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的白色欢歌

2019-09-09 16:02丁凤泽
骏马 2019年8期
关键词:哈克鲜奶奶牛

丁凤泽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2018年冬季第一场雪下得有点晚,不紧不慢,矜持得很。翌日,风消雪停,海拉尔区哈克镇的山川河流一派宁谧,只听得见树梢带过风的轻轻哨音和偶尔路过的鸟叫声,看见的是一片纯白。

白色,是天下最干净的颜色,蒙古语称为“查干”。在蒙古族文化中,象征着希望、公正、纯洁和美好。在哈克,这圣洁的白色可不只冬雪所独有,比冬雪更知名的是香醇的牛乳。

哈克镇养殖奶牛由来已久,史料记载,早在1889年东清铁路修建时,迁入的苏侨就在哈克饲养奶牛,所产鲜奶除自食外全卖给城区居民。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哈克迎来了发展高峰,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奶牛重镇。

白色的雪、白色的奶构成了我采访的主色调。

由牛奶为基础材料构成了哈克庞大的乳产业。草料、防疫、养殖、挤奶、收奶……为了保证牛奶安全卫生、高质高产,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着哈克人辛劳的身影。我们的故事主角就是其中的一个。

10月29日,我如约来到了海拉尔区哈克镇政府见到了辛凤玲。她正帮助贫困户孙成稳办大病救助手续。

“你好!”问候过后,我仔细端详了辛凤玲。她三十多岁,举止落落大方,一说一笑间有着农村人的爽朗劲儿。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有一双聪慧的眼睛。

辛凤玲是土生土长的海拉尔区哈克镇哈克村人,正式职务是哈克镇益农奶牛合作社负责人。

“实在不好意思!我还得去趟村里。”辛凤玲满面歉意。跟着她,我又来到了哈克村。贫困户孔祥雨两口子正在办公室等着辛凤玲呢。

孔祥雨,66岁,家里两口人,因病致贫。老伴视网膜脱落,辗转北京、哈尔滨做了六七次手术,耗尽家财,生活拮据。今天,两口人来找辛凤玲提交低保申请材料。

“一件、两件……”辛凤玲细心地将材料一件件收入档案袋,可以看出她工作熟稔。

2018年,辛凤玲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选上了村委会委员,负责低保和残联工作。办理孔祥雨家的低保申请既是她作为村委的工作职责,又是做脱贫攻坚结对包联责任人之一的分内之事。

忙完了孔祥雨的事情,我们来到了辛凤玲的合作社。昨天刚刚下完了雪,合作社的院里还有积雪未消,分散养在几个露天牛舍的奶牛好奇地看着我这个外来访客。

合作社简陋的休息室中,火墙散发着温暖的气息,几只小猫依偎在炉边睡着觉,这对它们来说真是个幸福的下午时光。辛凤玲和我坐在桌边,谈起了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时,她身边的许多村里同龄人大多选择辍学回家务农,她犹豫了。不过,父亲的一句话让她坚持了下来:“认准了就去做,以后干什么都得需要文化!”因为父亲平时的话语不多,但每次发声,从小便很乖的辛凤玲都认真聆听。

在辛凤玲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人。她印象里,父亲总是忙得停不下来,养牛、养羊、搞工程,他聪明、认真踏实、商机看得准,是个远近闻名的勤快人。

大学这四年,辛凤玲完成了一个农村孩子到城里大学生的嬗变。数学教育专业的文凭拿到手,她就可以在城里找工作,当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了。

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逗趣游戏……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辛凤玲在海区某中学数学教师岗位上干得非常快乐。

没多长时间,与同村的爱人结婚让辛凤玲面对人生的又一次选择。

为了爱情回乡创业,意味着辛凤玲要重回农村,放弃城里的一切。但出人意料的是,现在辛凤玲回想起来,倒没什么不舍,“本来我就是农村人”。回家,既可以照顾身体状况欠佳的父亲,又可以与爱人一起创业,一向恋家的她觉得这些更重要。

结婚后,辛凤玲和爱人一起收起了牛奶。这时,哈克镇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奶牛村。到了2005年,奶牛存栏增至5.1万头,年产牛奶增至15.1万吨,是远近闻名的产奶大镇。

刚结婚的辛凤玲小两口起早贪晚,开着收奶罐车到村民家收散奶。早上三点天还没亮就出发,直到下午三点满载而归。

“平均每天收6吨!站在奶车上提桶倒奶,年轻时怎么也不觉累呢?22个奶桶倒一天,我胳膊都长肌肉了。”辛凤玲笑了,笑容中含着对过去岁月的留恋。

那时的路可赶不上现在,都是土路,颠簸难行。晴天车过满头土,下雨车过一身泥。到了冬天,很多村民住的地方偏远,收奶车不愿意去不说,村民自己也不愿意出来。

利用收奶,辛凤玲就给村民捎带一些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一来二去,小两口的人脉就积累下来了。这六十多户奶户就认辛凤玲,直到成立益农奶牛专业合作社,这些人还是辛凤玲坚定的支持者。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全国乳业崩盘,很快传递到了呼伦贝尔。0.9元每公斤,0.8元每公斤……奶价不断下跌,奶企时有倒闭,拖欠奶资成了常态,奶业市场一片灰暗,奶农的希望奄奄一息。尽管对危机早有预感,但辛凤玲还是损失惨重,最惨的一个月竟倒了三车牛奶,那可是六千元的真金白银啊!

