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2019-08-31 07:02但家荣张中梅
中文信息 2019年8期
关键词:责任感培育责任

但家荣 张中梅

摘 要: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突出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家庭与社会缺位、个体本位主义凸显的情况。据此,本文阐述了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涵,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利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以期为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六盘水师范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8-0-02

前言

“95后”大学生目前已成为地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体,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阶段。这一阶段是高等院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对其社会发展及品德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在“95后”大学生群体逐步扩大的背景下,社会对“95后”评价也具有较大差异。因此,本文以“95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95后”大学生思想及责任观念进行了适当分析。具体如下: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概述

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长期影响下,地方高校大学生为自身发展、或者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主动承担自身在学校、社会、家庭方面应履行的责任及义务。并据此产生的情感态度、行为模式、责任意识[1]。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指的是在特定社会里,每个人都需要从心理和感觉上给予其他人的关怀和帮助,是建立在个人责任心的基础上。众所周知,没有人可以在无交流的环境中独自生活,所以在社会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尽力为身边人、遇到困难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身边人和社会,均具有一定的敬畏之心和责任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具有以下三点品质:坚持道德主张、有正义感、具有奉献精神,高校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并自觉接受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训。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现状调查

1.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完全符合、部分符合、完全不符合、不确定四个等级,主要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我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我对自己目前的责任有清楚的认识”等内容。在上述单选题设置的基础上,为全面了解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本次调查问卷在设计时增设了多选模块[2]。即:您认为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经济、其他);您认为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学校责任教育、父母以身作则、加强自身修养);下列哪些因素最容易激发您对他人的责任心(关爱、利益、义务、同情、其他);您上大学是为了什么(适应社会、学习知识、为国家做贡献);从您认为人的价值应该怎么体现(创造财富、社会地位、获得潇洒...)等。

2.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文以六盘水师范学院内大一到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共430人。其中男生250人,女生180人。大一学生180人,大二学生79人,大三学生54人,大四学生117人。上述学生中文科、理科、工科及其他专业调查人数分别为232人、106人、62人、30人。独生子女占40.93%,农村学生占比为63.0%。通过调查问卷发放的形式,对上述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情况进行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了网络版的430份调查问卷,回收43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0%。其中430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达到100.0%。随后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论述。

3.调查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在涉及到关于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多数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了解程度较高。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不确定能否为心中责任感负责的情况。同时在面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时,虽然整体大学生群体持有态度具有较大差异,但是总体态度较积极乐观。但是通过对问卷调查细节进行分析,可得出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仍然具有较大问题。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責任感培育要点分析

一方面,从影响高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原因层面进行分析,结合上述调查问卷结果,可得出:83.8%的人认为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主要原因;而66.2%的人认为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原因是社会因素。其余人员认为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因素来自个人、经济、其它方面。

另一方面,通过对上述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得出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因素较多。为保证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效果,地方高校应综合分析相关因素,从多个视角出发,以帮助地方高校大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促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为其自身修养及实践能力提供功能依据。基于此,为促使地方高校大学生在后续工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主动承担起对社会、对国家及对他人的责任。结合前期调查问卷结果,地方高校可以家庭教育为入手点,全面强化自身教育体系,逐步激发院校内大学生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同时通过社会及其他途径,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途径的拓展提供依据,保证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效果。

四、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策略

1.注重大学生思想及价值观教育

地方高校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体,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就成为高校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模块。因此,地方高校应以自身为着力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在尊重院校内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强化校内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为院校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营造良好的氛围。

首先,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结合校内学生主体需求,促使学生成为知识获取阶段的参与主体。据此,逐步改革教育教学方式,综合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合作、项目引导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为校内各专业学生知识内化吸收营造良好的氛围。

其次,在21世纪初期,党中央国务院将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放在了实践育人高度。单一依靠课程教学及理论教学,并无法帮助校内大学生感受到责任的分量,只有带领高校大学生走出校园、亲身实践,才可以启发其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因此,地方高校应聚焦社会热点,结合社会发展情况,逐步加深院校内大学生社会责任行为的教育传输,为院校内各专业学生责任意识、情感的进一步强化提供依据。如地方高校可以每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召开时期为切入点,选择其中蕴含的典型案例,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在相关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地方高校可以引导各专业学生以“发现身边的感动”为主题,动员校内各专业大学生寻找身边可以感动自己的事物。或者地方高校可以区域体育盛事、乡村支教活动入手,鼓励校内学生担任志愿者,为体育活动及乡村支教活动提供服务。

