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试题”助推小学生高阶思维发展

2019-09-10 06:09滕云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试题文本思维

滕云

试题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是检验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重要方式,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根据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命制高质量的语文试题,成为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诉求。一份高质量的语文试题不仅要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与言语表达能力的高低,更应该助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所谓高阶思维,是相对于低阶思维(低效思维)而言,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就是把分析、评价、创造作为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反思、提问、批判、決策等思维能力。如何借助试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呢?

一、知识与能力融合,培养思维的综合性

案例:下面的句子,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灯下,一个静谧的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灯下,一个神奇的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灯下,一个幸福的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有如饮甘泉一般畅快满足②有如置身于空旷的山谷

③有如捧奖杯一般光辉荣耀④有如诗人铺开写不完的稿纸

⑤有如漫步在已经退潮的沙滩⑥有如画家摊开画不完的画卷

这道题正确的排序应该是:②⑤④⑥③①。原句还原为:灯下,一个静谧的天地,有如置身于空旷的山谷,有如漫步在已经退潮的沙滩;灯下,一个神奇的天地,有如诗人铺开写不完的稿纸,有如画家摊开画不完的画卷;灯下,一个幸福的天地,有如捧奖杯一般光辉荣耀,有如饮甘泉一般畅快满足。一个排比句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和形象描述,把灯下的那片小小的空间描写得生动有趣,充满诗情画意:那是一个静谧的、神奇的、幸福的,令人向往的小天地。这样一道排序题,学生要经历怎样的思维过程,我们不妨来理一理:

面对试题,大部分学生可以辨别出三个分句,并且抓住句中的三个关键词“静谧”“神奇”和“幸福”。接下来,就会把六个备选的短句和三个关键词对应起来。“置身于空旷的山谷”“漫步在已经退潮的沙滩”都是安静的。一般来说,有一定语感的学生第一个分句的排列不难完成,因为形式相同的句子,后一个要比前一个长一些,读起来才顺畅,才朗朗上口,才有感觉。而后两个分句,有了较大的难度。

即使学生可以感悟出“写不完的稿纸”“画不完的画卷”是神奇的,“饮甘泉”“捧奖杯”是幸福的,但哪个短句在前哪个短句在后,还需要进一步揣摩辨析。知识储备丰富,善于思考的学生会自觉运用学过的一些知识来完成:“灯下,一个神奇的天地,有如诗人铺开写不完的稿纸,有如画家摊开画不完的画卷”,而不能是“灯下,一个神奇的天地,有如画家摊开画不完的画卷,有如诗人铺开写不完的稿纸”,因为要用“卷”字和第一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滩”字押韵,押“an”韵。第三个分句应该是“灯下,一个幸福的天地,有如捧奖杯一般光辉荣耀,有如饮甘泉一般畅快满足”,是源于对仗方面的要求。

四年级的时候,学生学过课文《春联》,了解了一些关于春联或对联的知识。对联是讲究平仄的,根据对联最后一个字的声调,就可以推断它是上联还是下联。上联一般是“仄”音(三、四声),而下联一般是“平”音(一、二声)。在这里,“耀”是第四声,应是上联;“足”是第二声,应为下联。只有这样,读起来,才有地气,才踏实,这既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语感的体现。

这样一道试题融合了理解、分析、运用,让学生经历辨析比较、不断分析推敲的过程,当一条路走不通,学生会反思自己刚才的方法,尝试走另一条路,直至最后作出自己的决策。这是对学生思维逻辑性的锤炼,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察,这样的试题怎一个妙字了得!

