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视域下医养结合型人才培养分析

2019-09-09 07:06刘聪
武术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养生学医养身心

刘聪

摘要:基于传统养生学与医学结合领域,结合当下社会“医养结合”生活模式的社会现象,对当下社会医疗、养生、康复、养老等环境对医养结合型人才的不同需求进行简析,并对如今高校对此类人才的培养进行总结与借鉴,发现:医养结合型人才培养是传承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学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更是证明二者社会价值和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传统养生学 医养结合人才培养

1 传统养生学与医养结合的关系

无论是从东汉时期的华佗论医“治未病”开始,还是现代人们的“防治结合”观念形成,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追求,亘古不变。在先贤们对人类身体不断的探索与尝试过程中,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学的结合无疑成为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医养结合体系。

1.1 传统养生学简概

传统养生學是在中国古代养生学说指导下逐渐形成的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总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1]这些体育活动和健身方法是在人们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探索中,结合传统中医学的理论指导,逐渐形成的集医学保健、养生体育、医养体系为一体的理论系统与实践技能。诸如流传至今的华佗五禽戏、少林洗髓经、中国武术等传统体育健身项目,皆已成为全民健身体育项目之一。以此观之,中国传统养生学分为传统体育运动与养生方法两大类,其中传统体育运动着重强调以体育运动来强身健身,从而达到身心体魄的稳定状态,如健身气功与太极拳这类通过习练达到人体“三调合一(调身、调息、调身)”[2]状态的运动项目;而养生方法则主要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人体、白然规律,达到内外相辅防治相宜的医学养生观念。

1.2 医养结合概析

古语有云“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3],在基本生理需求已经满足的基础上,身心健康的维持,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生活质量的提升,顺其白然就成为人们眼前关注的热点,而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传统养生学与中医学则悄然融合,并被人们所关注。在古代,医养结合这一概念的出现,源自于人类追求长寿与幸福的愿望,在运用医学技能的同时,融合养生方法,使人们能够达到延年益寿、身心健康的目的。在现代,医养结合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融合,[4]“医”主要指医学技能、康复技能、护理技能,而“养”则主要包含身心修养技能、养生方法选择等技能。其实纵观古今,医养结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医学与养生学的结合,满足人们对身心本能的需求,其特点就是在最大限度发挥人体自主机能的同时,结合医学技能,实现人体的身心完善。

1.3 传统养生学与医养结合之契合

传统养生学的根本在于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养生技能实践,而医养结合的根本在于将医学技能与养生技能的融合。首先,他们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生命延续、陶冶身心的需求;其次,他们的指导思想都围绕“防治未病”“防治结合”[5]来进行;最后,他们的实现手段都是采取相应的医养技能,才能达到人们身心结合、社会自然和谐的稳定状态。

2 医养结合型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空间

在如今的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传统养生学与医养结合的契机达成,运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恰当的体育运动养生方法,满足社会化老龄者的身心需求,成为迫在眉睫之事。在这样的形势下,社会对具备医学技能与养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

2.1 医养结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简析

在当今形势下,医养结合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医学类高校、医护类职业教育途径,而医养结合型人才的短缺与此类人才的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最初的人才培养到最终的人才输送这一过程,离不开教育环境、师资投入、技能掌握、人才实践这四大环节。

首先,教育环境相对理想。医养结合型人才的培养,着重强调传统养生学与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技能培养,纵观国内高校,在医养结合、体医结合思想指导下开展传统保健体育项目的医学类高校数量可观,不仅涵盖了25所中医药类的高校,[6]而且在中国八大体育院校中,也形成了以运动医学结合传统保健体育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在剩余的医学类院校和普通高校、高职类院校中,普遍开设以养生康复、传统保健、医护服务等技能培养的课程。然而,所对应的师资投入不太乐观。医养结合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教育师资主要分为医学教育与传统养生技能教育,能同时兼具这两项技能的师资较为短缺,尤其以传统养生学师资最为突出。所以在大部分高校都采取单一模式教学,这易导致后续的人才培养的技能掌握无法全部融合,最终致使人才实践过程中,人才的职业需求感和社会载体的满足感受到一定影响。

2.2 医养结合型人才发展的价值考量

据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得知,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即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用由此可知,医养结合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在于被需要、被认可,即人才培养的功能与价值在社会中的体现。

