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勃利县精准扶贫实施情况的调查

2019-08-31 07:02张婷婷倪迎春
中文信息 2019年8期
关键词:贫困户技能农业

张婷婷 倪迎春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8-0-01

一、勃利县扶贫工作现状

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是七台河市唯一管辖县,全县辖10个乡镇,133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人,2014年农业人口211614人。2012年,被列为省级贫困县,在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中,先后开展三次动态调整“回头看”及数据清理工作。勃利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100户、25391人,截止2018上半年,未脱贫1984户、2895人,贫困发生率1.37%。共有贫困村40个,脱贫出列29个,余下11个预计年底实现脱贫。所有贫困村全部实现“三通三有”。既“通硬化路”、“通宽带”、“通广播电视”、“有卫生室”、“有医生”、“有文化活动场所”。

二、我县扶贫工作的经验做法

1.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在调研中,72%的贫困户一致认为县政府对扶贫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体现在既认真贯彻落实执行省、市指示精神,又结合县里工作实际,采用干部包村、包户等方式,实现扶贫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有效促进工作的开展。通过定期检查验收,经常自检等方式,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好效果。

2.精准识别及时建档

在贫困户的识别上,我县做到了全面、准确、及时。从2015年35%的识别率精准到2017年的18%,实现全部建档立卡,这充分说明在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上,我县工作不仅做得实,而且做得细。

3.扶贫措施针对性强

我县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在扶贫领域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大力推动产业扶贫。经调查,在25391个贫困总人口中,有12787人为有劳动能力者,占贫困人口的50%。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我县通过发展木耳、万寿菊、葡萄、生猪等绿特色种养殖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实现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带动贫困户脱贫。同时,发展粮食加工产业、畜牧水产产业、特色经济产业、农业设施产业、林下经济产业、劳动就业产业、农村电商产业、休闲旅游产业、光伏发电产业、庭院经济产业。做实“经营主体+贫困户”平台,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等合作组织,通过集体的力量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在完善教育资助制度方面:我县制定了《脱贫攻坚教育保障实施方案》、《扶贫攻坚“控辍保学”实施方案》,对全县贫困学生给予相应资助。调研数据显示,勃利县共有2911名贫困家庭学生,其中,学前328人,义务教育1806人,高中418人,大學359人,在政策的保障下,全县贫困户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现象发生。2017年,为894名贫困家庭学生减免学费37.6万元。在完善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方面:全县共有因病致贫贫困户6677户、14163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财政补贴全覆盖,减免了1149名贫困人口诊疗费和检查费,贫困户可以享受先就医,后缴费的医疗政策,2017年,全县为3574名贫困人口报销药费1200多万元。同时,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在贫困户中开展巡回义诊,确保早发现,早治疗。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方面:坚持“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原则,通过清理整顿,精准确定低保兜底对象,将符合低保政策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经调研,至2018年6月,全县共有农村贫困低保户4738户、8826人,五保对象400户、415人。我县实施了临时救助“救急难”机制,2017年共救助3472人次,发放救助金72万元。同时,还为651名农村贫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63万元,为592名农村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107万元。在推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方面:加大危房改造力度。通过调研数据显示,勃利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1718户存在住房不安全问题,其中C级180户,D级1481户,无稳定住所贫困户57户。截止2018年七月,全县共有1705个贫困户通过危房改造政策解决住房安全问题。

三是推进金融扶贫。全面落实小额信贷和贴息政策,着力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难题,对于有贷款意愿,并且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实现应贷尽贷。三年间,共有2414个贫困户享受到小额贴息贷款政策,共计1.18亿元,对贫困户家庭经济发展实现有效扶持。推进成立勃利县扶贫基金,重点帮扶因年老、多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保障这部分人群的生活水平,共下发扶贫资金达228.75万元。

4.促进乡村全面发展

据调研,我县在振兴乡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通村公路,对水电宽带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二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农业合作社,发展乡村特色经济等形式改变农民收入单一的局面。为贫困户提供援助的同时,也让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三是提高农民知识水平。通过技能培训,使农民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提高农田亩产量,在调查中有27%的人表示参加过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水平大幅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

1.就业信息不够充分

在调查的六个乡镇14个村屯中,有37.5 %的贫困家庭除了种植业收入以外没有其他的收入,而就业信息不充分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劳动效率不断提高,农业劳动时间投入大幅度减少,这样必然造成劳动力就业时间的不充分,加上农村资源有限,特别是耕地面积的限制,农业本身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将越来越少。不少贫困户有在农闲时打零工贴补家用的想法,但苦于没有获得相关信息的渠道,这不仅白白浪费掉空余时间,还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2.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产业扶贫则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而产业扶贫离不开市场、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强有力支撑,我县这些方面的支撑服务还不到位。一方面,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贫困地区大都市场信息体系建设落后,初加工、仓储、物流等设施简陋,贫困户获得市场信息渠道缺乏,电商服务几近空白,农产品收获后缺乏长期稳定的销售保障。调查表明,贫困户的农产品仍然依靠老方式老方法销售。另一方面,科技服务缺乏针对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长期形成的主要服务农村能人、生产大户的思维习惯没有改变,专门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科技服务不足。

3.技能培训力度不够

调研数据显示,我县目前仍有45%的贫困户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由于劳动力素质低技能差,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领域越来越窄,因缺少一技之长,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弱,技能培训的缺失使得许多贫困户无法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无法提高农业收入。同时,在外出务工时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工作,劳动强度大且工薪低,这种情况不利于贫困户提高自身收入,摆脱贫困。

4.材料工作任务繁重

调研中,部分贫困户反映在扶贫过程中需要填写大量材料,使扶贫干部没有过多时间去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帮扶措施。调研发现有的表格,内容选项众多,有的除了数据还需要照片甚至视频,这就需要挨家挨户仔细询问,查看单据等翔实材料,工作量着实不小。

三、对策建议

1.广泛提供就业信息

通过走访我们了解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大多有选择季节性工作的需求。政府应通过各种平台,积极宣传劳务信息,扩大贫困人群的务工机会,实现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定期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农闲时进行劳务输出,通过打零方、散工的方式贴补家用,增加收入,改变原来只依靠农业种植,靠天吃饭的做法,改变生活现状。

2.强化产业扶贫能力

产业抚贫是贫困地区和人口摆脱贫穷的基本路径,是最根本和最长久的扶贫。没有产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脱贫后的发展也难以为继。根据我县目前在产业扶贫方面存在的不足,应加强在市场、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撑服务。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建立“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政府+经营主体+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等新型合作模式。二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着力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三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增强乡村农产品服务供给,形成消费热点以增加农民收入。

3.加大技能培训力度

针对技能培训率较低的问题,建议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多开设一些如电商知识、新型种养殖技术、手工编制等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让贫困户了解和掌握一些初步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同时加强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农民的市场经济观念、风险意识和文明意识,以各种形式和方法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在此基础上,帮扶贫困户积极运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养殖技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4.以务实精神助推扶贫工作

针对扶贫工作中存在材料工作繁重问题,必须减轻扶贫干部的,让他们以务实精神完成工作,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扶贫本身,着重了解贫困户的实际困难,找准扶贫工作重点、难点以及可能遭遇的困难,结合实际情况,找到精准扶贫的路径和落脚点。同时,统筹安排对基层工作的检查考核。上级部门的全面检查、定期抽查、复核回访等按年度科学安排,纪检、审计和部门内部核查应加强信息共享,减少重復劳动,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落实扶贫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赢脱贫攻坚这场难打、又必须打赢的硬仗。

猜你喜欢
贫困户技能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