收奶户纷纷退出市场,出人意料的是,刚刚立足的辛凤玲坚持了下来。

“原因呢?”我问。

“希望。”经过几年的社会锻炼,辛凤玲性格坚韧的一面被开发出来,受过数学专业高等教育的頭脑让她思维缜密。她看好中国巨大的奶业市场和消费人口数量。

守得云开见月明,经过四年的市场调整,2012年,中国奶业的春天终于到来了。

2012年,辛凤玲收购两个奶厅,光面积就有600多平方米,2×24并列式挤奶机构成了自动化挤奶生产线,极大地提高了奶牛流动效率。

2013年,她筹集400余万元资金,开始筹建奶牛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饲养集中监控,鲜奶的质量得到了提高。村民的人居环境也提升了一大步。

2014年,辛凤玲扩大了合作社规模,鼓励合作社成员多方面发展,引导奶户们养殖乳肉兼用型奶牛,提高养殖的收入。

……

现在,合作社拥有自己的挤奶厅、收奶车以及粉草机、清粪机等一系列大机械,自有奶牛200多头,辛凤玲扛过去了市场危机,用几年的时间迅速搭建了自己的产业链条。

“轰、轰……”一阵轰鸣声打扰了我们的谈话,往窗外一看,院里来了一辆挂着“黑B”牌照的大货车。“这是齐齐哈尔的运奶车,两天来一趟,一趟能拉四十吨。”辛凤玲习以为常。

鲜奶的质量大大提升后,她与一家公司签订了鲜奶收购协议,鲜奶的价格得到了保护,目前每年出售的鲜奶达到四百多吨,检测全部合格。

现在的辛凤玲,身上没有老板样子,还依旧那么朴实,整天素面朝天,办事风风火火。她从心里也没把自己当老板,从2012年考入村委会做计生员到现在,每天还在最基层的岗位上为村民服务。

今年,辛凤玲领到了帮扶七户贫困户的新任务,这七户大多是因病致贫的。对于这些人,辛凤玲很有感情,其中有些就是从小看她长大的叔叔阿姨。

本乡本土乡里乡亲的,这些人也格外信任她,就像贫困户孔祥雨说的,“你爸人品就好,我还能不放心你啊?”

哈克镇党委书记钱继光说:“辛凤玲有知识懂政策,一手致富一手帮扶,用产业资源来扶贫,贫困户不但有了收入,更有了一技之长。”

辛凤玲总说自己有福气,关键时刻有人帮。她自己想出了为贫困户购买鸡雏、聘请贫困户来奶厅工作等主意还没开始实施,十月份,海区妇联就推荐她参加农家乐女致富带头人培训班,这为她又提供了一个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思路。

我离开哈克镇时,雪停风住,不远处的301国道上,往来的车灯在天幕间划出了一道道金色的弧线,哈克小镇也离我越来越远了。

“哈克”,蒙古语“塔头墩”之意。距今约7000至5000年,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哈克文化”,从此“哈克”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痕。

今天,勤劳的哈克人又书写着新的传奇。85万亩的草场上,2.1万头奶牛随时向市场提供新鲜的牛奶,走向市民的餐桌、工厂的车间。

白色,是蒙古族居民生产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颜色之一,白色物品的多少,是衡量他们生活水平高低的标志。久而久之,白色成了蒙古族心目中的吉祥色,代表着生活幸福美满、吉祥如意和富贵荣华。

蒙古族有着独特的奶文化,更有着歌颂和赞美奶乳的一系列文藝作品。对于哈克人来说,乳业既是人文的、历史的,更是传统和现代交织的乡愁。

家乡是文化上的基因,如辛凤玲这般年纪的本土年轻人,既是乳业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这奔腾在哈克百余年的白色欢歌,终究还要在年轻人口中越唱越响,响彻云霄。

猜你喜欢
哈克鲜奶奶牛
生鲜奶更健康吗?
哈克萨
小奶牛便签夹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真正的强者
援助鲜奶
奶牛吃草
布哈克历险记
生鲜奶更有营养?
陶木子问:喝生鲜奶更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