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画中墨的色彩

2019-09-04 06:07胡媛
艺术评鉴 2019年15期
关键词:山水画变化色彩

胡媛

摘要:中国画中色彩是具有主观情感的画家主观意趣的表达,用墨的干、湿、浓、淡表达不同的景物特点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中国山水画写自然之形、抒内心之意,重在写心。是自然造化在内心世界的提炼和升华,怡悦自己的性情的同时让观者有所思、有所感。只有黑白的水墨画,更能表现内心情感,给人以充分想象空间,相对于色彩水墨是一种不表现,但这种不表现其实早已蕴含在其中了。山水画的语言有笔和墨共同表现,使中国画“抒胸臆”的功能发挥更为淋漓。墨统一了水墨画的内容与形式,联系着自然山水与画家心中的山水。墨色多变,是画家的心灵与大自然的神奇碰撞之后流于手中笔下的点点美好。

关键词:山水画   墨   色彩   变化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022-02

《老子》中讲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贷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这与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都是一种“尚清”“尚淡”,追求“朴素”的审美情趣,也为日后文人水墨画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其后张彦远“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1]和王维的“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2]均是这种情感的体现,这使水墨表现形式在中国画发展道路上取得一席之位。其墨的干、湿、浓、淡、焦与笔法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美。

一、墨在山水画中的传统意义

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中国画,取决于它的作画工具——毛笔,毛笔通过墨形成线条。五代荆浩《笔法记》中“六要”之一为“墨”,讲到:“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这里是说用墨色来表现自然事物的品类色彩,使其有自然的文彩效果。这将墨的运用上升为理论,提出墨法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在传为南朝梁元帝萧绎所做的《山水松石格》中:“高墨犹绿,下墨犹赪”是说:高处的山与低处的岩石都是由墨表现,只是给人“绿”和“红”的感觉。这便是水墨的“体向异于丹青”。庄子言:“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言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声音如此,色彩也一样,有了颜色只能将人的思维局限在这个具体的色彩之内,若没有色彩则可以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给人留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黑白的水墨画,更能抒发人的内心情感,给人以充分想象空间,相对于有色彩水墨是一种“不表现”,但这种不表现的情感其实早已蕴含在它的形象中传递出去了。唐代张彦远的“运墨五色具”,是第一次在画论中提出墨分“五色”之说。另外,清代华琳《南宗抉秘》中说:“墨有五色,黑、浓、湿、干、淡,五者缺一不可。”后人也有墨有六色之说,清朝唐岱:“墨色之中分为六彩。何谓六彩?黑、白、干、湿、浓、淡是也。六者缺一,山之气韵不全矣。”[3]不管“五色”说还是“六色”说,都是说墨色的多样变化,然而运用到具体创作中墨色的变化是多少个“五”和“六”都数不完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云:“或曰:墨之用何如?答曰:用焦墨、用宿墨、用退墨、用埃墨,不一而足,不一而得。”他讲各种墨的材料不同,墨的性能也不同,它所展现出的形式也就多样化。墨的种类有这么多,再根据不同的性能不同的笔法而呈现出来的形式无疑也就不计其数,只有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借鉴,才能掌握这多变的墨法。

清代方薰说墨法时:“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用墨,浓不可痴钝,淡不可模糊,湿不可浑浊,燥不可涩滞,要使精神虚实俱到。”用墨需要注意浓、淡、干、湿变化,切忌没有精神、死气沉沉,若能运用得当则妙趣横生,否则就没有生气。也正是“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则白彩骈臻,虽无色,胜于青黄朱紫矣。”[4](《用色》)墨统一了水墨画的内容与形式,联系着自然山水与画家心中的山水。

