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特性的物理高效课堂架构实践

2019-09-09 03:10倪志峰
中学物理·初中 2019年7期
关键词:架构高效课堂

倪志峰

摘 要:有效乃至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所追求的.但是不同的班态应该有着不同的架构模式.新疆地区民族较多,在国家“融和”的思想指导下,采用混合编班.“多民族”的班集体越来越多,由此呈现出不同的班态.基于物理学科特性,针对“多民族”班态,本文阐述了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架构实践.

关键词:多民族;班态;高效课堂;架构

文章编号:1008-4134(2019)14-0044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习性多样,文化多元.在多民族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每个班级也会出现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班级状态,我们称之为“班态”.“班态”主要指班级学生整体呈现出来的学习的状态和学习的精神面貌以及因多民族而表现出来的与单一民族班集体不同的种种特性.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导致一些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低效甚至于失效.我们尝试寻找适合当地多民族特点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当地学生实际学情的教学策略.努力尝试去架构有效乃至于高效的物理课堂.

1 多民族下的班态情况

笔者所支教的学校,民族学生占比超70%,且都是混合编班.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接触,通过观察、交谈、日记 、QQ、微信等方式沟通了解.归纳班级呈现出了一些特有的情况:(1)学生学习的基础普遍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尚未养成;(2)学生普遍好动,听课没有耐性;(3)学生思维层次浅,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4)因国语水平层次不一,部分学生出现理解慢,思考节奏慢的特点;(5)民族学生普遍惧怕教师的单独提问,喜欢集体回答问题,以此掩盖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6)因为国家政策的倾向,导致升学压力小,学习动力明显不足;(7)本地区民族家庭通常有2到3个孩子,导致家庭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家庭对孩子学习要求不高.大部分学生以及家长对成绩没有明确的要求等.

2 高效课堂的架构实践

针对以上呈现出的班态,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及理念,我们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设问、过程评价的方式这几个课堂重要的方面进行了实践尝试,力求能夠完成高效课堂的基本架构.

2.1 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最近发展区目标

针对多民族班级呈现出来的学习基础差,而课后很少用时间在学习上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紧紧抓住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据此制定贴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目标.力求通过课堂的学习过程,就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忌不顾学情,盲目设定过高的教学目标,人为设置学习的障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1 “测量物体的密度”教学目标制定流程

首先我们查找课程标准中有关密度的描述: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1].其中“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1]”就是针对“测量物体的密度”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需要转化为可供学生参与的,可供执行的具体教学活动.“会”就是明确的要求,课标中行为动词有着明确的界定:“会”“会测量”是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水平是“独立操作”.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把课标中的“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教学要求拆分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完成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测量.而固体和液体有必要进一步的具体化.参考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案,测量酱油、食用油、醋、盐、塑料制品、肥皂、牛奶等物品的密度[1].活动建议中有液体,也涉及到固体,而固体中又有溶于水,浮于水等不同特征的固体.液体的密度测量需要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天平测量液体的质量.对于测量固体的密度:用间接法测量固体的体积,天平可直接测量质量.固体的体积测量相对是有些难度的,但是应该也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综合考量之后,教学目标制定为:1经历“测量牛奶的密度”的活动,掌握液体体积的测量与液体质量的测量方法.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以及改进方案.2经历“测量小石块的密度”活动,掌握间接法测量固体的体积方法.尝试分析实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这样设计出的教学目标,既依据了课标,又有了略高于课标的、基于最近发展区的考量.同时也有着明确的达到教学目标的方式手段(具体活动的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流程如图1所示.

2.2 教学情境:整合多版本教材,深挖资源价值

单纯的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往往是枯燥与无趣的,学生内心是非常抗拒无聊的学习的.正如要直接吃下5g的食盐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是如果我们能将5g的盐溶解在美味的鸡汤中.喝下美味的鸡汤的同时也吃下5g的盐,就应该是一件让人乐于接受的事情.这大概就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意义所在.