首先,文化需要传承与发展。就中国传统医学、养生学的角度而言,属于中国特色的中医学理论与养生学技能需要被传承和发展,更需要被社会更大限度的接受和科学的采用。其次,社会问题亟需解决。就当下中国即将面临的老龄化社会现状,以及社会成员面对的各类经济、医疗制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医养结合型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迫在眉睫!另外,社会大众对医疗知识、养生技能的身心渴求。步入小康社会的人们,不再停留在物质生活的基本满足,更注重身心的健康,作为拥有科学医疗、养生技能的医护人员,有权力与责任将己身所学对他人进行正确的指导,使更多的社会大众受益,而实现医养结合的真正价值。最后,社会医疗、养老、康复、护理等群体对综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处于亚健康环境下的社会成员,以及养老、就医、康复等老龄者和病患,这些有着不同个人医护需求的社会群体,也急需拥有基本医护和养生康复等综合技能型的医护人员,对他们进行科学健身、养生方法的正确引导。

3 传统养生视域下医养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借鉴

根据对国内医学类高校、体医结合类院校的医养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将这两类高校的医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主要以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体育学院为例。

第一,人才培养阶段设置,即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规律化,医养结合型人才的培养须遵循由理论观到技能观再到实践观的培养过程。所谓“医养结合”,“医”在前“养”在后充分说明医学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性,然则才是养生理论学习、技能培养、人才实践的过程。所以,在这些院校中,人才培养的初期主要以理论知识掌握为重点,重在使培养人才了解传统医学与养生学的关系、养生理论与方法;然后在人才培养中期则在具备理论指导的辅助下,主要强调运动养生技能、运动康复技能、运动医学技能的培养;最后阶段,将已掌握具备医学、养生技能的人才输送至社会服务中,指导其身心发展变化下的职业技能的形成。

第二,人才知识技能的培养,即课程与课程内容的丰富多样化。针对传统医学与养生学中医养结合理念和社会需求对比分析,总结医养结合型医护人才的培养方法:根据“医”和“养”两个方面进行人才交互式培养;针对人才输送目的、领域不同设置不同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主要分为:理论学习、技能掌握两个阶段。理论学习主要包含运动养生方法、养生文化之道、饮食健康养生理论三个方面,如,开设人体解剖学、中国传统体育传统养生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运动处方学、营养食疗学、运动医学等基本理论课程。身体技能学习主要指运动养生技能、运动康复理疗技能、运动治疗技能等几个方面,如:针灸推拿技能、康复治疗技术、太极拳运动、健身气功、太极禅等集医学与养生康复型运动的教学与指导。

第三。人才培养实践环境塑造,即人才技能实践的社会效益。医养结合型人才在完成培养进入社会后,需要社会给予验证与认可,而人才将在社会实践中逐渐产生相互影响,主要包含:人才的社会功能体现、人才的社会关系影响、人才的社会认可与需求,通过社会的考验与塑造,医养结合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将会使人才自身和社会大众双方获益。

4 结语

医有《黄帝内经》,养有《养性延命录》,故在古今社会中,“医与养、治与防”自古以来就相辅相成,传统养生学以不可磨灭的痕迹存在于中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他们以同根溯源、血脉相连的形式而存在,二者相辅相成。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养生学自古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方法原则和存在意义,[8]它是在医学理论为指导下,人们追求防治未病、益年益寿方法的一个独特领域。最终,社会的老龄化对医学、养生类人才的需求决定着,我们在医养结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势必将医学与养生学进行融合,使医护人员在掌握医疗技能的同时,获得传统养生学理论与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郑金玲,胡文梅,贾爱明,张红,吴庆连.医养结合背景下中医药教育现状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7(09):81-83.

[2]胡期丽,刘维蓉,张鹏飞,陈耀辉中医院校中医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9(06):6870.

[3]郑先平,巩奕彤,刘雅,王力.我国医养结合事业发展困境及其化解对策[J]卫生软科学,2018(09):12-15.

[4]刘瑶,黄跃,鞠梅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护理人力资源研究进展[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19(01):81-84.

[5]郭丽君,鲍勇,黄春玉,张瑾.中国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模式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卟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11):27942798.

[6]李玲.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医养结合实习模式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8(14):110-111.

[7]杨亚丽.需求导向视角下医养结合的推进机制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8.

[8]李佳绮.成都市锦江区构建9064養老模式的案例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养生学医养身心
医养当兴
大自然的声音疗愈身心
古诗中的养生学
集邮养生 身心兼顾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
身心八要
曲黎敏:爱情和婚姻里的“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