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二十二》:历史的悲伤绝不能忘

2019-09-08 11:49曹健岳亚
神州·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慰安妇纪录片

曹健 岳亚

摘要:纪录短片《三十二》和纪录片《二十二》分别于2012年和2017年拍摄完成,尤其是《二十二》能够挤进商业化的电影院线,是一件可贺的事情。作为这两部纪录片的郭柯导演,能够把镜头深入到历史之伤,这是年轻导演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担当与责任。本文既要从直观感受描述记录片所带来的反思,也要思考这两部纪录片背后潜在的纪录片市场。

关键词:《二十二》;纪录片;慰安妇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日军“慰安妇”受害者韦绍兰、汤根珍老人于2019年5月5日、5月9日分别辞世,由此,笔者想到了2012年的记录短片《三十二》和历时五年拍摄完成,并于2017年8月14日在电影院成功上线的纪录片《二十二》。这两部纪录片均反应“慰安妇”相关问题,片名三十二和二十二指的是当时拍摄时,仍健在的慰安妇受害者人数,但是,随着纪录片后期的上映和韦绍兰、汤根珍等受害老人相繼离世,目前仍然健在的慰安妇受害者们早已不足二十二人。

一、排片引发的反思

“慰安妇”一系列相关事件和其所带来的问题是由于日本在上个世纪初,对中国乃至亚洲人民侵略战争期间造成的巨大伤害。虽然战争已经过去百年,但历史的伤痛不可以忘却,尤其伴随着亲历事件的老人们逐渐离世,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某些不反思战争的“军国主义”分子们,开始美化侵华战争的时候,作为历史上受害者的中国及中国人民,更加不能够忘记历史。悲伤,提醒我们勿忘历史,惊醒我们要珍惜和平。

由于《二十二》是以纪录片,也就是非虚构类电影呈现在商业化电影市场,难免在中国电影市场“遇冷”,本文即要分析由此引发的反思,并指出有些悲伤不能忘记的历史意义。每年的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该纪念日是为了让大众铭记日本在二战中曾经对亚洲部分女性所做出的卑劣行径的日子。2017年13日也就是纪录片《二十二》上映的前夕,笔者从微博里看到国内各大明星转发“慰安妇”问题的纪录片《二十二》将于第二日在电影院上映,著名演员张歆艺又是该片的投资人呼吁大家去观看影片,怀着对“慰安妇”问题的关注和一份强烈的好奇心,笔者来到了在排片的电影院。不得不说,能够排在14日上映的电影院为数不多,据说很多三四线小城市根本不排这部纪录片。是的,在电影业商业化操作下,这样主题的纪录片带来不了太多的商业价值,尤其当大众以一种消遣娱乐的心情去看电影的时候,一部反映历史的纪录片,在这个暑期黄金档上映,似乎有点不值当的意思。

在电影商业化市场下,各种娱乐类型的电影占据主流市场,造成了许多影片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完全忽略了影视艺术的社会效益。电影制片人不再讲究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而是单一的追逐经济利益,这也就造成了影片的艺术成就不高、社会价值不强的趋向。

纪录片《二十二》在影视制作方面确实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就其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在十分安逸的现代社会,《二十二》能够关注历史问题,以“客观镜头”展示了慰安妇受害者的现实生活现状,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影片内容引发的反思

《二十二》片名的意思是拍摄这部记录片的时候,中国在二战中强征“慰安妇”的女性,尚在人世的剩下仅仅22人。但在二战中,这数据是20万,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更多的老人因为岁月的流逝而离开人世间,那么,我们会失去越来越多的证据,日本政府却会因证据的缺失依然保持不道歉的态度。