二、笔与墨相辅相成

谈墨必谈笔,因为是笔与墨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绘画语言。萧绎的“信笔妙而墨精”[5]道出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也是用笔和用墨的极致,若能达到用笔和用墨的精妙,作品必定“格高而思逸”[5]。荆浩《笔法记》中评论项容和吴道子的笔墨时说:“项容山人树石顽涩,棱角无踪,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失真元气象。元大创巧媚。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吴道子的“有笔而无墨”和项容的“有墨而无笔”都没有达到“笔妙而墨精”的要求,笔墨运用的好坏关系到作品的精神气韵。荆浩《笔法记》描述六要之一的“笔”为:“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行,如飞如动。”讲用笔,虽要依法则,但也要有所变通,有如飞欲动的效果。接着又说道:“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亦提到笔墨运用不好的后果:“故知墨太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正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古人以笔墨运用的精妙作为衡量作品格调的标准和在创作中所追求的审美目标。

笔借于墨而存在,墨托于笔而有生气。笔墨是完整而不可分离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情趣。正如“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运墨者无情。”[6]笔是生动,墨是气韵。虽萧绎有关于墨的色彩之提,荆浩也有“水晕墨章”[7]和“不贵五彩”[7]之说,但只是作为一种看法提了出来,对墨的运用的重视才是萌芽和感悟。水墨只所以能如此兴盛,是取决于我国山水画的传统气质本身的。《老子》中说“五色令人目盲”“朴素”淡雅的色彩观影响了山水画的创作思想,也成为日后文人画指导思想。宋代韩拙论用笔墨:“故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主张笔墨兼重的绘画思想。李可染先生讲笔墨在实践创作中的控制时说:“水墨画用水实不易。墨中水分不宜太多,而墨法得法,画面就产生水墨淋漓的效果。笔内水分过多,用笔不能控制,使墨漫漶漂浮纸上,成为浮烟涨墨,画面物象泡松滑腻,失去骨力,是一大病。”[8]用笔、用墨与用水共同构成了水墨画这种绘画形式。

三、墨与色的统一

中国画家在认识客体时,仰观俯察、远取近求天、人、物……舍里求表的找到了“墨”,以类天、人、物、我的本质,然而表相的第一层次刺激并不会因人们只追求本质而消亡,色表对人的感官刺激仍时时存在,唤醒人们不要完全忽视它,并与此同时产生了墨对色彩世界的表现足与不足的讨论。[9]中国画用墨的干、湿、浓、淡表达不同的景物特点,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譬如:表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溪桥渔浦,洲诸掩映,多用淡墨;用淡墨润浓墨,画面晦而钝;用浓墨破淡墨,画面鲜而灵;用焦墨可表现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效果。[10]在这里“墨”是阐释内心情绪的载体不再只是黑色,虽只是最简单的黑与白,但所表达阐释的情感已有万千,虽有抽象简单的赋彩也只是为丰富画面。

中国画以墨为主要表现手段,色彩只是辅助,使形象更加生动、丰富。它仍以淡雅、朴素为主色调,就是要做到:“艳而不俗”“淡而不薄”。设色是为烘托出主题,营造整个画面的气氛。“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墨交融”“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11]即:墨与色相互映衬,互不影响和谐统一于画面之中。这要求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去总结,为自己的不断进步而努力。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对于墨的认识也在变化着,不管是不是设色山水画,对于墨自身所能产生的千姿百态已经让我们目不暇接。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墨山水定会映出时代的风采。传统的就是国际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文化艺术形式。所以它不会被历史所淘汰,也不应该被人们遗弃,相反,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得到继承和发扬。

注释:

[1][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

[2][唐]王维:《山水诀 山水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

[3][清]唐岱:《绘事发微(墨法篇)》,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4]潘天壽:《听天阁画谈随笔》,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

[5][南朝]元帝萧绎:山水松石格。

[6][清]恽南田:《南田画跋》,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

[7][五代后梁]荆浩:《笔法记》,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8]翟墨:《世纪中国画论书系·李可染画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9]董欣宾,郑奇:《中国绘画学科研究系列·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10]王景艳:《略论中国画的色彩》,《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第09期。

[11][清]唐岱:《绘事微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

猜你喜欢
山水画变化色彩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这五年的变化
神奇的色彩(上)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程灿山水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