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下非遗进高校的传承路径研究

2019-09-04 06:07赵益君
艺术评鉴 2019年15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文化自觉

赵益君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漳州布袋木偶戏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而在越来越强的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正逐渐在主流浪潮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提出非遗进高校、进课堂的倡议。整个推动过程中,总体上呈现出一片可喜之势,但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文以漳州布袋木偶戏为研究对象,以文化自觉为研究视角,深入研究非遗进高校、进课堂的传承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高校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文化自觉   漳州布袋木偶戏   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5-0131-03

就中国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仍保留着传统的民间文化传承手段,主要依靠手艺人的手把手教导而传承,教导范围小且学徒少。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传承方式应该是教育传承。在这样的理念下,学校自然要担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担。

提倡将漳州布袋木偶戏引入高校,走进课堂,有利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为非遗保护、传承找到新的路径和平台,为非遗传承和学校艺术教育搭建桥梁。同时,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系统的理解和认识漳州布袋木偶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组建多彩校园生活,创建多样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艺术水平。此外,作为中国历史的见证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本文建议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漳州布袋木偶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国家级“非遗”漳州布袋木偶戏概况及保护、传承现状

在福建漳州,流传甚广的布袋木偶戏不仅是庙会上必备的桥段,更是陪伴当地百姓的本土印记。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坚持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传承,才得以让其流传至今。根据史书记载,布袋木偶戏的来源甚至可追溯到明代,在万历年间的时候就在台湾和东南亚区有了漳州布袋木偶戏的演出。与其他传统技艺相同,漳州布袋木偶戏技艺也一直延续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漳州布袋木偶戏不仅面临着观众锐减,无表演场地的难题,更大的问题是即将后继无人,无人愿学。

在郊区农村,偶尔还可以看到木偶戏在表演,但观众寥寥,而且大部分都是些老者,出现了演出人员断档、观众层断档的困境。同时,随着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现代文化传媒的逐步普及及流行时尚艺术带来的审美观的产业化,使很多年轻人对木偶戏不感兴趣,木偶戏存在后继乏人的危机,木偶演出的剧种也大都以古代戏曲为主,年轻人听不懂,难以被年轻人所接受,传统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

随着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漳州市布袋木偶传承保护顺势而行,加大了与高校的合作,积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进课堂的新型传播模式,将漳州布袋木偶戏又重新带回了观众的面前,同时避免了后继无人的危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来拜师学艺,极大地提高了漳州布袋木偶戏的生存空间,为其发展做出了积极地影响。

二、漳州布袋木偶戏进高校、进课堂的必要性分析

(一)漳州布袋木偶戏现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层面来说,闽台文化原本就同属一根,共同发源于闽文化。漳州的布袋木偶戏更像是哥哥,而台湾的布袋戏则是在“哥哥”影响下长成的另一个“弟弟”,两个既相似,又不同,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是闽文化在台湾的变革和创新。所以,保护漳州布袋木偶戏不仅是保护了非遗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从根源处保护了两岸文化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两岸文化的交流,加深“一个中国”的印象,为促进祖国统一也能贡献出一份力量。

从艺术价值上来说,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制作过程和表演形式都极具浓厚的中国特色。如果失去漳州布袋木偶戏就意味着同时失去了其制作的木偶、布袋以及表演技艺,绝对是我国艺术领域的遗憾。且漳州布袋木偶戏自身具有的极高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同样值得人们去珍视。

(二)漳州布袋木偶戏、进高校进课堂的必要性

在大学校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传播和教学,可以极大地丰富当前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漳州布袋木偶戏的传播中,也可以通过绚丽的戏剧表演形式,结合年轻化、现代化的信息教学手段,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我国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内在精神核心,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潜移默化的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想和观念传达到年轻的学生中去,一代又一代的去影响、传承。

同时,因为漳州布袋木偶戏本来就是文化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活动,既具有浓烈的文化气息,又兼具丰富的动手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能够形成“一专多能”( 一门专业和多门技艺) 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校的必然性

首先,高校具有强烈的文化先觉意识。高校作为文化的传播基地,从古至今,都要求学生要多看多想,形成思考意识。又由于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的关注,学校内的文化自觉意识远高于其他地方。所以说,在高校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可以传播文化,又能依靠学生的文化敏銳度让漳州布袋木偶戏进一步创新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高校具有科学的文化研究能力。一般来说,高校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在面对研究时,会更加游刃有余,同时高校还具有丰沛的图书馆储存资源,可使学生在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具备充足的“养料”去解决疑惑,增进思考。

