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从战略到路径

2019-09-09 06:13孙久文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年13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孙久文

【摘要】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对于创新的外部环境要求很高。从我国的各区域的发展情况来分析,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够进行自主创新。实际上,目前最有条件进行自主创新的区域是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都市圈,以及若干发达的大城市区域。加快促进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分区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优化创新的空间布局,并制定前沿性的地区科技战略目标;在各区域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建立特色产业基地;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多元化的分区域科技投入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词】自主创新  核心技术  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4.002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战略,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四大板块”区域格局相结合,使区域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突出亮点。那么,在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的大思路下,区域经济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笔者探讨的重点问题。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演变

改革开放后,我国技术引进发展迅速。自1979年以来,我国对外技术引进规模逐年增加。技术引进为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引进的主要方式包括进口设备、外商直接投资带来新技术、许可证贸易、合作生产、海外并购。

我国技术引进的现状与作用。进入“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对外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技术引进的规模进一步加大。(见表1)

四十多年来,我国技术引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显著。

第一,技术引进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之后引进的技术设备,在纺织、轻工、建材、陶瓷、化工、电子、机械等各行业通过技术设备引进,使大部分企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第二,掌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制造技术。通过与国外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合作研究等方式,在大型发电机组、大型冶金设备、千万吨级露天矿开采系统等重大技术装备开展仿制和自行研制工作,使重大技术装备得以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运营,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技术引进使企业在产品设计、产品性能和质量,以及规格、检验、包裝、储运等方面的标准都有很大提升,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

第四,用引进技术生产替代进口产品,推动了出口产品的技术升级。在消化引进技术基础上,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有明显提高,已可替代进口和提供出口。如电子电器、通讯信息、电子元件、塑料和精细化工等,主要依靠引进大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1]

我们看到:这些变化主要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然后逐步向内陆地区扩散。2015年,东部地区技术引进的合同金额占全国的82.8%,2016年为75.1%,2017年为71.6%。虽然中西部地区引进技术增长较快,但还是以东部地区为主。

当前技术引进碰到的主要瓶颈和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原有的技术引进的途径和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国际经贸环境渐趋恶劣,使技术引进碰到巨大的制约和瓶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控制和技术依赖成为制约技术进步的问题。尽管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速度和力度有所增强,但跨国公司技术控制也更加明显和严格。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设立独资企业、加大了专利保护力度、采取内部技术转让方式、通过向产业上下游延伸来加深相关产业各环节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依赖。因此,造成我国的企业获得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日益困难。

第二,关键技术引进的困难使引进技术无法继续有效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高度垄断、严密封锁,牢牢把握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西方国家出于政治、地缘等的考虑,以及冷战思维的影响,对我国引进关键技术采取封锁政策,造成想要的技术进不来,能进来的技术或者不想要,或者根本不先进,从而使技术引进遭遇瓶颈。

第三,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递减。进入21世纪之后,技术引进对我国一些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经并不明显。由于我国现在的技术水平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很大的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技术引进的效益递减,有很大的必然性。我国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主要是在国民经济核心部门和国防部门的关键核心技术上,而不是在一般性民用技术上。因此,引进一般性民用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不够明显。

数据来源:2016~2018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自主创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四十多年来,我国的技术发展走过了“跟踪模仿”为主和“学习开发”为主的阶段,进入到了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

自主创新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城市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独立的研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技术知识,并将技术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过程,其基本标志之一就是在创新过程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一般来说,自主创新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原始创新,即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等;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对现有各种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即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2]

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从经济学的理论上分析,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有三个路径。

第一,提高生产要素品质以提升竞争力的路径。从生产的体系来说,自主创新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品质,提升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以及通过产业升级等路径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增长包括两个途径:一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推动产出的增加,实现经济增长;二是提高生产率,提高要素的投入产出比,推动经济增长。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来推动的,经济发展属于粗放型的增长,随着可开发资源的减少,这种经济增长的模式逐渐走到了尽头。

第二,推进技术内生增长的路径。[3]如果在改革开放初期,单纯的技术模仿可以实现驱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当前则已经走过了这样的阶段,自主创新必须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并通过加强研发投入,实现原创性的技术进步,以及实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其中,“产学研”结合是推进内生增长的基本路径。

第三,集约型发展提高科技投入的路径。集约型发展由于具有高质高效的增长特征,依赖于现有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而提高生产要素效率主要是依托科技进步、节约能源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科技进步使经济的集约增长成为可能。

