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维为中心的浮力课堂复习进阶设计

2019-09-09 03:10颜伟云
中学物理·初中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习进阶类比浮力

摘 要:利用学习进阶理念,以思维为中心,把“称重法测浮力进阶”“浮力法测密度进阶”转化为思维导图.以实验图像为一级节点,以图像类比、模型类比、运动状态类比为分支要点,设计浮力复习进阶思维导图.以思维导图显示的进阶为载体,实现思维可视化,应用于九年级浮力复习教学,提高学生对进阶的自我管理水平,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关键词:学习进阶;浮力;思维导图;复习;设计;类比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4-0029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科院2017年度规划课题“学习进阶在初中科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7sc291).

作者简介:颜伟云(1966-),男,浙江温岭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中学特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

思维是一种基于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探索行为[1].在复习教学中,以思维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对具有活动性的科学问题的解决,在问题的解决中帮助和促进学生思维的生成,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这种“具有活动性的科学问题”,可以是“思维导图显示的进阶”.因为思维导图的核心目标是呈现合理自然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的核心工作是理顺基本的思维过程,确定基本顺序思想,这与复习中学生实现知识有效建构的目标是一致的.

1 原有知识思维导图化

无论是为了知识结构,还是思维过程,复习都应从学生自身原有知识图式、新的知识结构和新旧知识联结方式三个方面去考虑,形成知识的自然结构.与一般的科学知识结构相似,浮力内容也包括概念、原理(产生原因)、规律(阿基米德原理)、条件(浮沉条件)、应用,不同的学生,思维受阻的内容节点不同,思维受激发的进阶节点也有差异.根据2011年——2017年间的实践调查及2015年来的班集体复习经验,“称重法测浮力进阶”“浮力法测密度进阶”应该是学生集体学习中重要的原有知识,以思维为中心的复习,应以这些原有知识图式为基础,努力让学生内在个体的思维过程外显为共享的思维过程.

1.1 称重法测浮力进阶的思维导图

“称重法测浮力进阶”有条目式、思维导图式二个版本.条目式的人人都已习惯,而思维导图式的(如图1右),在班集体里,只有部分优秀学生心中有这个图式,能完整描述其中清晰的“阶”.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卻是一种新的知识结构,需要引导与学习.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可视化手段支持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的工具,但它并没有提供“如何激发”和“如何整理”的思维框架.不同的人使用思维导图的效果不一样,就是因为不同人的思维模式不同[3].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作为新旧知识的联结方式,可以是课前预发、课堂交流、个性修正,也可以课堂中媒体呈现,引导学生快速回忆.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有引导的“懂”,对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是假懂.思维导图的发散相当于路径,其节点相当于路标,它提示一种思维整理的可能,而无论做多少习题,也许还是看不清这种路标的存在,这就是它特殊的价值.有路标会走道,并不表示自己能识途,脱离思维导图,学生又会迷失的.仅有了路标与路径,并不足以提供学生认知发展的支撑,只有找到学生每一次进步的“脚踏台阶”,才能帮助学习者发展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利构建有意义的认知.所以,“‘阶是建立在进阶变量基础上的、学生认知发展的‘脚踏点”[4].

1.2 浮力法测密度进阶的思维导图

“浮力法测密度进阶”也有二个版本,条目式与思维导图式.在班集体复习中使用“浮力法测密度进阶”,我们引导学生按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从原理、

数据测量、数据处理、结论及外界环境等一级节点开始思考,在集体中互动交流,共同构建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针对九年级学生设计的一个复习进阶,要考虑它的提分点在哪?提能点在哪?核心素养又在哪?用思维导图,把零散的点状知识,整理成新的图式,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更多的沟通.