二、语文与生活相融合,培养思维的整体性

案例:阅读上海市地铁1、2、4号线的交通示意图,完成练习题:

1.假期里,晓敏从苏州去上海科技馆参观。她来到上海火车站后,先乘坐地铁号线到站下,再转乘号线朝站方向行驶,就能到达目的地。

2.当她到上海科技馆站后,一位奶奶向晓敏询问到大世界的乘坐路线,晓敏说:“奶奶,您最简便的乘坐路线是先乘到

站下,再转乘号线就能到达。”

这是一道非连续性文本考查题。巢宗祺先生指出,“‘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比如,广告、地图、凭证单、数据表格、各类票据、使用说明书、新闻报道等。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这也是一道整体思维训练题。错综复杂的交通路线连接成一个整体,需要学生能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这一比较复杂的线路图集合,不仅需要横向联系,也需要纵向联系。完成这道题,首先需要找准起点和重点,明确地铁线路所走的方向,然后选择合适的线路。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也主要在这两个方面会搞错,把()号线、()站、()站方向的概念混淆。这样的试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作为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多从生活中汲取好的素材,让语文为生活服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阅读与评价相结合,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在阅读练习中,让学生依据文本信息对故事情节、文章主旨、人物形象或是说明的道理作出陈述或分析,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起点立体地考虑问题。在事实和论证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辐射型的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思维的核心。

语文试题中根据阅读文本,也可以设计出精巧的训练题型。比如,根据龙应台的散文《放学》,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试题: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这样的探究题没有唯一答案,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视角,展开来分析:可以贊同主旨是表现母爱。文中的安安放学回家晚了,妈妈很是焦急,一直为他的安全担心。妈妈对安安回家晚有疑问,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选择悄悄地跟踪孩子,亲眼去看他到底做了什么。这些都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学生可以选择主旨是表现童真、童趣。因为文章用了较多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孩子们爬短墙、逗狼狗、观察蚂蚁、搜索宝藏等活动,表现了儿童好奇、爱冒险、爱探索的天性,充满了童真童趣。还可以选择主旨是关注儿童成长。作者把安安在放学回家所用时间一个小时零十分钟和妈妈认为需要的时间十五分钟产生的矛盾摆在读者面前,意在引起读者反思:我们不应该完全用成人的标准苛求孩子,而要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行为,精心呵护他们成长。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多角度的阅读是创造性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一些切口小、内涵丰富的多向思维试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好的阅读者,会将文本中的信息和背景知识结合起来,转化角度,多层次审视文本,开拓思路,以敏锐的眼光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创造一种新的观点或思想。这样的试题将语文学习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开放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四、仿写与续写相结合,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案例:仿写句子:妈妈的头发白了,把满头黑发给了我;妈妈的腰弯了,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妈妈的,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妈妈的,。

仿写练习是一道比较灵活的试题,由仿到创,指向学生的言语表达。文本解读是学生进行仿写的第一步。只有在文本完全理解的前提下,才会仿写出优秀的句段。这一段落写的是在母亲的日益苍老,“我”的青春年壮,表达了对母亲满满的感激。在此基础上,学生需要发现句式的特点,把握分句间的联系,“白发”和“黑发”、“腰弯”和“挺直”都是相对的词语。第二步,找出规律,思考写什么?年老的母亲出了头发白了,腰弯了,还有什么变化?第三步,组织语言,准确表达。母亲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那前一部分应该补写“眼睛花了”。最后,斟酌词句,续写句子。还可以创造出许多精妙的语句:妈妈的脚步沉了,把轻盈的的步伐给了我;妈妈的头脑钝了,把敏锐的大脑给了我;妈妈的容颜老了,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写作又是最能反应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高低的窗口。语文练习卷上除了最后一道习作题,多进行一些仿写句段等“微写作”练习,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很好的途径。设计这类试题,不仅要关注言语内容,更要关注言语形式。首先要创造一个合适的语境,根据表达的需要,可以设计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关联的句子,巧妙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化直白为含蓄,化无形为有形,给予学生创造思维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大胆创新,感受文字的魅力、创造的乐趣和情感的熏陶。

当前的教育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培养人的综合素养为本。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所以,通过语文试题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高阶思维,应该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金色小学校(215011)

猜你喜欢
试题文本思维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