我国各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5个方面设置一级指标,选取12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组成了指标体系,对全国及31个省、市、区科技创新水平进行了分析比较,主要结论是:

“京、沪、津、粤、苏、浙”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省市处于第一梯队。湖北、重庆、陕西、山东、四川、福建、辽宁、黑龙江、安徽、湖南、山西、甘肃、吉林、江西14省处于第二梯队。其他11省区处于第三梯队。[4]

由此可见,我国各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的差距较大,并不是所有区域都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在实施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时,需要选择那些具备条件的区域来实施。

自主创新的区域选择。从上面分析我们看到: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对于创新的外部环境要求很高。因此,从我国的各区域来分析,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够进行自主创新,目前最有条件的是三大都市圈,以及若干发达的大城市区域,可以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个区域:长三角地区。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基于地方创新的创新型城市不断涌现,形成了城市间和地区间的差异化和互补性的多动力发展格局,推动了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進程的加快。[5]改革开放之初,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唯一的创新中心和发展极,随后浦东开发,吸引外资大量涌入;1990年代之后苏南地区开始崛起,成为创新的另外一个中心,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苏南地区成为全球化经济的高地。进入21世纪,杭州的互联网产业异军突起,在本土企业家的主导下,一个“独具魅力,别样精彩”的创新中心形成了发展的新动能,杭州成为长江三角洲创新中心的南翼。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是将长三角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中心,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实际上,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创新当中一直占据最重要的位置。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专利授权量为44.08万件,占全国的25.62%。其中,上海市专利授权量为7.05万件,占全国的4.1%;其中,上海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等16个城市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84.1万件和41.53万件,分别占全国的23.8%和24.1%。这个比重大于长三角地区GDP规模占全国22%的水平。

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新材料、下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引领全球产业发展的优势产业和领军型企业,实现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宏伟目标。

第二个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高。伴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向该地区高度集聚。2017年,在大湾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城市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64.62万人,R&D经费1761.27亿元,占全国的14.66%,远高于该区域占全国GDP10%的比重。大湾区的香港和澳门2017年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4113件和3027件,当年香港研发人员数量为29846人,高等教育机构研发费用10837.1万港元(人民币9389万元),政府机构研发费用1031.0万港元(人民币893.3万元)。

粤港澳大湾区的宏观定位是世界级城市群,国际创新中心。[6]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最具有创新活力的城市是深圳。深圳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之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竞争力影响力卓著的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深圳的优势首先是它的创新实力。2017年深圳全社会R&D占GDP比重超过4%,国际专利申请占全国近一半,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其次是它的创新主体。深圳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位于企业,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生产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立在企业,90%以上的重点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7]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制造业基地的定位不变。空间布局上,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组成“电子信息业走廊”,西岸的佛山、中山、江门、珠海,形成以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配套环境和产业链。要整合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生产要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当前主要是解决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城市之间的交通、信息、污水处理,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三个区域: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最大的都市经济区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支撑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京津冀都市圈的优势在于科技教育和人才,以及深厚的产业基础。2017年,京津冀区域共有R&D机构532家,约占全国研究与开发机构总数的15%。研究与开发人员占全国的30.95%,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分别为33.4万件、18.4万件,分别占全国(专利全国数据含港澳台地区)的9.45%和10.69%。

北京作为首都,中央的定位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中心”等四个中心。为建设好“四个中心”,主要途径是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缓解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在产业层面,发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把生产制造业、批发零售等低端产业逐渐向周边转移。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并不是淡化北京的经济功能。北京的经济结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科技、人才、市场、信息与文化优势明显,金融保险、科技开发和信息服务、文化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汽车整车、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等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天津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城市,北方最大的国际港口之一,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天津有港口贸易、生产性科技研发、现代制造、物流等方面的优良条件,在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机械装备、汽车、现代生物医药、石油及海洋化工、新能源与新材料、都市型工业等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科技研发转化的优势十分突出。

河北作为京津的腹地,发展的方向是依托京津的辐射,加快自身发展。从产业发展来看,首要任务是做好与京津转移的产业对接,重点承接北京疏解的首都非核心功能。河北当前一个最大的亮点,是雄安新区的建设。未来的雄安新区,将建成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创新型城市。