2 以思维为中心的浮力复习课进阶设计

“学习进阶”是对学生在各学段学习同一主题的概念时所遵循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描述,一般呈现为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5].这种概念序列可以用思维导图展示出来.“以思维为中心的浮力课堂复习进阶”,以实验为基础,按图a称重法测浮力、图b浮力法测密度与坐标、图c浮力产生的原因、图d浮沉条件与应用等4个一级节点为概念序列,发散展开,呈现合理自然的知识结构,理顺基本的思维过程,确定基本顺序思想.(如图3所示)

2.1 浮力复习课的进阶变量

复习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要整理和积累原有知识图式中的一些常用模式,要确定好新知识结构中关键词的层次和类别,要用最为简单、最为明显的放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有了图1、图2的常用模式,还需要围绕核心概念、关键能力,分解成最简单、最明显的“阶”,绘制思维导图.

2.2.1 对核心概念、关键能力构建学习进阶

浮力复习课的核心概念自然是力,以浮力为点,联系二力平衡、重力、压力、压强、密度等,完善力学体系.从力的三要素出发,重点讨论浮力大小的进阶,如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及相关的数据处理方式,从重力与浮力的联系角度,解决浮沉等现实应用问题,与生产、生活联系.

2.2.2 构建基于学生视角且清晰的“阶”

基于学生视角且清晰的“阶”,要重人文积淀、人文情怀,根据学生的“痛点”设计学习进阶.如图3中的“图d浮沉条件与应用”一级节点下的展开,把“状态”节点分解为“平衡状态”与“变速过程”2个子节点,再细分为漂浮、悬浮、匀速下沉、匀速上浮、沉底、拉压静止和上浮、下沉等8种状态,并配之以相应的公式选择.这种思维广度的细分,源于学生的学习经验:浮力其实很简单,只要搞清楚物体是漂浮、悬浮还是沉底就好.分清“状态”就好,这是很重要的思维习惯.当然,作为原理的使用条件,还得提示F浮=ρ液gV排在任何状态下都适用.

基于学生视角且清晰的学习进阶,必然指向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进阶终端,也要考虑进阶始端.学习进阶的始端即认知的起点,而终端则是认知的终点,即科学概念层次.”图3思维导图预设的学习目标是:对浮力概念的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分析计算、浮沉条件的分析,实验设计、图像类比、坐标模型类比及数据处理能力.具体到一节课中,学生不可能完成由始端到终端的全部任务,而往往是完成从始端到终端的某个或某几个阶.因此,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侦测其经验概念层级在整个学习进阶中的位置,并据此落实学习目标.

基于学生视角且清晰的学习进阶,丰富核心知识的表象积累,培养学生解题的直觉能力.在图3的学习进阶中,表象积累分以下六类:一是對浮力测量、影响要素的表象积累;二是对阿基米德定律实验的表象积累;三是从图a节点展开的浮力关键实验的图像对比、从图b节点展开的坐标模型对比分析策略的表象积累;四是对浮力概念、浮力产生原因等抽象核心概念的表象积累;五是从图d节点展开的各种运动状态及相关公式描述的表象积累,有学生把这一部分内容当“字典”来查;六是隐藏的“浮力与密度”推理表象,图a、图b中分别隐藏着“称重法测浮力进阶”与“浮力法测密度进阶”.

基于学生视角且清晰的学习进阶,以思维为中心,思维可视化.在图3中,从“图a称重法测浮力”节点展开的“图1-1探究阿基米德定律”(弹簧测力计出现4次)、“图1-2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弹簧测力计出现3次)、“图1-3研究浮力大小与浸没深度”(弹簧测力计出现2次)及“图b浮力法测密度与坐标”节点(弹簧测力计出现1次),依弹簧测力计出现次数“4、3、2、1”递减排列.这种排列不是浮力探究中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本质.在浮力探究中,通常有三测,测物体重力、测物体在液体中的拉力、测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常用的变式也是把“重力”改成测“质量”或“体积”等.而学生为什么偏偏喜欢、认同按“4、3、2、1”呈现的图式呢?原因可能是,没有哪一种图式比“4、3、2、1”更熟悉的了,更容易被同化,也因此,“4、3、2、1”成为最为简单、最为明显的放射方式,从“弹簧测力计出现次数”中,学生可以推理出实验原理、研究目的、操作方法等,所以,学习很有实效,这种图像类比串联起了浮力的主要实验,使整个实验体系思维可视化.另外,“图b浮力法测密度与坐标”节点展开的三个图像,分别为“图2-1拉力变化”“图2-2浮力变化”“图2-3拉力与浮力合一”,是以坐标模型对比分析策略为主的展开.图c、图d节点是两个相关的乒乓球实验情境,依次进阶,由此引出的基于“状态”分析为主的判断、应用及关联的题型变式等.