再次,高校具有广泛的文化传播能力。高校社团、讲座、晚会等多样的艺术表演形式,让漳州布袋木偶戏可以更加自如的参与到学校生活中去,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既不无聊枯燥,也不觉得突兀,通过具体的表演形式,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漳州布袋木偶戏在高校的快速传播。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进课堂传承的困境研究

(一)非遗进高校进课堂的主要问题是流于表象

漳州布袋木偶戏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珍惜的文化遗产资源。漳州布袋木偶戏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其独特的文化来源与历史,但在进高校进课堂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甚至很多教师都仍保留在一个“只知其相,不知其内”的阶段,了解了漳州布袋木偶戏的表演形式或者制作方法,却不明白为何要这么表演,其文化来源于哪里这种内在的精神涵义。这不仅对漳州布袋木偶戏进高校进课堂产生了一定的障碍,更容易背离文化自觉的内核,背离非遗进高校的初衷。

(二)专业授学人士数量少,易造成知识的缺失或偏移

虽然在推进过程中,许多高校邀请了专业的漳州布袋木偶戏的手艺人来进行解学和现场表演,但由于民间手艺的传承特点,导致了漳州布袋木偶戏面临着一个后继乏人的困境,这就导致了在大部分高校中,其实并没有专业人士授课的困难。学生学习漳州布袋木偶戏更多的是从网络上或是书本上,缺乏专业人士的解惑,很容易让学生走进误区,反而产生不好的影响。

(三)傳统文化与当代课程如何完美结合同样值得思考

漳州布袋木偶戏包含着历史学、色彩学、木偶雕塑技艺、表演技艺、民俗文化学等等多重复杂的知识构架,而当下高校大学生的课程构架较为简单,如何将漳州布袋木偶戏包含着的极为复杂的知识完美的融入到日常课程中去,是高校至今一直在探索的过程。

四、文化自觉视野下非遗进高校进课堂的传承路径研究

(一)宏观:树立保护意识,完善保障体系

面对现在多样文化的冲击,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对非遗物质文化的保护。由于孕育民间文艺的文化语境已经和正在被现代化“风蚀”,民间文艺不能仅仅停留于“留声”的保护性策略,而要采取活态的“传声”策略和路径。政府与高校在进行非遗进高校的活动时,首先应建立完整的保护机制,最大程度的保护非遗物质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不受损害;其次可适当采取其他措施,如采取建立“旅游景点”的措施,不仅能更大范围的传播非遗物质文化,同时还能为保护非遗物质文化增加资金保障,为后续提供动力;最后,不忘初衷,一定要着重于提高学生或参观者的保护意识,让人们意识到保护非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微观:构建课程体系,建立实践基地

民间文艺在传承过程中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进高校、进课堂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知识分层,帮助学生们更容易的去了解和吸收知识,同时,任课教师也必须做到善于挖掘和开发“非遗”的相关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们首先要广泛涉猎非遗的历史与发展过程,并对可能相关的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类比,在授课中给予学生更丰富的知识。其次,一定要进行“下乡访问”,深入到手艺人的身边和非遗发源地进行调查。一味的坐在学校里从书本上获取到的知识,学生同样也可以做到,但不能让学生对其产生更深厚的影响。此外,课堂活动也是不错的非遗文化课堂建设形式,通过课堂上学生们的“小组合作”“手工制作”“布袋戏表演”,可以更好的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这不仅传承了民间文艺,丰富了课程资源、活跃了课堂,开辟了第二课堂。最后,适当的进行课题申报,增强对“非遗”课程资源开发教师投入,提高“非遗”课程资源开发的经济投入。

总的来说,“非遗”文化进高校、进课堂对整个非遗物质文化遗产和漳州布袋木偶戏都具有极大的保护意义。高校具有的独特优势,将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漳州布袋木偶戏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和活力,同时,也能提高我国高校学生保护非遗的观念和思想。在文化自觉的意识下,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和保护,为中华文化的长久流传再一次奠定了根基。

参考文献:

[1]魏玲.“非遗进高校”与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教学模式[J].河北学刊,2012,(04):235.

[2]欧阳时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保护传承模式——以江西九江学院为例[J].大舞台,2013,(09):235.

[3]张欣欣,文珍.非遗保护工作与学校教育传承路径的探索——以五指山市为例[J].南方论刊,2015,(08):69.

[4]郑馨兰.漳州布袋木偶的艺术价值及创新发展[J].大众文艺,2017,(14):36.

[5]徐晋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9,(01):152.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文化自觉
浅谈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创新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尕妹子回族剪纸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具体实施与成果
基于非遗传承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川东竹琴在非遗传承中的创新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