第四个区域:内地中心城市。除了上述三大区域作为全国的主要的创新推动区域发展的地区之外,中部、西部和东北的一些中心城市,也可以成为区域性的创新中心。

中部地区主要是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南昌和太原等中心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些开发区的发展方向,是立足于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重点是服务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群体,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基地,集聚和激活沉淀在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人才、技术和资本要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实现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西部地区主要是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能够起到自主创新核心区的作用。坚持发展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打造高端要素聚集高地;坚持集约化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园区;坚持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带动区域经济繁荣与和谐发展。

东北地区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的基础其实是很雄厚的。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都可以起到创新核心区的作用。当前,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环节。例如,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紧紧围绕长春市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延伸和拓展零部件产业,实施集群化战略,提升集群效应,使经济发展走入快车道。

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转变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在于改变我国现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进步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使区域经济发展转到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的新的发展路子来。

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复杂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生态化经济的基础只能是技术的创新,这直接影响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施。

具体而言,经济结构升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产业的高集约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三是产业的高加工度化。自主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抢占全球产业链的高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石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区域重点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若干科技发达的中心城市。我们提出了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分区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空间布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科技水平的重要促进手段,为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取得突破,以及解决投资长、风险大、融资困难和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等问题,取得战略上的制高点。当前的科技专项的分布相对集中在个别城市,需要在空间布局上进行拓展,沿海三大都市圈、内地重点大城市,都应成为布局的重点区域。与此同时,还需要全面展开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服务企业的各项工作,启动实施一批自主创新产品规模化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制定前沿性的地區科技战略目标。地区科技战略是关于科技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总构想,决定了一定时期内的科技发展方向。地区和城市都需要有自己的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和方针政策,与前沿性的国家科技战略相配合,这对自主创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的制定和实施是国家对科技创新根本性活动支持的主要依据,事关未来科技发展的走向,也关系到国家科技投入的方向。

在各区域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要有重点,要针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首先,要发挥技术创新工程的强有力支撑作用。技术创新要能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得力手段。其次,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工程地方试点、示范作用。通过示范作用,促进技术创新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为增强区域创新发展活力和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有效支持。最后,要通过建立各种联盟制度推进技术创新的突破。通过深入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型企业等三大载体,得到当前各个载体建设中面临问题的深入研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取得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新突破。

結合区域发展的实际建立特色产业基地。每一个区域都有基于当地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基地。[8]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人力资源,打造本地的产业特色。这些特色产业或者本身就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性质,或者可以用高新技术武装和改造传统产业,其中特别要加快发展具有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一个地区都应选择本地区有优势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把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支持原创性技术和创新产品的研发,支持产业链条的形成,以及科技产品的推广应用。要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点的创新型企业,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各地区都应善于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在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营造方面,要培育创新精神、拓宽创新思路、形成创新氛围、孕育创新体系,大力建构良好的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环境。

构建多元化的分区域科技投入体系。科技投入从广义上讲,指所有用于科学技术上的资源投入,包括科技资金投入、人力投入、物资投入、政策投入、管理投入和技术投入等;狭义的科技投入指科技活动中科技经费的投入总量。根据目前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应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模式,特别是要建立分区域的科技投入政策,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交通、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包括区域间铁路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建立便捷的对内对外交通体系,加强区域内和各科技园区及工业小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满足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配套需要。加强信息环境建设,促进机构间、行业间、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特别是要强调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力度,与国内其他省市实现区域间合作,实现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化、传播高速化、效益最大化。

注释

[1]李志军:《我国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及成因》,《中国科技投资》,2007年第5期,第47~49页。

[2]高旭东:《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西部论丛》,2007年第11期,第39~42页。

[3]葛扬:《技术内生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理论视野》,2010年第4期,第45~46页。

[4]《〈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发布》,搜狐网,2018年10月29日,http://www.sohu.com/a/271951934_390536。

[5]《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技术经济》,2018年第4期,第38页。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新华网,2019年2月1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18/c_1124131474.htm。

[7]赵剑英:《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深圳特区报》,2019年1月15日。

[8]万钢:《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日报》,2010年7月3日。

责 编/肖晗题

Abstrac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s the produ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a certain stage, and it has a high requirement o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our country finds that not all regions can carry ou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fact, the regions with the most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r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region and some other developed large cities. The ways to accelerate regional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China are as follows: optimi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novat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jor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jects tailored to different regions, and formulate frontier regional strategic objectives conce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e nation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jects in different regions; establish special industrial bases in light of the actual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nurturing of talents for innovation; build a diversified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put system; and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ore technology,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习近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颠覆式创新: 集汽车级十项核心技术的ROBYF1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欣锐特:掌控新能源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