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现象、意象、形象的户外美术教学策略

2019-09-09 06:30邬璐娜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9年8期
关键词:形象现象意象

邬璐娜

【摘   要】户外美术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自然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素材。美术教师应运用“基于现象,对户外美术教学内容进行‘迁移式拓展和建构;基于意象,对户外美术课程技法进行‘叠加式的塑造与发展;基于形象,对户外美术课程的运用进行‘开放式的延伸和补充”等策略,培育学生因地制宜地观察、利用、应用美术材料的意识,创生出独具自然和生活气息的美术作品,提升学生户外美术创作能力和美术综合素养。

【关键词】户外美术教学;现象;意象;形象

户外美术教学不是儿童纯粹认知与习得技法的过程,而是强调儿童对自然与生活之美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美术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户外美术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基于现象、意象、形象,激发学生探究美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在观察中独具慧眼,不断获得新发现,不断萌发创意,在探索和尝试中创造美。这样的户外美术教学是教材和现实生活融合的美术学习,具有生活化意义,突出了以“趣”为导向,以“探”为手段的特性,其实质是一种开放的研究性学习。

一、 基于现象,对户外美术教学内容进行“迁移式”的拓展和建构

现象是指艺术美必须来自于自然、生活等客观现实,即现实美是艺术美的源泉。在户外美术教学中,当学生以完全不同的全新体验在户外进行探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内容向客观现象迁移,激发他们美术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开展全新的户外体验和探索,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拓展和构建,培养学生对户外课程内容的敏感度。

(一)教材延伸——初始现象的拓展

现有的美术教材中隐含着不少利于户外美术教学的内容,突破了传统美术课堂的时空局限,更接近自然、生活,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学会“举一反三”。因此,美术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自然环境资源和学生发展水平,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延伸,通过户外美术教学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获得课内教学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

以浙美版《美术》二年级上册《剪影》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体验剪影的魅力,教师往往需要制造黑暗的教室环境,再用手电筒等设备照射个别学生以形成剪影,委实大费周折。其实,只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利用户外阳光,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在阳光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影子的轮廓变化(图1),还可以摆一摆造型,让自己的影子与事物影子共同构成现象,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剪影作品(图2),体验到影子的魅力,感受到创意的乐趣。

(二)原型迁移——趣味内容的呈现

造型表现领域在整套美术教材中占比较重,单纯的绘画表现也是该领域主要的表现手段。相比单纯的绘画课,学生更喜欢手工课、制作课、设计课。教师可以借助特殊材料,将不同户外场景作为绘画作品的背景,使同一作品因背景变化而呈现不同效果、不同趣味,实现传统绘画表现向创意绘画表现的内容迁移,挖掘出绘画课的新乐趣。

如执教一年级上册《生活中的基本形》一课时,教师先组织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形状,再尝试运用不同的基本形将作品画在透明胶片上,然后将作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和场景中进行欣赏,并引导学生围绕“如何生发绘画课的新亮点”进行点评(见图3)。

(三)生活导向——创意现象的构成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认为“教育从生活中来”,生活化的教育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也是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之一。基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尝试从儿童的角度设计美术教学,开展着眼于学生生活经验、贴近自然生活基础的美术创作。例如,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和天气的特点,依托教材内容开展“四季”户外美术系列课程(见表1)。

这类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开发的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课程,拉近了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有助于学生逐渐形成课程创意,由此创造课程价值。

二、基于意象,对户外美術课程技法进行“叠加式”的塑造与发展

意象,是指现实美在转化成艺术美前,必须经过学生主观情思的熔铸与再造的过程。美术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把知识与技能从教师的大脑移植到学生的大脑中,而是要让学生获得对自然和生活的情感体验,历经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

(一)借势布景——关注意象思维的发展

单调、孤立的课堂美术作业展示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从审美的角度来说,作业展示是通过布景“点缀”给予欣赏者丰富的视觉美感,以独特的魅力吸引欣赏者投入到作品的情境中,从而唤起创作热情。因此,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挖掘布景“点缀”的切入点,赋予作品新的视觉景象,充分体现作业展示与布景造势相结合的视觉之美。

如六年级上册《新家园》一课,旨在通过了解新家园建设的情况,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建筑模型;通过折的方式构建空间,用剪的方法丰富门、窗等构件的表现形式。教师在展示学生作品时,利用树枝、花草进行点缀,形成了类似建筑沙盘模型的背景(如图4)。这不仅使学生的建筑作品更富有生活气息,也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新家园是建筑设计与室外环境共同组成的美好空间,从而理解了建筑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二)借势造型——着力意象艺术的塑造

