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读书法

2019-09-03 18:54云兮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科书态度读书

云兮

周恩来出身于书香门第。牙牙学语不久,嗣母陈氏就超前地教他认字了。1946年9月,周恩来接受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沃尔特·李勃曼采访时说:“我小时候在私塾念书。从8岁到10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笔下,周恩来更是浑身散发着中国古典文化气息,“他的教养,来自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和‘人上人应具有的品德、智慧、尊严、宽厚、仁慈、决心、刚毅”。

周恩来的读史状态同样令人颇多感慨。1973年3月26日,他在送给毛泽东的一个报告中说:“凌晨读《史记·汲黯、郑庄列传》及太史公曰云云,深有所感,愧未能及。”要知道,两周前他刚刚写了治病请假报告。作为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在病重体衰之际依然坚持读史,一句“愧未能及”,足以见出周恩来以历史先贤为标尺磨练和提升品格修养的不倦追求。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他更是有着一套自己的方法。

广览博采 比较吸收

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精读和涉猎了中外思想家如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以及欧洲卢梭、赫胥黎、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他在博览的同时,以审慎求真的态度“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他将中西方的思想观念进行对照比较,得出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周恩来在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后,将其与孟子的思想进行对比,于1915年秋写了《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衷言之与?》一文。国家适值存亡之秋,如何拯救中国,有的主张“必自正人心始”,有的则主张“国富则民必强,民强则国斯兴”。周恩来提出,二者不可偏废,需折衷取之,孟子的“言义不及利,乃正人心之所本也”,亚当·斯密的“言利不及义,斯富国之左(佐)证也。”“二氏之说尽善”,但如果分而行之,只能“促吾国之亡。”周恩来将古今中外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中国历史与国情评析其适用性,这种读书方法有其独到的指导意义。

批判反思 审慎接受

周恩来在读书过程中,强调要批判的学习和思考,要“审慎求真”,不要盲从,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评论,不要全盘否定,对正确的东西加以肯定、学习和借鉴,对错误的东西加以否定、舍弃。

从1958年11月到1961年6月,毛泽东在全党范围内先后四次提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学政治经济学。周恩来积极响应号召,并于1960年2月在广东从化召集国务院、书记处等领导人组成读书小组,前后学了20多天的时间,把《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近27万字诵读了一遍,并作了三次系统的发言。

在读书小组学习会上,周恩来谈了学习苏联教科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他针对教科书在某些原则问题上存在妥协倾向作了批判,并指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国际关系学院、人民大学等学校仍在使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认为这是“我们的实际和理论有矛盾。”他不是反对大家学习这本教科书,而是担心部分教员和学生在认识上缺乏批判态度。在小组会议后,周恩来对这次学习作了总结,又一次讲到了学习的方法问题。这次发言,进一步明确了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即是马列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的、分析的态度和方法。

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1943年3月18日,是周恩来45岁生日。他在重庆红岩村写下《我的修养要则》以明心志,其中第一条就提出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同年11月,周恩来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对“要则”作出深化和补充,再次强调“必须从专而精入手”。这就是周恩来的“精专”读书法,即读书贵精而不贵博,重在深度而不在广度。

所谓“宁精勿杂”,就是读精品、读经典,不要不加选择地什么书都读。著名小说家赵树理曾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经典著作凝结了中华文化主流精神,记录着时代的印记、回响和旋律,是人类思想文化創新的优秀成果,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源泉和坚实根基。它们历经时间检验,始终屹立于历史长河,成为卷帙浩繁的文学殿堂中永恒的经典。读者沉浸其中、含英咀华,不仅能够增加人生阅历,涵养文化底蕴和生命情致,还能够在反复阅读中收获新悟,满目皆是不同的风光。正如苏东坡所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唯有在“精”字上下功夫,多读精品,方能提高知识“含金量”。

所谓“宁专勿多”,就是针对某一领域有重点地阅读、深入地思考,不要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地泛览。人的学习生涯是无止境的,而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虽然难以穷尽天下之书,但可以读专、读透一个领域的书籍。毛泽东阅读了《战争论》及大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才写下客观评价战争局势的《论持久战》;郑板桥言传身教,曾写信对儿子说:“凡经史子集,皆宜涉猎。但须看全一种,再易他种。切不可东抓西拉,任意翻阅。徒耗光阴,毫无一得。”无所不能的人实为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人其实一无所专,只有对一个领域的书籍反复诵念、深入思考、领略精髓,才能把书读活、读深、读出自己的理解,并把书中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

周恩来的“精专”读书法,并不是让我们穿凿附会、咬文嚼字,那样只会“拘泥于章句而疏忽于会意,活脱书橱也”。而是提倡一种去粗取精、苦心孤诣的读书态度。郑燮在《板桥自序》中说,“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只有精心研究、反复揣摩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读愈懂,愈思愈清。读书就像品茗,虽然茶水的颜色和飘逸的茶香较易辨认,但茶中三味,却要细细品之才能体会得来。

编辑 陆思寒

猜你喜欢
教科书态度读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我爱读书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态度决定一切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