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政策公众认知度调查及提高对策研究

2019-09-06 15:08杨雯雯杨琳韩文惠裴镜蓉张燕蒙
山西农经 2019年9期

杨雯雯 杨琳 韩文惠 裴镜蓉 张燕蒙

摘 要:为探究公众对于社会保障政策的认知程度,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山西省内部分地区公众进行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总结了我国当前社会保障政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宣传质量的阻碍因素和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政策宣传中所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就宣传理念、宣传引导方式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政策;政策宣传;公众认知度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9-0045-05         中国图书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介绍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工作,发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让社会公众对相关政策有所了解,有关部门开展了多种活动,采取各种方式向公众进行宣传,但宣传效果并不明显,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让公众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有足够认知,大多数公众还只是被动地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政策,无法真正参与整个政策循环,对于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造成不利影响。

本次调查选取山西省部分地区,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地观察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区域内公众对社会保障政策的認知程度,针对政府宣传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2  公众认知度现状调查

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研究所选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同市广灵县、晋中市太谷县、晋城市陵川县、晋城市泽州县和长治市。其中,大同市广灵县、晋城市陵川县和泽州县样本数量为每地平均40份,全部区域总共收回有效样本161份,涉及不同性别、年龄、户籍和职业的普通人群。

2.2  研究对象对社会保障政策的认知度

2.2.1  公众对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关注度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有相对完整的结构和制度体系。本次调查列举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住房公积金”等常见的社会保障项目,调查被调查者对这些社会保障项目的关注程度。结果发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作为我国所有社会保障项目中覆盖最广、发展最迅速的项目之一,在被调查者中受关注程度也最高。

不同年龄和户籍的人群对社会保障项目的关注度不同,以养老保险为例,被调查者对养老保险的关注度基本与年龄成正比。18~35岁人群最关注的社会保障项目是医疗保险,35~60岁和60岁以上人群最关注的社会保障项目则是养老保险。城镇户籍者比农村户籍者更关注失业保险;农村户籍者比城镇户籍者更关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2.2  公众获取社会保障政策相关信息的渠道

本次调查从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报刊杂志、宣传栏、亲友交流、咨询服务等渠道和其他途径对研究对象展开调查,研究这些渠道的总体利用人数及群体分类。通过某种渠道了解社会保障政策信息个数占总人数百分比见图1。

由图1可知,在调查问卷所提供的所有渠道中,新媒体在人们获取信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亲友交流、广播电视和咨询服务,分别占总人数的39.6%、38.4%和32.1%。

其中不同年龄和户籍的群体通过不同渠道了解社会保障政策相关信息。在不同年龄组中,使用网络媒体了解社会保障政策相关信息的集中在60岁及60岁以下的群体,其中18岁以下和18~35岁的人群对网络媒体依赖性更强,而60岁以上的人很少使用网络媒体,更多关注传统的宣传栏,并依赖有关部门提供的咨询服务。在户籍方面,更多城镇户籍者通过报刊杂志了解政策相关信息,而城镇户籍者通过此渠道了解信息的较少。

2.2.3  研究对象对社会保障政策相关内容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调查小组认为,公众对于社会保障政策认知度的主要判断标准为知道“社会保障是什么”“社会保障政策有哪些”“社会保障政策设计的原则和理由是什么”“预计达到怎样的效果”及“了解并能够积极参与政策执行和效果反馈”。

本次调查分别从是否了解社会保障项目内容、办理程序、理念设计等方面对研究对象展开调查,主要包括养老保险业务办理机构、养老金替代率、医疗保险费用3方负担机制、医疗保险报销额度及报销流程、大病医疗保险和住房保障制度内容、医疗救助对象和对违法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反馈等问题。

调查发现,对养老保险关注度较高的大多是36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他们本身面临着缴纳养老保险、即将领取养老金或帮助父母领取养老金的情况。而被问及养老金替代率的问题,大部分被调查者并没有相对清晰的概念和理解。而经过小组成员解释后,很多尚未开始领取养老金的年轻人普遍存在“养老金越多越好”观念,却不清楚退休后所得养老金的具体来源,同时不愿自己多缴纳养老保险。在很多农村地区,则存在退休前并没有固定收入,退休后却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从而形成养老金替代率应当超过90%甚至更高的印象。

我国社会保险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其中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费用主要来源于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财政支持。在问及“认为医疗保险报销费用应当由谁来承担”的问题时,有57.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由政府承担;34.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由社会承担。小组成员在访谈中发现,部分被调查者完全明白我国医疗保险的报销费用应该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但仍执意认为这项费用应当完全由政府承担,个人不应缴费。多数调查对象对我国医疗保障实行的原则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我国医疗保险在报销时设定了一定的起付线和封顶线,对此展开调查,发现被调查者大多都有自己的理解,很多人对政策本身的设计理念并没有足够的了解,但是认为国家既然发布了这项政策,就必然有其合理性,发自内心地信任国家的决策,更有人认为只要是国家政策就是好的,应当支持。真正能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意见的人并不多。

政府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但不应当只满足于简单地在网络上发表政策信息,而是采用公众更易接受和理解的方法,提高社会保障政策宣传效率。比如在微信、微博上的宣传篇幅不宜过长,宣传重点应当显示在页面的醒目位置,必要时可直接出现在标题中。对于晦涩难懂的政策条文,应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其进行解读,梳理罗列出相关点项,利用数据图、逻辑图、对比图等各式图表或事例加以辅助说明,降低理解难度,帮助群众准确把握政策内涵[3]。

同时,注意避免政策信息碎片化,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置政策宣传服务点,便于与公众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相关宣传设施的建设,如在居住点增加宣传栏、医院、公园及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地增设宣传栏等设施,辅助服务点展开社会保障政策宣传工作。

