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9-08-31 14:14陈文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应用价值阿司匹林

陈文娟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療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2015年7月-2018年7月收治川崎病患儿68例,从中随机抽取34例为对照组,给予低剂量丙种球蛋白,抽取34例为观察组,给予高剂量丙种球蛋白;同时两组患者均联合应用阿司匹林。给予临床随访调查,分析两组患儿经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及血清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继而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应用于小儿川崎病中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综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及血清检测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f15)。结论:高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川崎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症状改善效率,抑制病情恶化,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 小儿川崎病;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应用价值

川崎病是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病种,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病变为主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目前在发达国家,川崎病已经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病因。随着临床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丙种球蛋白已成为目前较为主流的治疗方式,但在剂量选择上仍存在一定争议。

资料与方法

2015年7月-2018年7月收治川崎病患儿68例,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措施,并从中随机抽取34例作为对照组,给予低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3~4岁,平均(3.5±0.5)岁;病程5~9d,平均(8.5±1.5)d;发热时间3~9d,平均(6.0±0.5)d。同时抽取34例为观察组,给予高剂量丙种球蛋白,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5岁,平均f4.5±0.5)岁;病程6~lOd,平均(9.O±1.5)d;发热时间4~10d,平均(6.5±0.5)d。所有患儿均已接受相关检测,确诊其川畸病症状,急性发病均0-2周,亚急性为发病2-4周,所选病理均在疾病发病期内,排除其他皮肤疾病,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红斑、刺痛、双眼发红、红斑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检测,并在其基础上,给予相关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患儿接受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2.5g,持续给药2d,辅以阿司匹林肠溶片40 mg/(kg·d)。观察组患儿接受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措施,给予静脉注射,1d,2g/(kg·d),同时辅以阿司匹林肠溶片40 mg/(kg·d)。密切观察其临床生命体征情况,予以相关抗感染措施,若无冠状动脉扩张,持续给药6~8周。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疗效指标。①显效:给药5d后,患儿温度退至正常范围,手足肿胀症状消失,血清检测结果显示正常,超声检测无冠状动脉扩张,无相关并发症影响。②有效:给药5d后,患儿温度明显下降,手足肿胀症状缓解情况良好,血清检测结果趋于正常,超声检测未见冠状动脉扩张,且无明显并发症影像。③无效:给药后其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呈现出持续恶化的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失时间及黏膜充血消退时间,血清学检测包括WBC、CRP及ESR、PLT等。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OO%。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与x?进行验证,以%进行数据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综合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两组患儿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见表2。

两组患儿血清检测结果对比,见表3。

讨论

川崎病患儿可并发心、脑、肝、肺、肾等多脏器损害,其中以心血管损害较为突出,通常并发于发病后2~3周,且可随病情发展,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一旦控制不良,将致使其形成血栓、管腔狭窄闭塞乃至心肌梗死,导致严重的心脏缺血症状。近年来其发病率可见明显提升,严重威胁着患儿的健康成长[2]。

川崎病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大多数患儿表现为急性症状而无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持续高热(通常30~40℃,且持续时间>5d)、全身性红斑皮疹、双眼结膜充血(伴随有发红,且无分泌物)、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同时嘴唇呈干裂状,存在流血可能性);若发展为急性,可见其于脚末端呈现大面积红肿现象,而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多> 1.5cm。川崎病并不具备传染性,该症与自身的免疫有关,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的小儿疾病。小儿川崎病患者HLA-BWzz频率约比普通人群高两倍,而在美国波上顿地区流行时,则HLA-BW51检出率增高,且目前也可以证实其的确切性[3]。临床研究证明,若无合并冠状动脉异常或冠状动脉异常已消失,无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限制活动;若合并轻度冠状动脉瘤,则需长期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直到血管变化消失;阿司匹林已成为临床上公认的针对川崎病的特效药物,具有较高的依赖性。本次研究发现,给予高剂量丙种球蛋白,并辅以阿司匹林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川崎病的临床症状,降低细胞损伤,且两种药物合用无不良反应,可有效缓解血栓形成,提升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高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方式应用于川崎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症状改善率,抑制病情恶化,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l] 何国华,谢玉增.不同剂量两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疗效比较[J].中国临床医生,2016,44(11):82-83.

[2] 李建彪.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评价[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8):169

[3] 冷秀芝.不同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给药方法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8):87-88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应用价值阿司匹林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打丙种球蛋白能预防感冒吗?
丙种球蛋白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疗效观察
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ITP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