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预算绩效管理下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2019-09-06 15:08华敏
山西农经 2019年9期
关键词:预算绩效财务管理

华敏

摘 要:近年来,随着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在公益类事业单位中实行,使之前在工作中被掩盖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就预算绩效管理下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实现全方位的控制、监督和会计核算对策展开细致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以供借鉴。

关键词:财务管理;预算绩效;公益类事业单位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09-016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120        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深化财税体质改革,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之一。各级财政部门统一负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预算单位如公益性事业单位,负责具体实施本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1  相关概念的内涵

1.1  公益性事业单位

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由于这类单位承担着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农业技术推广以及基础性科研等基本公益服务,这样的特殊属性使其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并且不能从事经营活动。

1.2  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事业单位在执行事业计划和开展业务活动的过程中,有关经费的筹集、运用、报销、管理和监督等事项。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结转结余及其分配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监督等。

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企业单位不同,企业可以通过生产销售产生利润,而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收入大多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在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存在内控意识薄弱、预算管理力度不够、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缺位以及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因此,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就要让公益性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  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概述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重支出结果,满足支出绩效的预算管理新要求。预算绩效管理是指在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理念,它要求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编制、执行、考核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预算的投入,还要重视预算产出、支出成本的节约和单位效率的提高。

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应用,对改变过去公益性事业单位资金运用中“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以及对科学合理地把公共资源配备好、分配好、使用好、管理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单位预算收支纳入绩效管理,以预算资金管理为主线,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多个角度出发,来衡量部门和单位整体业务的实施效果,从而提高单位整体的绩效水平。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及时对单位的预算执行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监督和核算,确保支出的效率。

3  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公益性事业单位以从事各种非营利性的业务活动为主,一般没有社会生产职能,其开展业务中产生的资金消耗不能像企业那样通过产品销售得到补偿,原本一些被掩盖的问题也会随着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行暴露出来。

3.1  内控制度不健全,资金利用率不高

长期以来,很多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即使有相关制度,也没有严格执行或执行不严,使制度形同虚设。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预算编制不全面,造成经费支出无定额,有时也存在有计划定额却流于形式的现象。同时,对经费采取事后核算或仅仅是数字的汇总统计,忽略对经费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监管,事后的考核往往也流于形式,这些原因都会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3.2  核算不合理,缺少成本控制

公益性事业单位在预算中存在会计核算不合理,不进行成本核算,平时只是汇总各科目经费支出,更多的是为部门预决算服务等问题,造成无法准确计算行政成本,无法评价资金使用效益,这种简单的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汇总经费支出方法是不可取的。  一些单位对不同专项的项目经费,只是按照事业单位规定的科目核算,而不区分项目,导致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及其绩效管理评价受到不利影响。

与此同时,部分公益性事业单位在编制决算时,会出现将会计科目拆分或合并后才能得出预算科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两点。①财务人员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核算内容上,与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②一般预算支出科目与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不能完全一致。

3.3  预算执行不够规范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在预算时没有真正做到全面预算管理,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预算支出控制不严,普遍存在超支现象。审批制度不严格,专款不专用的现象经常发生,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项目支出和基本支出界定模糊,出现以项目经费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现象。同时也缺乏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的监督和考核,在资金的使用中存在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轻实际效果的现象。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的考核,也往往停留在表面上。

4  对策建议

4.1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全面建立單位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实施,确保内部控制覆盖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全范围、全过程,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资产控制等,从而规范单位内部各层级的人员。例如财务人员要对资产处置、采购及付款等环节的审批手续按权限和程序严格把关,确保每一项支出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为防止经费支出中出现无计划、无定额、无标准现象,要由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旦出现问题,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2  建立公益性事业单位会计体系

公益性事业单位自2019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政府会计制度》,实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 “双基础”,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下的公共财政会计标准体系;修订不适应单位预算改革需要的部分科目,根据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对目前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预算收支科目有序地推进改革。

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每一笔经费支出,包括项目支出在内,都要按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同时进行反映。

4.3  规范的预算执行

首先,规范预算编制,要执行全面预算。其次,严格按资金预算的用途和计划使用资金,严格审批手续,切实做到基本支出和项目资金分开使用,不挪用。使业财融合,加强过程控制,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4  增强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由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都需要财务人员具体实施,财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因此应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提升培训,增强继续教育课程的实用性,使其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只有不断增强会计人员业务水平,才能使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下精益求精,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预算绩效财务管理
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路施工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试析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财务专业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探析
新农村公共服务预算绩效评价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