3.3  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专职宣传队伍

当前在公共部门中,直接负责政策宣传的人员主要是有关部门的干部及其他成员,数量少,工作任务繁重,部分工作人员还缺乏社会保障政策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能对相关政策展开更全面、详细、认真的解读,导致群众对社会保障政策存在疑惑和误解。在没有足够专业和权威的官方了解渠道下,不少群众选择通过互联网的非正规渠道(如微信文章)获得社会保障政策信息。这些信息往往简洁、生动、易于理解,但同时存在大量片面甚至误导性的内容,最终导致“官言不如谣言”,对公众认识和理解社会保障政策造成影响。

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宣传周、宣传日活动便可以完成。这种“疾风暴雨”式的宣传方法,往往达不到成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4]。因此,必须由一定数量具备专业素质的工作人员长期专职负责,及时解答群众对于社会保障相关政策的问题,并主动开展更多有趣的社会保障政策宣传活动,将社会保障政策宣传工作日常化,方便群众随时深入了社会保障相关政策。

3.4  根据地域特点和人群特点开展宣传工作

公共政策都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下运行的,政策循环的任何一个阶段和环节都会受到政策环境的制约。同样,政策执行手段和工具的选择是否合适、能否发挥作用,以及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也会受到政策环境的影响[5]。社会保障政策在不同区域、针对不同人群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因地域和人群的不同特点而有所不同,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工作也不可一概而论。比如依赖网络媒体了解相关政策信息的人群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下,越年轻的群体对网络的依赖性越大,因此针对年轻人的宣传应当主要通过网络途径,并结合年轻人的特点,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宣传;60岁以上的老年人更习惯于传统的宣传栏、亲友交流和咨询等途径,因此针对老年人的相关政策宣传必须注重实地调查和访谈。又如农村地区的群众由于经济原因,更关注大病医疗保险方面的政策,但对于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办理程序却了解较少,因此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应当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加强对大病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

3.5  使用更生动的宣传方式

当今时代是“快餐文化时代”,人们偏向于使用更轻松、直接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而有些部门在公布和宣传社会保障政策信息时,并不考虑公众的接受程度,将一张充斥着复杂数据和官方语言的文书直接张贴在公示栏上,普通民众即使有心想了解,也看不懂、听不懂,渐渐形成了对社会保障政策“敬而远之”的态度,降低了解和参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热情和信心。因此,有关部门宣传人员必须认清楚自己宣传的对象是广大普通民众,首先要让群众听得懂[6],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对于社会保障政策信息的宣传不能过于简单化。社会保障政策本身的制定和修改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蕴含的精神远远不是一两句通俗的话可以轻易概括的。要提升公众对于社会保障政策的认知程度,除宣传政策内容本身之外,更要让公众知道设置此项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原则、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保证公众真正理解社会保障政策,认同政策的基本内容和设计理念,积极参与到政策执行中去,并为政策的改进出谋划策。

要想把政策真正传达给普通民众,就必须更新社会保障政策宣传理念,采用更生动灵活的宣传方式,增强公众对社会保障政策的兴趣和深入了解的意愿。有关部门和基层自治组织在宣传过程中要使宣传方式更加新颖有趣,可以通过群众讨论会、知识大赛、文艺活动等形式,以及将各种宣傳渠道进行组合方式来提升宣传的效果;要有足够的耐心,充分发挥创造力,在自己足够了解社会保障政策的基础上,把自己对政策的理解用简洁明了的方法传播出去。要倾听民声、平等交流,用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表达形式,帮助群众理解政策。

3.6  充分利用人际关系渠道传播政策信息

人际关系渠道也是社会保障政策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普通群众不仅仅是社会保障政策信息宣传工作的受众,同时也是信息的宣传者。调查显示,在不考虑户籍、年龄、职业等方面差异的情况下,39.6%的人会通过亲友交流的方式了解社会保障政策相关信息,这种方式是熟人之间面对面或是通过社交软件进行的交流,交流双方距离感较小,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交流的内容更是与人们的切实需要紧密贴合,能够发挥良好的宣传作用,同时增强了群众通过官方渠道进一步深入了解社会保障政策信息的愿望。尤其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人际交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获得社会保障政策相关信息的距离限制。通过这一渠道,每位公民都有可能成为社会保障政策信息的宣传者,极大地扩充了社会保障政策信息传播人员队伍,填补了官方宣传的死角。普通群众之间的人际关系,可以说是未被利用、数量丰富的也是高质量社会资源。

除了官方渠道,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当注意到人际关系在社会保障政策宣传中发挥的重大作用,鼓励居民在对社会保障政策信息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积极向周围的人和亲友传播。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工作人员在完成公务之余,可以结交本区域内积极活跃的居民和在民众中有威望的成员,发挥他们在社区和村庄中传播信息的能力,让他们成为本区域最得力的社会保障政策信息宣传者[7-8]。同时,也要积极让自己融入普通居民中去,让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工作融入日常生活,从每一个细节宣传相关政策信息。

参考文献:

[1]朱丽萍.农村政策宣传渠道与方法研究——以监利县周老嘴镇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2]刘楞.沙雅县英买力镇农村政策宣传渠道与方式调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5.

[3]陈翩.新媒体形式下的“五点式”政策宣传模式讨论[J].珠江水运,2017(17):53-54.

[4]杨霂霖.打通人社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6-03-16.

[5]钱再见.论政策执行中的政策宣传及其创新——给予政策工具视角的学理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1): 11-18.

[6]樊钉.完善政策宣传机制的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17.

[7]刘洁.社会保障政策演进分析[J].当代财经,2005(2):60-63.

[8]唐钧.中国的社会保障政策评析[J].东岳论丛,2008(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