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不能忽视“思想脱贫”

2019-09-04 03:00王东宏
党的生活·青海 2019年8期
关键词:代际贫困户攻坚

王东宏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脱贫攻坚的进程不断加快,我省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农民的物质财富有所增加,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但农民的心理卻依然“贫困”。在扶贫实践中,部分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更有甚者,一些贫困户不愿意摘“贫困帽子”,产生“贫困光荣”的病态心理,严重影响了扶贫攻坚工作的进程,给精准扶贫带来很大的挑战。本来是“政府拉一把、自己蹬一脚”的共振式扶贫,却因为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心态,变成了“干部唱戏、群众看戏”的局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参与党校不同班次关于精准扶贫脱贫研讨交流的同时,到青海东部山区一些典型贫困村进行了实地调研。

一、思想贫困的主要表现

正确认识贫困人员的思想状况是思想扶贫的关键。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贫困人员的思想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落后缺乏志气。一些群众思想封闭、安于现状,只重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和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抱着“吃光用光,身体健康”的消极思想,总指望政府的救济和帮扶,自己不愿动手致富,“等靠要”思想严重,“你急他不急”“上动下不动”,把扶贫当作天上掉馅饼的事,得过且过。二是文化较低技能不足。一些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保守,因循守旧意识根深蒂固,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淡薄,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愿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缺乏脱贫的基本手段,导致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对脱贫致富丧失信心。三是道德滑坡风气不良。一些乡村村风不良,家风不正,民风不纯,村民思想道德滑坡,价值观不正,文化生活单一,娱乐就是打牌喝酒。受陈规陋习影响,有的贫困户盲目攀比,大办红白喜事铺张浪费;有的贫困户有多个子女,子女却任由老人居住危旧土坯房,不愿赡养老人。四是甘于贫困不思进取。有些贫困户由于祖祖辈辈贫困,形成了对贫困的代际传递,认为自己天生就是“穷苦命”,贫穷并不是自己的错,是上辈子命中注定的,便形成了“认命”的固定心理习性,安于贫困状态,认为自己“命该如此”。

二、形成思想贫困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切思想的形成都根植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又与历史传统相关联,并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再强化。思想贫困问题根植于几千年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并在历史演变中代际传递,形成思想贫困的循环累积效应。

一是传统社会的负面影响。经济基础决定思想意识,传统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小规模化和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封闭、保守、温饱即足、攀比、好面子、缺乏创造的思想意识。这些思想意识已经根深蒂固,时刻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生活。保守封闭、知足常乐、小富即安的思想,使得农民惧怕风险,拒绝接受新事物,对自己的生活只求温饱,不求富裕。攀比、好面子的思想,使得一些农民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有的农民将辛苦打工赚来的血汗钱不发展产业,而是全部投入到建豪华的大房子上。在外来经济实体、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科学技术等介入村庄的过程中,贫困人口害怕失去原有的社会所提供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害怕承担风险,拒绝变革,思维因而更趋狭隘,手脚也被进一步束缚,脱贫致富难以迈开步子,扶贫攻坚也难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是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自然环境的恶劣、土地的贫瘠、交通的不便、灾害的频发以及基础设施的落后等诸多因素叠加,使人们长期处于一种经济上的贫困状态,这种经济贫困状态又通过贫困群体内部交往而在“圈内”加强。父辈们消极、不思进取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听天由命、安于现状的宿命论思想遗传给子代;邻里之间又在精神上相互“取暖”,在单调生活中寻找生活上的“情调”和精神上的“富足”,在群体中获得“认同感”。使得贫困人口在一个日益边缘化的自我封闭系统中,形成一整套“自适应”的价值体系,并通过代际影响成为一种顽固的亚文化现象,造成农村贫困行为的长期延续。贫困文化与贫困经济是“孪生姐妹”,二者互为因果又互相强化,并在代际中传递,致使贫困思想深深地扎根于心。

三、治理思想贫困的对策

要彻底解决思想贫困问题,从思想上“拔穷根”“挪穷窝”,必须要“志”“智”双扶,扶志是目的,扶智是手段,以“扶志+扶智”双轮驱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进而从思想上脱贫。

一是扶贫先扶志。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要把思想扶贫工作列入扶贫攻坚议程中,扶贫干部要沉下身子,进村入户,面对面与群众交心谈心,深挖思想贫困根源,科学制定思想扶贫实施细则。要针对思想贫困问题建立数据库,精准掌握思想动态,为贫困思想量身定制治理措施,逐步解开贫困群众的思想疙瘩。其次要做好宣传引导。贫困户是扶贫攻坚的主体和对象,要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脱贫的自主性,克服“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要树立不向困难低头,敢于向贫困宣战的自信心,激发穷则思变的斗志和致富热情,从思想上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根本转变。再次要注重典型引领。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对脱贫户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同时组织脱贫致富带头人深入到贫困地区开展帮扶巡讲,通过典型引路,增强村民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贫困群众的奋斗意识,让贫困群众有信心、有志气、有梦想,增强脱贫信心。最后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要制定村规村约,从“治家”“尊爱”“日常生活”“婚丧嫁娶”“戒赌戒毒”等各个方面打造良好的家风、村风、民风,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向美向文明。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在开展活动中抵制迷信、赌博等不正之风,破除陋习,形成文明健康、勤俭节约、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村风民风。

二是扶贫必扶智。首先要强化基础教育断穷根。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责任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完善乡村教师统筹补充机制,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其次优化职业教育强技能。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实施贫困家庭技能培训工程,量身定制培训方案。积极扶持贫困群众参与种植、养殖、初加工、服务等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的生产经营和专业技能,确保贫困群众有一门以上致富技能;鼓励贫困群众子女就读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达到“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效果,实现靠技能脱贫。最后培育市场意识转观念。转变传统“重农轻商”“重产轻销”的小农观念,大力培育和宣传市场经济观念和意识。把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信用意识、流通意识、风险意识等融入生产经营活动中,让合作社、帮扶单位、农技专家、经营人员共同协助配合,各自承担一部分市场启蒙与教育工作,把贫困户的市场意识培育与思想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转变旧观念,在实践中学习新思想。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代际贫困户攻坚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寻求阻断贫困多代际传递的路径
《我和我的父辈》: 代际秩序建构与精神传承隐喻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攻坚脱贫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