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调查及预防

2019-09-09 07:27许秀芬郑洁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现状调查贵州省

许秀芬?郑洁洁

〔摘要〕为了解中学校园暴力现状,同时提出预防措施,采用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对贵州省某高中三个年级共458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身体暴力上得分高于女生,在心理暴力上呈极其显著相关;独生子女在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在身体暴力上呈极其显著相关,在心理暴力上呈显著相关;城镇户口学生在心理暴力上高于农村户口学生,在心理暴力上呈显著相关;高二年级学生比高一年级和高三年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暴力,年级在心理暴力上呈显著相关,多重事后检验后得出高一年级显著高于高三年级,高二年级显著高于高三年级。结论:贵州省中学生校园暴力卷入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方面进行预防。

〔关键词〕校园暴力;现状调查;贵州省;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1-0021-03

一、引言

当代学者对校园暴力的解释多种多样,王鹏飞[1]指出,可根据发生的场所、主体与对象要素、内容、程度来对校园暴力下定义;支愧云、陈永进、夏薇等[2]认为校园暴力是指实施暴力的人在学校或在学校管辖的区域对学校成员实施的暴力行为,如辱骂、打架、强奸、殴打等,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给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的极端行为,同时将校园暴力划分为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两种;张旺[3]则认为校园暴力是发生在学校内外,对学校成员进行伤害并导致身体和心理伤害的行为。据此,本文将校园暴力定义为学生在学校里或在学校管辖范围内受到一个或多个对象的攻击而造成身体和心理上伤害的行为。

季成叶[4]的研究中总结出了容易引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身心特点: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关系、高自尊“爱面子”、自制力差、喜欢逞强、自我认识和社会角色相矛盾。王晓梅[5]在此基础之上指出,影响校园暴力行为的个人因素包括暴力认知、自我认知、情绪失调、沟通问题和行为偏差。吴桂翎、辛涛[6]提出,通过现有研究结果来看,校园暴力现状不容乐观,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暴力程度越来越严重。朱俊[7]的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干预,校园暴力发生率明显下降。本文调查了贵州省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并提出了预防策略。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向贵州省毕节某高中校学生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58份,有效率为90.51%。其中男生208人,女生250人;高一年级169人,高二年级134人,高三年级155人;独生子女8人,非独生子女250人;城镇户口5人,农村户口453人;单亲家庭30人,非单亲家庭428人;留守学生51人,非留守学生407人;住校学生166人,非住校学生292人。

(二)测量工具

采用支愧云、陈永进、夏薇等[2]编制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该问卷由36个题目构成,总体克隆巴赫系数为0.905。问卷中,青少年校园暴力包括身体上的暴力和心理上的暴力两个方面,其中身体上的暴力有欺负、肢体暴力、工具暴力、自杀和性侵犯5个维度,心理上的暴力有人际攻击、网络暴力、压力营造和言语侵犯4个维度。采用四级评分制,分别为从来没有、有时、经常、总是,分值1~4分。当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的分值达如下范围,可辨别其卷入程度:18~32分为低程度卷入,33~58分为中等程度卷入,59~72分为高程度卷入。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三、结果

(一)贵州省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

在被统计的458名中学生中,身体暴力得分在18~32分的有456人,33~58分的有2人;心理暴力得分在18~32分的有451人,33~58分的有7人,可见校园暴力总体卷入水平较低。

(二)身体暴力与心理暴力的描述性检验

由表1可知,男生和女生在身体暴力上t=4.424,p<0.05,呈显著相关,男生和女生在心理暴力上t=15.619,p<0.01,呈极其显著相关。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身体暴力上t=10.554,p<0.01,呈极其显著相关,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暴力上t=4.851,p<0.05,呈显著相关。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在心理暴力上t=6.612,p<0.05,相关显著。年级因素在心理暴力上得分t=4.445,p<0.05,呈显著相关,高二年级在心理暴力上高于高一年级和高三年级。事后多重比较后可知:高一年级显著高于高三年级(p=0.035<0.05),高二年级显著高于高三年级(p=0.04<0.05)。问卷中显示校园暴力与是否单亲家庭、是否住校、是否留守、父母文化程度相关都不显著,因此在本文中不再深入讨论。

四、讨论

数据显示,贵州省中学生校园暴力卷入处于较低水平。朱俊[7]的研究表明,通过心理干预,校园暴力的发生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贵州省近几年来对校园暴力问题十分重视,除了增加学校周边的巡视人员、安装报警装置、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等,还在各个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生在身体暴力和心理暴力上都高于女生,此结果和罗家有、方俊群、晏强等[8]对中学生遭受校园暴力现象的问卷调查结果一致。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男生相对于女生来说更崇尚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同时,独生子女无论在身体暴力或心理暴力上都高于非独生子女,和保虎、李春丽[9]的研究结果一致。本文并不排除非独生子女就没有实施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只是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更有可能形成独权意识,加上某些家长过分宠溺孩子,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与他人发生争执时,这种独权意识更甚,由此产生报复心,严重的会对他人进行身体或心理上的侵害。同時,城镇户口的学生在心理暴力上高于农村户口的学生。在贵州省,某些城镇户口的学生在心态上有一种优越感,爱与同学进行金钱和物质上的攀比,由此引发肢体或言语上的冲突。