最后,为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促使其从多个视角出发了解社会,地方高校可以针对校内大学生群体,组织其开展生存体验活动,或者组织校内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偏远山区调研、打工等,促使其了解社会生活疾苦。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逐步将其内化为社会责任感,外化为责任执行力。

此外,为了切实提升地方高等院校学生社会责任执行力,地方高等院校可以制度文化的方式,对校内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进行适当约束。即在基础责任管理机制的前提下,针对现阶段校内学生、教师、管理服务人员责任行为,构建客观、公正的组织管理制度。并制定适当的惩处、奖励措施,逐步引导校内各专业学生明确分辨社会是非,为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拓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渠道

一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奠定地方高等院校大學生性格、品质的基础,而且是其社会责任感产生的土壤。因此,针对以往高等院校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重智育、轻德育、轻社会责任的情况,地方高等院校管理人员应主动与校内学生家庭成员沟通,促使其认识到学生社会责任对其后续生活、成长的重要意义。随后逐步引导校内学生监护人员关心校内学生思想状况,从家庭层面入手,安排大学生参加爱心献血、贫困区域捐款等社会公益活动。同时高等院校内部学生家庭成员应在思想、行动两个层面,为大学生提供正面的学习榜样。如在家庭生活中重视亲情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在工作中勤恳敬业呈现出较强的事业责任感等。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时代,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促使社会中产生了较多的负面思想,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据此,地方高等院校应主动与政府沟通,为社会责任体系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根据校内学生责任感阶段调查结果,地方高等院校可以与地方政府共享,为其制定不同形式的责任制度及奖惩机制、配套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针对社会环境中大众传媒发展情况,地方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在社会舆论体系中的权威作用,依托校内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向社会层面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最大程度利用大众传媒舆论监督作用,加强对正面社会责任感人物形象的宣传引导,逐步形成社会道德约束机制,带领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迈出“小我”道德限制,摒弃以权谋私、不孝敬长辈、损人利己等逃避社会责任的思想及行为,促使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3.完善社会责任感教育评价体系

一方面,客观、完善、科学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评价体系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效果提升的保障。为督促大学生养成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习惯,地方高校可在以往责任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常规化、日常化标准。从多个视角出发,对院校内学生社会责任进行全方位评定。同时在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保研、荣誉称号评比等活动进行过程中,高等院校可在参考对应学生文化课程成绩的基础上,着重对其社会责任感进行考察。并结合责任教育课程考察结果,进行全方位分析,从根本上提高校内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重视。

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责任教育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为维持正常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管理秩序,地方高等院校可借鉴美国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电脑伦理十诫》内相关内容,以网络为入手点,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定期对校内各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进行评价。同时逐步加大网络层面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体系,以微课或者MOOC的形式,帮助内部各专业学生了解自身社会责任感内涵,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自觉约束自身不良行为,提高社会责任感。

此外,在社会责任感教育评价体系完善的基础上,考虑到地方高等院校内部文化对校内学生言行的影响,地方高等院校可以打造文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为阶段工作目标,依托现有硬件设施,在课堂、图书馆、楼梯、走道、学生宿舍等位置,悬挂张贴激发校内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标语。同时以校园文化墙的形式,为校内学生提供社会责任感学习榜样。在这个基础上,地方高等院校可依托校园网络平台,结合校园广播站及校刊校报传播模式的应用,可为院校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促进地方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对于增强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现阶段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情况,地方高校应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内涵入手,深入分析现阶段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影响因素,加强大学生价值观及世界观、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逐步拓展社会各层面主流文化教育渠道,为高校内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效果提升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林柳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培养对策建议——以福州五所本科院校为例[J]. 中外企业家, 2017(21):123-125.

[2]吴康妮.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现状与应对策略[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7(2):76-81.

猜你喜欢
责任感培育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期望嘱托责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