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绿色脱贫路径分析

2019-09-06 15:08李春勤
山西农经 2019年9期

李春勤

摘 要:在分析深度贫困地区生态脱贫面临的共性挑战基础上,以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市深度贫困县之一的城口县为例,分析了其在绿色减贫、脱贫中的实践探索,并提出深度贫困地区进一步推进绿色脱贫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深度贫困地区;绿色脱贫;生态富民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9-005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A

1  贫困地区绿色脱贫面临的共性挑战

1.1  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产业是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绿色产业,对生态资源良好的贫困地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绿色产业从孕育培养到成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涉及绿色农产品创新、基础实施建设、专业销售渠道、绿色认证标准、市场监管体系等,其中一个环节的滞后,都可能导致绿色产业动力不足。

1.2  生态旅游长远发展问题

贫困地区扶贫的方式较多,但是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当前部分地区乡村旅游个性特征不鲜明,主要集中在民俗体验、瓜果采摘及农家乐休闲等方面,缺乏吸引游客的长期特色项目。部分乡村旅游景区“一窝蜂”、同质化倾向明显,景区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不符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时,乡村的环卫设施、交通设施、信息服务设施、接待服务设施等跟不上游客的需求,导致许多旅游景点回头客较少。

1.3  农民参与绿色脱贫的意识问题

扶贫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生态扶贫的优势和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显现,而部分困难群众由于没有较快地从生态扶贫中获得预期利益,就会对生态脱贫持观望甚至排斥态度。所以,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模式和方法让农民尝到甜头,引导贫困群众真正投身于绿色脱贫之中。

2  绿色脱贫下的城口县实践路径

2.1  以生态农产品开发为抓手

一是以做实产业支撑为重点。城口县将7大产业(核桃、山地鸡、生猪、中蜂、特色杂粮、食用菌以及中药材等)纳入产业扶贫行动计划,明确畜牧、干果以及中药材为3大主导产业,其中畜牧产业在贫困村中占60%,干果25%、中药材15%。为了扶持7大产业的发展,城口县高效利用搬迁腾出的土地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发展中蜂、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打造出城口腊肉、山地鸡、土蜂蜜、城口洋芋等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延长整个产业链。

二是探索“电商+生态+农产品”模式。修齐镇东河村网上村庄服务中心借助金融扶贫、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便民服务,实现线上线下一体销售,通过电商模式反促农产品质量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农产品策划宣传和包装能力。2016年11月29日,在全国网络扶贫现场推进会上,城口县作为全国唯一贫困县作了交流发言。

2.2  生态旅游+扶贫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致力于打造国家乡村和休闲旅游品牌,规划建设“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20个。2016年,全市首个巴渝民宿项目设立在城口县东安镇兴田村,该项目是一个扶贫项目(房屋内部是政府请专业建筑设计师来体验生活后,采集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建筑元素设计而成),目的是将大巴山的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让农民通过“以地入股、以房联营”的形式增收。

二是坚持集聚发展。主动融入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合理实施产业布局,促进旅游产业要素聚集,让项目、资金、土地等要素活起来,同时立足青山、青水的特色,规划打造有知名度的5A级景区2个,4A级景区2个。

三是坚持融合发展。融合发展的目标是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业、文化等产业与旅游相结合。比如中蜂养殖是东安镇的传统产业,当地就以中蜂养殖为亮点,打造一个集农业、研学、旅游于一体的中蜂养殖小镇,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建立中蜂原种场、养殖场,打造独具特色的蜂巢酒店。

2.3  “三变”改革激活农村活力

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城口县从2017年8月起,在36个基础好的村庄开展试点,

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方案,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从实际效果来看,目前参与入股的农户有6 254户,参与人数为2.63万人,支持和培育5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其中,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约2 000万元。

目前城口县已探索出4种主要模式:第一种为“村集体+农户+公司”,即通过集体、个人和社会资本的合力,带动村经济发展;第二种为“村集体+合作社”,这主要是发挥合作社的功能,促进资源开发;第三种为“村集体自主经营”模式,即通过村集体引进项目带动村民增收;第四种为“村文化保护型”,即立足民俗文化,合力开发地方本土资源。

实践证明,以上4种模式对带动农民增收,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到2019年,“三变”改革会在所有镇(街)全面推广施行,到2020年,基本消除农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3  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绿色脱贫的对策建议

3.1  发展生态农业,薄地变金地

围绕扶贫增收,讓社会资本与生态高效农业嫁接,建立种养植基地。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邀请专家定期开展农业技术下乡活动,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平台建设,提高生产标准。加强农产品推广宣传,扩大其品牌影响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从销售环节开始,帮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有计划地向周边城市订单化输出,促使“小散乱”产业变成规模化生态产业。

3.2  发展生态旅游,青山变金山

生态旅游应在找准定位的前提下,注重多元发展,突出特色,打造适合老、中、青的养生休闲游、果蔬采摘游、农业观光游、民俗文化游等,让生态系列游成为品牌。同时,要加强整体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保护好生态资源,避免低水平恶性竞争,让乡村旅游成为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载体,让村民通过乡村旅游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实现青山变金山。

3.3  让生态“造血”,农民变股东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农民利益的要求,因此要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多举措、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不受侵犯。积极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劳务、合作种植等方式进入生态产业利益链条,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让企业和合作社发挥引领作用,让生态资源成为资产、普通农民成为股东,让贫困户共享土地租金、入股分红及劳务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