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路上那触手可及的温暖

2019-09-09 01:09梁伯钧谌春竹刘宇浩
源流 2019年6期
关键词:黄英元华蜡染

梁伯钧 谌春竹 刘宇浩

扶贫路上   主动担当

“我们织金苗族蜡染刺绣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图案、做工精细文明,被称为中国最美的蜡染刺绣、指尖上的芭蕾。现在织金有几千绣娘,她们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了贫困。”全国人大代表、蜡染刺绣工艺的传承人蔡群对记者说:“本地很多妇女从小就接触蜡染刺绣,以前之所以没能做成规模,是因为做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现在不一样了,有了黄主席带着我们,产品不愁销路。”

蔡群口中的“黄主席”是织金县妇联主席黄英。2015年以来,黄英带着当地的上万名绣娘,走南闯北,创出了一条“非遗+电商”的扶贫新路。

“传统的蜡染刺绣产品以前打不开市场,是因为缺少设计感和生活实用性。”黄英想起当年带着这群织金绣娘找市场的岁月,十分感慨:“听说广州的广交会有很多外国人来采购,我带着蔡群她们往广州赶。在火车站,列车员说我们带的蜡染原料是危险品,不让我们上车。我好说歹说,再三保证,最后终于上车顺利到了广州。可是广交会我们进不去,我们只好在街头摆摊。”

由于工作经费很少,黄英和蔡群等一起,住在广州廉价的小旅馆,吃的是很便宜的快餐。“我从小就外出打工,过过很艰苦的日子。所以这种生活对于我来说习以为常,但黄主席不一样,她是公务员。看着她这么劳碌辛苦,我都心疼她。”蔡群回忆创业之初的甜酸苦辣,直言如果没有像黄英这样的好干部的扶持,她的创业之路会更艰辛。

2017年5月,在广东省第一扶贫协作工作组的牵线下,广州唯品会“唯爱工坊”特色电商公益平台上线了。一年后,唯品会在织金捐建第二家唯爱·妈妈制造苗绣与蜡染合作社,并在启动仪式现场与当地政府签订了1000万元的年度生产订单。大体量订单的输入,在当地产生了激活效应,带动了当地的蜡染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黄英说:“看着这么多妇女能够就近就业、创业,我心里特别欣慰。茶店乡海马村有位叫罗德兴的村民在江苏打工,家里有三个孩子都留在了老家让老人照顾。她知道在家做蜡染刺绣一个月也能有三四千块之后,决定回老家,不再让孩子做留守儿童。海马村村民罗英也申请成立了一个蜡染刺绣合作社,通过微信群,把村里愿意做苗绣的妇女都拉了进来,她说,现在微信群里已经有一百来人。有位村民叫杨学芬,靠自己的手艺,22天就赚了3000元。很多人就是靠蜡染刺绣,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扶贫路上 我们是一家人

一条条水泥路、一幢幢白族民居、一排排河邊垂柳……盛夏时节,沿着马白河走进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空气清新,花香鸟语,鸡犬相闻,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过去的木寨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和在家务农,收入渠道单一,农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核桃乡党委书记王健说,自从木寨来了“女能人”姚芳,昔日的落后面貌彻底变了。

2011年之前,姚芳在县城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远近闻名。当时核桃乡一位领导为此特别邀请她回乡参加新农村建设。姚芳也曾犹豫过,但当她看到乡亲们贫穷的现状时候,她暗下决心要改变这一切。

以前的木寨,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满地都是垃圾,只要一起风垃圾就满天飞,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木寨人都觉得很没面子!”这时,人们总会看到刚担任村支书不久的姚芳左手拎着一个大袋子,右手提着一把火钳,将垃圾一一捡拾到袋子里面。

时间一长,学生们跟着这样做,村民们也跟着这样做,木寨村的环境卫生渐渐好起来了。

姚芳觉得,木寨就像藏于“深闺”的“小家碧玉”,这里山水相依、交通便利,最为“出众”的,是这里宜人的小气候。经过和社区班子成员商议,大家一致决定利用好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为了说服更多的群众参与,2015年,姚芳带领村工作人员到箐头组走访发动,到了熊友益老人家,老人非常客气,无论如何都要留他们吃饭,还说如果不吃就是嫌弃他家。看着上了年岁的老人从楼上取下腊肉很费力地切着,姚芳赶紧上前去劝老人坐下休息,自己接过菜刀,麻利地切肉、炒菜,给大家做起了晚餐。其他人看到书记忙里忙外,十分过意不去。姚芳笑着说:“不要紧,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核桃乡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施工标准的推动下,木寨完成了90%以上的连户路、院坝硬化,改造马白寨白族民居100幢,治理马白河河堤340米,并新建了篮球场、休闲广场,修起了一条420米的沿河观光步道和一条673米的进山观光步道,并建设车行桥、人行桥、观光吊桥各1座,修复马白古井1口,修建停车场1200平方米。

乡村旅游发展起来,木寨人逐渐富起来。村民邹占钢曾是贫困户,因病长期卧床。姚芳发动党支部党员捐款8800多元给他。2015年,当木寨迎来了大量游客的时候,邹占钢用姚芳借给他的5000元资金开起了“志强百货”。很快,他就还清了借款。

