是一个成功的文化融合的例子。

三、结语

今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去蒙古大草原游玩了一圈,欣赏了草原音乐,通过歌曲的欣赏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辽阔而美丽的草原风情,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在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文化就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四、教学反思

笔者按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提出的的课程目标与基本理念,在学生对草原音乐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地理历史知识引入到文化熏陶,再细谈蒙古族舞蹈特色、音乐特色,举出有代表性的长调短调歌曲来赏析后,请学生自己听辨,互谈感受,最后升华到多元文化融合、弘扬民族音乐。这样由浅入深的教学尝试也符合初中学生“核心素养”之“文化基础”中的“审美情趣”和“自主发展”中的“乐学善学”的培养目标,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音乐素养,是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猜你喜欢
长调蒙古族草原
讲解《草原图》
马背长调
长调歌王
out of Steppe
蒙古族长调在地方中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策略
我把草原带给你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可可托海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