课程标准也指出:此阶段的物理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1].也就是说我们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多联系学生的实际.结合“多民族”的班态,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深挖教材并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笔者认为教材是不应被忽视的一个资源集合体,本身的资源就值得教师深度挖掘.在多版本教材中选择真实的、熟悉的教学情境加以整合.熟悉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具有更强的带入感,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案例2 “压强”教学情景创设

课标中对压强的要求是理解层次.压强概念一直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教学点.我们将人教版、苏科版、北师大版中的资源罗列出来见表1:

从表格中不难发现,几个版本的教材中的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在“多民族”班态下,没有必要非去寻找额外的资源.教材的资源如果能够进行适当的取舍,深度的整合,挖掘出资源的价值也是不错的选择.“压强”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创设与教学作用如图2所示:

这样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一定是最新颖,最有趣的.但是是贴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地促进学习.

2.3 教学过程:设置有效问题链,加强思维训练

“多民族”班态下,学生的思维是比较活跃的,但思维缺乏深度,表现为乐于参与课堂活动;但是对于需要动脑思考的问题回答的准确率较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1],同时课标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1].实验是物理学科最大的学科特色.因此课堂活动中尤其可以重视实验探究.在活动安排中要有意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以问题链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案例3[2] 人教版“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是课程标准学生必做实验.人教版教材出于考虑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时,是直接给出了两个猜想: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实验的方案也是通过一张图给出.这样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但是出于发展学生思维的考虑,是否可以这样设计:给出实验要用到的器材:木块、木板、毛巾、棉布、弹簧测力计、砝码等.然后给出问题链:(1) 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 为什么需要水平拉动木块?(3)你能否区分压力和重力?(4)实验中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5)如何改变接触面压力的大小?(6)你如何研究某一因素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7)你对实验方案,是否有改进的意见?(8)你能否例举生活中增大或者减小滑动摩擦的例子?

教师要有设问的价值意識.设置问题链:或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或环环相扣、迫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思考中来.

2.4 过程评价:针对课堂进程,评价促进学习

物理课标中要求“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1].而对于“多民族”班态下呈现出来的学生浮于学习的表面,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无法达到“真认知”的深度学习.更加应该改革我们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评价,使得评价发挥正反馈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民族学生特点是更在意教师的评价.但是需要注意:不能因为民族学生的自尊心强,基础差而给予廉价的表扬.客观真实的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也更符合物理严谨的学科特性.

案例4 “答—问”评价在刻度尺使用中的运用

在学习刻度尺的使用内容时,先由学生自主阅读“刻度尺的使用说明”.黑板吸附一块长方形铁片 ,出示一把米尺(厘 米 、分米刻度分别被两层胶带遮盖).

问 :这样放置刻度尺正确吗?答:不正确.学生上台展示,将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并对齐“0”刻度线 .

问 :这块铁片有多宽呢?(只露出 0、1m两条刻度线)答:0.3m、0.4m、不太确定……

问 :现在又读作多少呢?(撕下第一层胶带,露出分米刻度线)答 :0.3m、0.4m、0.34m.

问:哪一个更接近真实长度? 答:0.34m.

问 :怎样测量更精确?答:把厘米刻度线也露出来(撕下第二层胶带)

问 :现在读作什么呢?答 :0.345m、0.344m、0.346m.

问 :估读有时偏大,有时偏小,如何处理数据呢?答 :求平均值 .(给出具体测量任务,学生练习使用刻度尺)

以上的案例中不难发现.这位教师的设计,与以往的由教师提问,学生来回答的“问—答”样式不同.这样的“答—问”样式,“问”的本质就是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主要针对的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就事论理.在一答一问之间,推进学习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远比针对学生的“回答正确”“你很聪明”“我真为你骄傲”等有意义.

3 小结

高效课堂的架构除了上述所说的以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需要思考的因素,譬如:课堂师生关系,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课堂学习的组织形式等.“多民族”班级与普通班级,在架构高效课堂方面有共性的东西,但特殊性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许帮正, 骆波. 构建以“探究行为”为核心学习行为的初中物理课堂[J].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3(12):10-12.

[3]骆波, 许帮正. “答—问”:以评价促进学习的对话——以“长度的测量”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2017(Z1):32-34.

[4]吴明德.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甘肃教育,2019(05):57.

[5]薛连忠.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探索与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9(02):140.

[6]胡士军.新课改下物理课程高效课堂教学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6):96-97.

[7]黄其会. 浅析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A].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三--教改新视野[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8:2.

猜你喜欢
架构高效课堂
基于云控平台雾计算架构的网联汽车路径控制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沃尔沃汽车宣布启动全新CMA豪华紧凑型整车平台架构
VIE:从何而来,去向何方
企业架构需要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