2016年,邹占钢主动找到姚芳,要求取消自己的低保。他说,百货生意红火,一年有5万多元纯收入,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去帮助其他贫困户早日摘“穷帽子”。

扶贫路上  温暖在传递

“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国家救济了我们,现在我们有一定的能力了,是该回报社会的时候了。”大方县猫场镇箐口村61岁的周其勋老人对记者说。

周家除了他和老伴,还有一个患先天性的精神疾病障碍的大儿子。

期间,周其勋家因为家庭困难,家里能变卖的都变卖了。在猫场镇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将其识别并纳入精准扶贫台账。将他的儿子周强也纳入箐口村低保台账,每月享受低保资金。

“很感谢村里面这么照顾我们,我在想,自己虽然人穷了,但是志不能短,要靠自己的能力脱贫。”想到被党委政府如此的照顾,周其勋非常感动,可一看到门头上贴的贫困户牌子,心里又很不是滋味。

为了能够顺利脱贫,周其勋开始养殖黑山羊,从最先的一头逐渐发展到了三四十头。

“黑山羊卖得最贵的时候可以卖到三十五块钱一斤,最便宜的时候也能卖十几块,一个羊子就能卖一千来块钱。”周其勋说。

通过养殖,每年能存几千块钱,到2016年时,周其勋存了四万元,觉得可以捐赠给国家了。周其勋说:“其实我早就想把这笔钱捐了,第一次我去大方县红十字会,准备把钱捐给他们做公益事业。大方红十字会来家里面调查时家里人却不同意捐赠。第二次去毕节市红十字会捐赠也是同样的结果。”

款项捐不出去,周其勋很郁闷,觉得顶着一顶贫困户的“帽子”,很丢脸,这更加坚定了周其勋的脱贫信心。回到家里以后,周其勋越发努力,这一切都被老伴王志琴和儿子周强看在眼里。

周强开始帮助周其勋上山放羊,而老伴王志琴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王志琴说:“我家周其勋开导我,现在我们过的生活,是老几辈人都奢望过的日子,五万块钱虽然可以修一栋房子,但是我们不想。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多亏国家救济,现在我们有一定的能力了,是该回报了。”2018年,周其勋偶然听到村里修路还欠缺三十余万元资金,他回到家便和老伴商量捐款的事。2018年10月的一天,周其勋来到猫场镇镇政府,称想捐款修路,刚开始镇长杨林很诧异,想着这钱攒得不容易,也试着劝过两位老人。

“我知道这个钱老人家攒得不容易,最开始没忍心收,就婉拒了。没想到老人家态度十分坚定,就是想把钱给国家做一些公益事业,想支持国家建设。最后拗不过老人,我们镇财政才把这笔公益捐赠款收下,并向周其勋老人郑重承诺,这五万元的捐款,一定会用在箐口村脱贫攻坚公益事业的刀刃上。”杨林说。最终猫场镇收下这笔捐款,周其勋才心满意足回了家。

无独有偶,大方县兴隆乡兴隆村兴丰组64岁五保户杨元华也有一段感人的传递温暖的故事。杨元华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他乡。自尊心极强的他不肯随母亲生活,靠着帮集体养两头牛挣工分生活。从此便与牛结缘,时间一长,老杨摸索出了养牛的本领,经过他饲养的牛膘肥体壮。51岁那年,杨元华成家了,老两口经过商量,决定买西门塔尔母牛来养,母牛产崽后,小牛犊拿去卖。为了让牛能够吃到最好的草,夫妻俩带着他们的牛一头扎进了深山,这一扎就是12年。他家养的牛也由一头小牛发展到现在的24头牛,养牛让他成了当地十里八乡闻名的致富能人和致富“牛人”。

看到老杨的养牛事业越做越大,村民们坐不住了,大家纷纷向他请教养牛技术。看到自己点燃了村民们的激情,老杨非常高兴。他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講解养牛技术,动员大家一起养牛致富。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有7户人家规模养牛,10头以上规模养牛户就有3家。

村里有一户贫困户也想跟着老杨养牛,却没有本钱。杨元华知道以后,将一头价值3000多元的牛犊无偿赠送给了这位贫困户。

2017年7月,杨元华患上了鼻咽癌中期,为了治病,妻子狠心卖掉7头牛。除去医保报销,杨元华治病花了5万多元,这事引起了镇、村干部的重视:年过花甲的杨元华夫妇符合五保条件,应给一个低保名额,并给予相应的临时救助5000元,但他却坚决拒绝了:“要救济、拼低保,这不是我的做派。谢谢政府的好意,我不要!等我们老两口实在动不了,这群牛就是我们的生活来源……”

猜你喜欢
黄英元华蜡染
蜡染的纹饰探讨
黄英推出倾心之作《奶奶的蒲扇》
诗书画苑
蜡染手绢寄深情
让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李元华访谈录
凌辱还是自愿?儿子刀下之人是否“第三者”
蜡染在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应用研究
黄英 不改野路子
孩子的不同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