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筝音乐中“山”的艺术形象的表达

2019-09-01 12:04袁艺凤胡婷婷
戏剧之家 2019年21期
关键词:继承与发展表现手法古筝

袁艺凤 胡婷婷

【摘 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巍巍高山,壮阔雄浑,怎不让人心生崇拜与畏惧之情。“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山的旷远幽静与神秘,无不使人心醉神迷。本文以古筝独奏曲《山的遐想》中“山”的形象的体现与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乐曲中演奏技法、演奏特色及音乐处理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使古筝艺术中对“山”的形象的不同意境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从而使乐曲的表达能够更加丰富与生动。

【关键词】古筝;庄曜;山的形象;表现手法;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1-0052-02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瑟”指的便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古筝了。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古筝就已经广泛流传了。古筝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故大受国人喜爱。在古筝曲的创作过程中,山水题材的作品总是广为作曲家们青睐,出色的山水题材筝曲更是数不胜数。即便是这样普通的题材,不同作曲家作品中的山水也总能带来不一样的视听感受。本文提到的《山的遐想》在山水题材的创作曲中便极具代表性。笔者试图分别从这首乐曲的作曲家、创作背景、调性、乐曲意韵、演奏技巧等方面分析这首乐曲中艺术形象的表达,希望能对古筝中山的艺术形象表达手法运用上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

一、乐曲创作背景

庄曜,著名音樂教育家,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音乐教育学会副会长。庄曜先生以他扎实的音乐功底、独到的音乐创作手法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其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国民族民间音调作为全曲基调,又融合西方现代的作曲法,既发扬传统,又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个性鲜明、展现手法灵活多变、结构布局精细。庄曜先生用最凝练的音乐语言、无限可能的音响色彩,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诠释更深的思想内涵。

古筝曲《山的遐想》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极具20世纪创作风格的代表性。《山的遐想》全曲音乐跌宕起伏、变幻莫测。开头一连串不和谐音程的奏响给巍峨高山笼上一层神秘色彩,令人痴迷神往,引来无限遐想。后段明亮抒情的音调又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使山的形象更为神秘、灵动、多变,耐人寻味。乐曲中还融合了少数民族舞曲的音乐元素,通过节奏感强烈的特殊技法处理来表达山民们热烈粗犷的舞蹈形象,使人情与景色结合得恰到好处,极具人文特色与人文情怀,表达了作曲家庄曜先生对祖国秀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山”的形象在乐曲中的表现手法

(一)乐曲定弦特点

为了烘托出山在音乐形象中对比鲜明和多变的特点,作曲家巧妙运用了人工调式(如谱例1),使古筝中的D调与C调错插结合,并在C调部分的基础上升高mi,使之成为还原fa。这不仅丰富了音乐的音响色彩,使音乐色彩适应了音乐形象,还在冲破了传统五声音阶调式所带来的局限性的同时保留了部分五声音阶调性的色彩,极具有创新意义。

(二)乐曲段落分析

全曲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自由的散板、抒情的慢板、欢快活泼的快板和最后回味无穷的慢板。全曲结构清晰,层层递进,相互呼应。

乐曲的第一部分(1-11小节),随着一串不和谐的和弦以及非常用技法煞弦(如谱例2)和刮奏琴码左侧或右侧任意音(如谱例3)的奏响,一座巍峨嶙峋的大山伴随着几声低鸣的山风、几层飘渺的云、一场细细的毛毛雨缓缓拨开层层纱幔,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山巍峨神秘,勾起无限遐想。第一部分为自由的散板,曲速随着情绪由慢渐快,由弱渐强。通过音量之间强烈的对比和变化来增添这座大山的神秘色彩,此起彼伏的大山也随着强弱变化而跌宕起伏。