基于学生视角且清晰的学习进阶,关注方法提炼.在图3中,一级节点各产生一个主分支,四个主分支按模型类比为主的要求,各自从上而下展开,代表思维的深度,思维导图中每个下拉的层次,是进阶水平层次的一种递进.四个分支,都是以实验为基础展开,图a为教材实验,图b实为图a实验加数据(坐标)的推理,图c为浮力本质实验,图d为模拟水箱冲水问题情境实验,指向浮沉状态分析与应用.选定图a、图b、图c、图d变式作为进阶的基本模型,从简单到复杂呈现问题连续体,按水平层次递进分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抽象、发散思维得到锻炼.

基于学生视角且清晰的学习进阶,关注中考真题的使用与改编.中考真题能部分代表概念学习的阶段进阶终端.如图5中的图1-2受宁波中考真题的启发,但从设计特点来看,不是中考真题的分类练习、专题设计,也不是典型难题汇编,而是从问题情境的复杂性递增入手,利用思维导图的技术优势,分层、分类展示典型问题的特性,推理中考真题可能的实验基础与思维来源,引导学生自主推理出可能的变式,结合自身特点分析需要依赖专题弥补之所在,从而把握变化的规律,总结图像类比、模型类比在实验探究中的分析策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思路,也与学习进阶关注方法提炼、以思维为中心相呼应.

基于学生视角且清晰的学习进阶,方便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信心源于对知识的自我管理,学生可以在图X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对分支作必要的删削述正、查条补目.

2.2 浮力复习课“阶”的设计与使用

“阶”的设计与使用,要充分考虑学生前期学习水平,关注共同的思维难点,以学生的原有图式为基础,关联新旧知识间的联结方式.

2.2.1 构建区分学生水平层次的量规

水平1的设计与解释.在复习阶段,图3中“图a称重法测浮力”节点,是水平1的起点.图a作为水平1是合理的,实验本身就是教材中的浮力启蒙,每位同学都能以此测出浮力.在此基础上,其展开包括“探究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9]等实验,是一条典型实验系列,体现复习“以实验为基础”的观点.科学强调以实验为基础,我们认为,实验也应该是学习进阶的基础.在习题选择上,当然以教材实验为主,如阿基米德实验的过程与操作注意事项等,而类似于“图1-2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可以在方法层面上拓展到方程组意识,如“已知两液体密度,仅用图1-2中的乙、丙两图数据,求物体的密度”.

水平2的设计与解释.图b是水平2的起点,表象上就是图a的简化版,即用图b可以完成图a的操作,但增加了数据的图像处理.从任务角度来说,习题选择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浮力法测密度的原理,二是数据与坐标.“图2-3拉力与浮力合一”源于某年杭州市中考题,真题中问题:“在沉入过程中,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为h,随着h的增大,钢丝绳拉力F、物体所受浮力F浮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反映F随h变化的图线是①(填序号).”这是一个水平2的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追问“此时,物体是否处于悬浮状态?”学生集体回答“是”,回答的响度至少让师生都误以为“这是铁定无疑的正确答案”.学生为什么会集体“掉坑里了”呢?毕竟图2-3的外形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两者趋于平衡”,由“平衡”发散到“悬浮”,还是很符合浮力学习情境的.可见,在图b分支的模型类比中,虽然有明显相同的特性,但有的模型是形异而质同,有的模型是形同而质异,如不加分析,会引起负迁移.

