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江苏高考物理实验题谈实验的表现性评价①

2019-09-06 03:19
物理之友 2019年8期
关键词:表现性考查实验教学

(1.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 泰兴 225400; 2. 江苏省泰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 泰兴 225400)

表现性评价基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关于全面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通过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高中物理实验能有效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实验教学中建构表现性评价体系,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进学习方式,发展核心素养。

1 应试模式下实验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1 重管理规范,轻发现创新

在应试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中,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验结论做出评价。学生作为学习和被评价的主体缺乏阐述自己见解、发现问题的机会,更没有自我提高和主动参与的兴趣,学生只能依照教师认可的方法,以取得较好的“书面”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只会机械重复,缺乏灵活与创新。

1.2 重教的过程,轻学的过程

在应试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重视的是怎样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安排教学过程,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轻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体验,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活动过程没有得到应有的及时评价与反馈,学生逐渐失去了探索知识形成过程的热情,成为“学习傀儡”。

1.3 重理论指导,轻实践意识

应试模式下对实验教学的评价比较注重理论学习的评价,对于实验原理和实验仪器的拓展应用以及实验技能关注较少。教学中以“说实验”代替“做实验”,学生实践意识、实验能力的培养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存在不足,实践能力和动机不强。

1.4 重个人能力,轻团队精神

在应试模式下,实验评价比较注重学生个人完成实验的结果,对实验过程中生生、师生互动过程的评价关注不多,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而有很多高中物理实验需要学生合作完成,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应该关注对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能力的评价。

1.5 重终结评价,轻形成评价

“高中物理实验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更高层次的认知技能,也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感知与体验事物的机会”。在应试模式下,实验评价重视结果,轻视过程,忽视对实验过程、学生的活动、探究思路、实践能力水平以及学生实验过程中情感态度的评价,不能有效全面评价学生。

2 江苏高考物理实验考查对教学评价的启示

高考物理中实验的考查思路和指导思想对于物理实验教学具有引导作用,下面通过2019年江苏高考物理实验题的分析,浅谈如何通过实验考查促进教师有效组织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原题呈现:某兴趣小组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验证动能定理。

图1

(1) 有两种工作频率均为50Hz的打点计时器供实验选用:

A. 电磁打点计时器

B.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

为使纸带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应选择(选填“A”或“B”)。

考查的核心素养方面: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

启示:实验教学表现性评价要注重对操作科学性的评价。

(2) 保持长木板水平,将纸带固定在小车后端,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实验中,为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在砝码盘中慢慢加入沙子,直到小车开始运动。同学甲认为此时摩擦力的影响已得到消除。同学乙认为还应从盘中取出适量沙子,直至轻推小车观察到小车做匀速运动。看法正确的同学是(选填“甲”或“乙”)。

考查的核心素养方面:设计实验和制定方案、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启示:在表现性评价中巧妙设定物理情境,要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和“还可以怎样做”,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3) 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后,在砝码盘中加入砝码。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松开小车,小车运动。纸带被打出一系列点,其中的一段如图2所示。图中纸带按实际尺寸画出,纸带上A点的速度vA=m/s。

图2

考查的核心素养方面: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估与反思。

启示:在表现性评价中既要体现“我能做好”,还要体现“我能做得更好”。

考查的核心素养方面:科学推理和论证、能量观念。

启示:在表现性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物理视角看问题。

江苏高考物理实验题是基于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考查而设计的,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而展开。表现性评价的内容设计要针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实际,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和发展,能多维度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3 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思考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实验技能教学考试评价是结合教学过程,要求学生操作实验设备和材料直接去感知事物的一种综合性考试评价”。实验教学中表现性评价不仅要能做到评价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什么”,还要评价学生通过实验“还能做什么”;不仅要做到能评价实验结果,还能评价学生具体操作过程中各种行为表现;不仅能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还能评价学生实验技能的迁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3.1 表现性评价中教师的作用及其评价形式

表现性评价体现了新的评价观念,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实施表现性评价时,要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具体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发展水平,科学合理地设计表现性任务,实验教学中表现性评价形式主要有:

(1) 口头测验

口头测验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结合实验目的和核心素养指向,综合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体验,提出问题。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教师可以提问:该实验应用了什么研究方法?(考查的核心素养方面:科学思维和方法)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考查的核心素养方面:质疑创新与科学本质)。通过让学生口头回答,既提升了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又向学生提供了为自己的观点做解释与辩护的机会,同时也能展示学生的实验态度和情感体验。

(2) 设计辩论题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适宜的辩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并根据辩论中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态度进行评价。如在“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可以有分压式和限流式两种接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论述这两种接法的特点,让学生自主选择合理的实验电路。

(3) 创设情境,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实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进行科学探究,进而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形成报告或撰写科普小论文。如在学习了摩擦力和共点力平衡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建筑工地上堆放的砂子,探究为什么砂子堆放到一定高度就自行下滑;探讨建筑工人沿着斜靠在墙上的梯子攀登时,下端会不会发生滑动而引发安全问题,让学生通过建模、合作研究,形成报告,既能评价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能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探究的过程,是表现性评价的很好方式。

3.2 表现性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表现性评价是一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实验教学中教师针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小组合作等内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设置问题和评价标准,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自主检查,以及同学间相互评价,检验成果,从而发现问题,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自主评价有助于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相互评价的过程既是学生享受实验成功快乐的过程,也是与别人分享成功经验、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的过程。

在设计表现性自评互评时要注意几个原则:(1) 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性原则。表现性评价旨在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相互讨论,发现自身问题,并非一定要有量化的结论和明确的对错。(2) 指导性原则。评价内容要有一定的引导性,要能指引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形成。(3) 发展性原则。评价内容要给学生留有发展空间,要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深入而不断调整。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建立表现性评价方案,既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问题,通过调整学习的状态和思路,有效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表现性考查实验教学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