美术课一般都是在教室里进行,材料也都是根据教师要求准备的,所以学生的美术作品往往也是大同小异,难以跳出思维的窠臼。大自然为户外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给学生的创作带来新的生命活力。

如执教三年级上册《夸张的脸》时,教师将课堂搬到了一片樟树林中。教师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了解用泥捏塑五官的基本技法,鼓励学生收集自然环境中的树枝、石头、果子等自然材料,巧妙添加在作品中,最后将作品与树干粘在一起(见图5、图6),使作品与大自然情境交融,充满诗意和童话色彩。

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其获得美的熏陶,也为学生创造艺术美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学生就地取材,对自然材料的大小、造型、色彩、材质等进行细致观察、想象,激发出创作灵感,应用所学技能进行大胆创作。学生完成的作品造型各异,趣味横生,他们的观察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也得以提升。

(三)借勢展示——开放意象观念的表达

作业展示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更是检测教师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目标达成的表现。学生作品展示的场地和空间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利用具有反馈快、范围广、影响大等优势的移动学习终端及各种学习平台,以拓展美术教学的时空,便于学生直观认知和把握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用线描画人物》一课是学习用线描表现人物,尝试进行人物速写的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学生先设计出人物造型,再用小刀刻去人物衣服的部分,然后以不同的植物、花卉为背景,达到给线描人物更换“服装”的效果(见图7、图8)。教师通过微信群展示学生作品,使学生在点赞等评价中获得自信和建议。

三、基于形象,对户外美术课程的运用进行“开放式”的延伸和补充

形象,是指基于客观现象与学生主观情思的有机统一,是带有学生主观情思的再创造。学生的户外美术学习,是一个从客观现象过渡到艺术意向,直至形成创作能力的循环过程。学生的认知在反复循环中得以巩固,理解不断深入,最终建立起具有自己情思特征的艺术再创造。

(一)彰显童趣——艺术形象的融汇

学习户外美术课程是体验自然生活乐趣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融入情感、积极参与,才能产生丰富而深刻的感悟与体验。教师带领学生漫步校园时,要有目的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增强对环境、自然、生活的认识,在兴奋愉悦的学习状态中,促使学生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

《秋天的落叶》一课,意在让学生以落叶为创作主题,从校园里寻找素材,运用落叶进行创意设计。学生通过对不同品种的树叶进行分类、摆放、造型,使落叶有了“第二次”生命,也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见图9)。

(二)自主研究——艺术形象的贯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培养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解放思想,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重视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因此,教师要对学习内容和教学组织手段进行调整,促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使艺术形象融会贯通,使作品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具有创意。

例如二年级下册“小画框”单元的学习建议是: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小画框并装饰作品。教师分三课时开展教学: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自主发现小画框常见的装饰特点,提出制作画框的设想;第二课时通过尝试搭配,观察材料特性,理解材料机理与造型美的关系;第三课时通过小组交流确定小画框的风格,在动手制作时主动运用审美法则,关注材料与思维的契合,关注审美要素,最终形成自己的创作主张,完成小画框。三课时体现了从基础性学习(发现问题)到探究性学习(研究问题),再到拓展性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第三课时是知识迁移和应用成果的集中体现(见图10)。

(三)日常渗透——艺术形象的应用

基于户外美术课程的长期渗透和实践,学生在自己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主动利用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造的意识。他们会关注和探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在连续、递进的活动中将一些自己常见、常用的技能运用到户外美术创作活动中,体会美术与生活的紧密性,感受运用美术技能美化生活的快乐,提升了艺术形象的应用能力。

例如某学生在寒假去哈尔滨旅游时,根据雪的质感,制作了一个巨大的“雪蛋糕”。“蛋糕”分为两层,先用雪堆成圆形底层,再揉了十个雪球放在上层,最后用扭扭棒和颜料对“蛋糕”进行装饰(见图11)。游客纷纷给学生的创意点赞、拍照。

户外美术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自然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素材。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拓展教学内容和形式,培育学生因地制宜地观察、利用、应用美术材料的意识,创生出独具自然和生活气息的美术作品,提升学生户外美术创作能力和美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李力加.走向多元的美术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3]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浙江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315800)

猜你喜欢
形象现象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