水平3的设计与解释.图c是水平3的起点,“图c浮力产生原因”是理解难点,所以,直接用实验设计图来引导,配之以“图3-1浮力产生原因推理图解”这一先行组织者,讨论浮力“影响因素推理与实验设计”,然后结合题型变式讨论:如逆向思维,从把“物体浸入水中”到把“物体提出水面”,从“杯子里先有水”,到“往有物体的杯子里倒水”,还可以是漂浮物下压、固液转换、测力变式、浮力秤与物体浸没高度h等,可视学情分类列举、专题设计,进一步展开.

水平4的设计与解释.图d是水平4的起点,“图d浮沉条件与应用”,是一个实验情境,但以“状态”子节点为关键词,一是直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浮沉条件判断与应用,其实质也是对某一“状态”的判断与应用.如密度计、轮船、气艇,就是漂浮状态的应用,潜艇是漂浮、悬浮、上浮或下沉状态的应用;三是状态变化的分析,可以直接关联“题型变式”.在学习进阶中建立“状态”节点并细分,只要搞清楚“物体是漂浮、悬浮还是下沉就好”.

2.2.2 促进学生学习进阶的教学

图3进阶在班集体复习教学中运用,要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浮力法测密度进阶”“浮力法测密度进阶”的自我管理与掌握水平.

课前,根据学情、结合课型考虑图3的分支展开层次,预发学生.学生对其删削述正、查条补目,并在相关课题学习中反复互动展示,以思维导图显示的进阶为载体,揭示思维痕迹,坚信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学习并具备基本的分析综合、比较等学习潜能.同时预发“浮力产生原因”阅读材料,作为先行组织者.

课中,以思维导图显示的进阶为载体.用图c、图d的相关实验,呼应先行组织者,视学情,重点引导到相关的节点,如“图1-1探究阿基米德定律”等子节点.图a、图b节点的教学,凭借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个人展示或小组讨论,列举呈现可能的变式.图a、图b还可以在图像类比、模型类比的基础上,汇编学生认为最需要帮助的问题或题型,或者教师结合具体的学情精选体现进阶要求的习题,作为测量的量规.

课中或课后的量规要简练、有针对性,改编自中考真题的一个体现水平2、水平3、水平4的量规.作为一种学习进阶,图3的思维导图可在不同的学习时期,反复展示、折叠、展开,在巩固定向思维的基础上作必要的发散、关联.

基于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的学习进阶设计,无论是八年级上册的“称重法测浮力进阶”“浮力法测密度进阶”,还是图3的结合思维导图的课堂复习教学学习进阶设计,从课堂实施来看,都有以下特点:结合教材,同步衔接;要求具体,便于自测;落点明确,持续渐进;辨析事实,运用规律;量规细致,方便反馈;梯度上升,层层递进.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德·波诺,汪凯、李迪译.比知识还多[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2]颜伟云.科学教学新探索:课堂活动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7.

[3]赵国庆.概念图、思维导图教学应用若干重要问题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2(5):80.

[4]翟小铭,郭玉英,李敏. 构建学习进阶:本质问题与教学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2015(2): 47-51.

[5]刘晟,刘恩山:“学习进阶”:关注学生认知发展和生活经验[J]. 教育学报,2012,8(4):81-86.

[6]杨昌周,范蔚.试析思维导图的伪放射”和“乱放射”[J].中国电化教育,2011(9):110-116.

[7]翟小铭,郭玉英,李敏. 构建学习进阶:本质问题与教学实践策略[J].教育科学,2015(2): 47-51.

[8]朱清自.義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学习进阶类比浮力
浅谈高中物理力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
紧扣数学本质 丰富学习方式
科学方法在物理核心概念学习进阶中的作用
关于“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的中观教学设计
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物理习题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第十章浮力
“类比”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
探秘浮力
神奇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