《二十二》记录了几位老人现在的生活状况,这些老人分别来自于黑龙江、山西、广西、湖北、海南等各地,从地域跨度来说,足以反映日本的侵略战争目的是吞灭整个中国,而日军强征慰安妇是违反人道主义的行动,“慰安妇”都是强征当地的普通老百姓,尚在人世的老人们年龄都在九十岁以上。影片中韦绍兰老人已于2019年5月去世,她是国内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位怀有“中日混血”儿子的案例,我们很难想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一位母亲是如何在落后的小山村、在周围人的流言蜚语中将儿子抚养成人的,这位母亲所遭受的非议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的儿子也因自己“特殊的身份”终生未娶。纪录片《二十二》以“近景”方式推到老人家的脸上,老人们不愿意提起过去那些尘封多年的日本人对她们造成的伤害,对老人们来说,回忆仿佛是又一次的经历,她们精神上的创伤是难以治愈的。李爱连老人在影片中说道:“那些问题,当着我的儿媳、孙子,怎么说的出口?”邻里的非议、家人的不理解、身体的疼痛等等因素造成了老人们不愿意回顾经历的原因。林爱兰老人曾经是红色娘子军,上过前线、打过敌人、杀过日军,就这样一位具有较高民族气节的女性在被日军俘虏后,被强行送入了慰安所,她在养老院中孤独的度过后半生。朝鲜老人毛银梅居住在湖北,在影片中,当她回顾那段时光时,她仍然无法面对,时至今日,她仍然可以用日语说出“欢迎光临”等语言,可想而知,那段历史令其多么的痛苦。随后,当其唱起朝鲜歌曲《阿里郎》、《桔梗谣》时,我们可以看出她内心中依然向往美好-对目前的生活都身怀感恩之情。

大部分老人们都没有子嗣,有的生活在养老院,有的和养女生活在一起,有的孤独终老。镜头下的老人们的脸上,有岁月留下的一道道褶皱,那一道褶就是一个故事,二战期间,她们还只是十几岁的姑娘,她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一生的命运就因为日本的侵略而发生改变。在纪录片的最后,显示的二十二名“慰安妇”的名字,当时在张歆艺的微博里说,现在活着的仅仅剩下九位了,截至目前为止,上海师范大学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截止时间2019年5月9日现在世的慰安妇受害者人数为18人。

三、纪录片引发的反思

如果说纪录短片《三十二》是对“慰安妇”题材的小试牛刀,那么,《二十二》无疑是更加打动人心的院线纪录片。当前,我国一部分导演开始大量拍摄纪录片,并在近些年获得不俗的成绩,关注历史事件的纪录片也不在少数,但是极少有在电影院线上映的记录片。《二十二》在后期撤映的时候,票房已过亿,正如郭柯导演在接受采访中所说的,人们能够来电影院看《二十二》,是因为各位老人家。

那么,什么类型的纪录片才能得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呢?《二十二》给出了最好的答案,那就是具有较高艺术品格,即能够反映人民生活、具有人文价值、展现人性光辉的纪录片,纵览中国纪录片流变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任何一部成功的影片必然具备以上三个因素。纪录片《二十二》已然不再是单纯的影片,它已经成为了历史的承载物,纪录片《二十二》以历史为出发点,选取“慰安妇”受害者为题材,通过几组“慰安妇”受害者的纪录,客观再现了当前“慰安妇”受害者的悲惨生活现状,使得受众了解了日本侵略战争时强征慰安妇这一历史事件,影片对战争与和平、创伤与苦难、忘却与铭记等哲学问题给予了十分恰当的解读,这种解读并不是直白“告知”的,而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发人们自主的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涵养心灵、温润人生,处处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时间是残酷的,它带走了很多历史的记忆,但是,我们不可以忘却这些记忆,更不能因为电影的悲伤而选择不去接受曾经发生的事实。有些悲伤可以忘记,比如童年时期因为淘气的挨打、年少时不经事的失恋哀伤,而历史的悲伤,是民族的记忆,是一个民族奋发前进的动力,也是我们的祖辈曾经遭遇磨难的故事,我们绝对不可以忘记。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这场侵华战争历时十四年,中国军民死伤达3480万,而这其中的“慰安妇”问题和“731部队”问题尤为突出。2016年韩国导演赵廷来拍摄的“慰安妇”题材电影《鬼乡》在韩国公映,蝉联了半个多月的单日票房冠军;一年后的8月14日,韩国5辆搭载“慰安妇”少女像的151路公交车行驶在首尔街头。勿忘历史,历史带给我们的伤痛,不是时间可以磨灭的,这种伤痛是一种提醒、一种教训-“国将不国,人未成人”。牢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和平。

参考文献:

[1]郭柯,孙红云,刘佚伦:《于时间的缝隙低语-<二十二>导演郭柯访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第11期

[2]刘念:《纪录片<二十二>的纪实美学风格与多重价值功能》[J],《电影评介》,2017年第21期

[3]王紫潇:《真实与道德:纪录片<二十二>的艺术风格与历史反思》[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作者简介:曹健(1993-)男,山西长治人,哈尔滨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哲學、中国艺术史。

猜你喜欢
慰安妇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慰安妇”幸存者黄有良离世
韩慰安妇拒绝日本“治愈金”
第1108次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