乐曲的第二部分(12-40小节)相较于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曲风更为舒缓明亮(如谱例4),山的形象也随曲风的改变而变得秀美婀娜,仿佛随着山间九曲回肠的小路深入,偶遇了山中安居乐业淳厚朴实的山民。潺潺的溪水与石头撞击之声、山民们寒暄之声、草木生长之声……世间所有声音在这福地洞天里都宛若天籁。此段曲速较为和缓,曲风抒情,如沐春风。演奏时触弦声应圆润饱满,乐句应具有流动性。右手的小撮部分不宜机械地弹奏,一定要伴有呼吸气口和强弱变化。左右手配合时要清晰流畅,情感要融入琴声。

第三部分(41-89小节)是一个活泼的小快板,作曲家庄曜先生在这一部分引入了少数民族舞曲音乐元素,运用古筝的扫弦以及非常用技法中右手手掌轻压任意弦大拇指向上刮奏的技法以及节奏感强烈的节奏型来模拟来模拟少数民族舞曲特点(如谱例5),把山民们欢歌载舞的场景与气氛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的描绘出情最浓时,隐隐约约中仿佛看见了仙女们在云雾间抚琴弄舞,何其乐哉!

此部分曲速较快,为全曲的高潮部分,同时也是全曲古筝非常用技法运用的最集中部分(如谱例6)。开头慢起渐快部分需注意左手揉弦处理最好有异同;右手手掌压弦大拇指刮奏的音区应有变化,不宜单一。大篇幅的不常用技法的部分应突出重音,节奏感需强烈。结尾处摇指部分演奏效果需大气恢弘。随着快板最后一个滑音音落,乐曲也宣告进入尾声。

乐曲的最后一段(90-96小节)与乐曲第二段旋律开头较相似,相为呼应。乐曲又回到了之前抒情流畅的曲风。此时触弦音色应更为圆润、更有温度。就像人们在回想在这山中的奇遇,仿佛村庄的烟囱还在冒青烟,小和尚们还歪歪斜斜地扛着刚打的水,仙女们似乎还在天边飞舞……还有那么些模糊又零星的回忆,也随着琴音洒落在风里。

庄曜先生在音乐中所表现的山的音乐形象:山外旷世神秘巍峨嶙峋,山内秀丽宁静天人合一,古朴中又带有不一样的奇幻色彩,耐人寻味。

三、描绘“山的形象”中音乐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纵观全曲,不难发现乐曲创作特点有:一是采用了人工调式,打破传统五声调式规律,使乐曲调性模糊、多变。此般做法不仅贴合了实际生活中山起伏不定、不规则的形象,还使乐曲的主题旋律既富有中国民族韵味,又具有20世纪西方音乐的音乐色彩。二是在技法上,采用了许多新技法,如煞弦;扫琴码左侧或右侧任意音;右手侧手掌轻压任意琴弦,随后大拇指向上刮奏被压住的任意琴弦;拍板,等等。这些技法都极大地丰富了描绘“山的形象”的音乐手法,有极强的带入感,使听者身临其境。同时这些不常用的演奏技法最大限度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染能力,乐曲张力也随之大大提升。对于刮奏任意音技法的“随机性”也极大地增强了演奏和视听上的多重趣味,提高了乐曲的可塑性。这些技法也同时为演奏者们进行“二度创作”留下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促进作曲家与演奏者之间对于音乐感受与理解的同时,促进了乐曲的发展。

乐曲段落中还融合了少数民族舞曲的音乐元素,山中有人,人悦山中,使乐曲内容和音乐形象不再单调而赋有人文情怀与民族特色。由此可见,一部优秀的作品不仅要有受众喜爱的音乐旋律,还需要通过创新手段丰富音乐作品的内容,并且还需结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传播受众认同的精神与文化,方能使中国音乐传出中国,传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效恩.“多元”融合 独辟蹊径——从电子音乐与实验影像作品《山的遐想》分析电子音乐对传统器乐独奏曲的“移植[D].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继承与发展表现手法古筝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浅析低碳园林营造原则及表现手法
室内园林绿化装饰布置原则及主要表现手法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我的古筝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