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肥料持续发展还需提升“硬实力”

2019-09-02 09:12中国农资韩玮
中国农资 2019年33期
关键词:生物肥根瘤菌菌剂

《中国农资》记者 韩玮

近年来,我国生物肥料行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市场机遇期。据专家分析,我国生物肥料产业规模较5年前增长超过1倍,未来10年还将以10%的年增速发展,预计到2025年,年总产量比现在翻一番。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市场需求引导下,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及生物肥料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具有修复土壤微生态等特殊功能的生防营养肥可以改良土壤、调酸调碱、抗重茬,显著提高作物的功能,成为当下肥料产业的热点。未来生物肥料将如何实现持续发展?

生物肥增速迅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据农业农村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检中心主任李俊介绍,未来5年,产业发展的重点产品为土壤修复改良微生物、微生物种子包衣制剂等特色功能产品。记者获悉,继去年7月开启土壤修复菌剂登记之后,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全新品类的登记——农用微生物浓缩制剂。

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生物肥料企业总数达到2050家,年产量3000万吨,年产值400亿元;农业农村部登记证产品6428个,累积应用面积3亿亩以上,使用菌种152个,前10位菌种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胶冻样类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侧孢短芽孢杆菌、细黄链霉菌、植物乳杆菌、黑曲霉。

国家微生物肥料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孟庆伟主任分析认为,我国生物肥产业呈现出由单一菌种向复合菌种转化;由单纯生物菌剂向复合生物肥转化;由单一剂型品种向多元化转化的发展趋势。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正在由低级向高级、由低效到高效方向发展,并积极向产业化方向转化。

微生物肥料大致分为三类,据中国农业大学根瘤菌研究中心教授隋新华介绍,固体型生物肥料,易储存、好运输,但菌体死亡快;种子包衣型生物肥料储存、运输、使用方便、便于机械化,但扩散面积较小且包衣具有一定的毒性;液体型生物肥料菌数大、货架期长、易扩散、效果好、避免农药毒害,但目前国内农机不配套,费工费时。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骥教授表示,现阶段,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农业生产目标已从农产品供给过度为农产品有效供给,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实现粮食安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在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方面,我国取得的成绩显著。伴随着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分离,有相当一段时间,畜禽粪污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其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些有机肥原料资源被浪费。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资源-原料-肥料-产品”体系已经形成,有机肥技术逐步成熟,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研企强强联合,创新成果不断

众所周知,生物肥料是发展绿色农业、建立绿色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础。生物肥料的研究和推广可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减轻化学肥料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并对绿色食品生产提供物质支持,增强我国蔬菜、水果、经济作物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多年来,国内科研院所以及众多生物肥料携手共进,在新型微生物发掘、新型微生物肥料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我国的生物肥料产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隋新华表示,通过多年来的潜心研究,中国农业大学根瘤菌研究中心已经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采集豆科植物根瘤标本100多属600多种、新记载结瘤植物300余种、保藏根瘤菌18000多株,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发现并发表根瘤菌新属种:Sinorhizobium(中华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中慢生根瘤菌属)等46个新种,并发现其可在耐酸pH3.8、耐碱pH 12、耐盐8%NaCl、耐高温40℃、耐低温4℃下生长。

同时,还获得了很多指导根瘤菌应用的新认识,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选择性,根瘤菌分布具地理区域特性,根瘤菌与豆科品种共生有效性差异,豆、禾间作可解决根瘤菌“氨阻遏”的难题,两者互惠共高产。

多年来,我国在芽胞杆菌资源库的应用以及芽胞杆菌新资源挖掘与菌剂创制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陈峥博士表示,目前已经发表新种12个,发现新资源140余个,基因组测序115种,占全球 35.93%,3个新基因,检测98种300菌种,发现功能物质18个,检测144种4800菌株,形成书籍《脂肪酸生态学》,筛选7属300菌株的7种酶活,功能菌株213株,高效生防菌8株,对青枯、枯萎等病害有很好防控效果。

生物肥料产业良性发展,需要广大生物肥企业加强行业交流、沟通,促进产品研发和技术合作,共同推动生物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青岛蔚蓝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微生态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凌红丽表示,作为国内最早进入微生态行业的企业之一,蔚蓝生物拥有国内先进的生物发酵设备和生产工艺,是国家绿色农用微生物示范基地。公丁酸梭菌等微生态制剂已达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汉和生物是一家以研发、生产、销售新型、高端植物营养及种植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据南宁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义发介绍,公司研发的γ-氨基丁酸(GABA)相关产品,促进作物营养吸收、促进生殖生长、提高作物抗逆能力、提高作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在降低作物机械损伤、酸中毒、生物胁迫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机遇与问题并存,硬实力仍需提升

现阶段,虽然我国微生物肥料蓬勃发展,但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晓霞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存在着功能机理不明、菌株与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工艺欠合理等诸多问题。同时,研究基础薄弱、研发投入少、行业起步晚、技术产品创新不足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微生物肥料行业亟需筛选应用新的功能菌种,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稳定应用效果。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琦也表示,在生物制剂应用方面,行业也存在着诸多误区:一是分类地位不等同于菌株功效;二是菌株多并不代表效果好;三是生物肥料不可能替代传统化肥,因为生物肥料只提供很少或根本不提供养分,各种植物必需养分还需化肥来供给;四是一款好产品并不是“万金油”,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五是好的产品不科学使用也不会有效果,要结合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如拌种、基施、滴灌、沟施、穴施、灌根、喷施等。

同时,微生物肥料还需要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近年来,大田区小麦赤霉病连年发生,小麦品质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生物防控方法在大田区应用并

不理想,微生物菌剂在大田区的使用可以有效防控多种大田区作物病害,但是未受到广泛重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任杨丽荣强调,微生物菌剂的良性发展,能够很好地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的健康发展,为农民朋友的增产增收提供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在优质菌种选育、菌种保藏、生物肥料研发等方面都去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要看到,我国微生物肥料在工艺流程、制剂研发、市场推广方面还存在着短板,还需要政府、科研院所及企业通力合作,加大研发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并在推广营销方面加大投入,真正提升“硬实力”,使微生物肥产业实现持续发展,更好地为我国绿色农业服务。

猜你喜欢
生物肥根瘤菌菌剂
山西大豆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及共生匹配性筛选
鲜食大豆根瘤菌应用研究
复合微生物菌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新型液体菌剂研制成功
有机生物肥及复合肥在水稻上的试验
复合微生物菌剂施用量对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微生物菌剂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的影响
红枣生物肥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根瘤菌接种对拉巴豆生长、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接种AM真菌和根瘤菌对氮素吸收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