统计结果显示,高二年级在心理暴力上得分高于高一年级和高三年级,任静[10]发现,年龄是影响校园暴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倾向于用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问题。中学生处于14~18岁年龄段,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高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处于适应阶段,由于年龄小,不懂得如何化解负面情绪进而导致校园暴力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行为会逐渐减少。高二学生课业繁重,同时开始分文理方向,学业上的压力相对于高一年级更大,但低于高三年级的高考压力,因此,高二年级的学生较高三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校园暴力事件。在信号检测论实验中,乌列赫拉和亚当斯对青少年被试进行了问卷调查,实验结果表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很可能是由于不能很好地分辨恰当攻击和不恰当攻击之间的区别,不懂得在合适的场合做出合适的反应[11]。高三学生相对于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处理事情的方式上都相对成熟。

五、预防措施

預防校园暴力,需要多方面协调合作[12]。在校园暴力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一些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让不少问题被发现却无法得到解决[13]。心理干预对校园暴力有明显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探索一套良好的心理干预方案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一)社会方面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应该保护该保护的人,而不是犯罪后的挡箭牌。其次,加强对社会文化氛围的整顿,减少负面报道,加强对暴力游戏的控制,避免未成年成员参与游戏中,同时减少未成年游戏中的暴力元素。“第二反抗期”中自身暴力倾向、心理支持系统缺乏、媒体关于暴力的宣传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和校园暴力的产生有关[14]。最后,净化学校周边环境。青少年学生认知尚未成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社区、社会职能部门应积极做好社会防护工作。

(二)学校方面

首先,加强与社会职能部门的沟通,加强对学校周边的安全问题的整顿,做好早期预防工作。其次,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做到出现问题能及时处理,并让家长及时参与到对学生的管理中。再次,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生命教育。最后,当学生遭受到暴力对待后,应及时展开心理干预,除对卷入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外,同时做好家长、教师和同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避免学生受到二次伤害。

(三)家庭方面

首先,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和习惯形成,在温馨、和睦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更能感受到家庭带给自己的安全感,更少暴力行为。其次,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尽量避免独权主义,以民主的方式处理问题,让孩子在与成人的平等对话中树立自信。自信是自我同一性的一种属性,即不仅自身有信心,也对能够成为他人心目中期望的人有信心。当孩子感觉周围环境不利于自己形成同一性时,可能会以极端的方式抵抗这样的环境,例如当青少年认为父母对自己期望过高,自己无法达到时不仅会使自信心受挫,还有可能以错误的方式对抗父母[15]。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在家和学校的情况,多方面了解孩子,制定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案,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总之,面对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的中学生,杜绝校园暴力的伤害,社会、学校、家庭任重而道远。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8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特点和机制研究”(2018B045)。

参考文献

[1]王鹏飞.校园暴力:概念的反思与重构[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6(3):107-114.

[2]支愧云,陈永进,夏薇,等.青少年校园暴力问卷编制及信、效度评价[J].2013,29(2):179-182.

[3]张旺.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对策[J].青年研究,2012(11):44-49.

[4]季成叶.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193-196.

[5]王晓梅.心理干预在预防中学校园暴力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3(9):47-49.

[6]吴桂翎,辛涛.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中国特殊教育,2009(6):75-79.

[7]朱俊.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及其心理干预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两所初中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8]罗家有,方俊群,晏强,等.3620名农村中学生暴力遭遇及其行为问题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640-643.

[9]保虎,李春丽.我国中学校园暴力透视:现状、成因及治理[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30(3):38-43.

[10]任静.基于校园霸凌事件的统计分析研究[J].市场研究统计与决策,2016,10(13):52-54.

[11]郭秀艳.实验心理学(第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2]陆士桢,刘宇飞.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青年教育,2017,3(15):100-104.

[13]许秀芬.从校园暴力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缺位[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17(6):132-134.

[14]石艳,王嘉欣.“第二反抗期”与校园暴力[J].教育科学,2010(8):61-64.

[15]张崇峰.自我同一性危机对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影响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10):220-224.

(作者单位:1.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遵义,563006;2.黔东南广播电视大学,贵州,556000)

编辑/于 洪 终校/梅 婷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现状调查贵州省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贵州法治发展报告(2017)》
贵州省第四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有关干部任免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