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种》中的文化记忆研究

2019-09-10 12:55倪珊珊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文化记忆集体记忆

倪珊珊

摘要:在“现代”萌动的19世纪初期,人们对回忆过往有一种强烈的需求,而在20世纪,对记忆的研究逐渐渗透到社会学、文化学、文学、历史学甚至是地理学。这一点也体现在尼日利亚戏剧家沃莱·索因卡的代表作《强种》中。该剧的主题和框架承载了厚重的文化记忆,具体体现在分析表明,剧中人物埃芒的个人记忆和本地村民以利己主义思想为根源的不人道的非洲迷信风俗的集体记忆,都是剧本对文化记忆的言说。由于集体记忆的差异,其中包括在内的个体记忆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这将社会成员之间的必然冲突。

关键词:《强种》;文化记忆;个人记忆;集体记忆

逐渐形成和积累的记忆是一种社会现象,在1941年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记忆的社会框架》中,将记忆置于社会框架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集体记忆”概念——“集体记忆是构成我们认同的活生生的过去,其根本在于当下性,它不是一个既定的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1]他的这一理论被公认为是该研究领域的起点,他也成为社会记忆研究的开山鼻祖。

之后,20世纪80年代,德国古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发表《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一文,第一次阐述文化记忆概念——“关于一个社会的全部知识的总概念,在特定的互动框架之内,这些知识驾御着人们的行为和体验,并需要人们一代一代反复了解和熟练掌握它们。”[2] 因此,借助文化记忆,人们能够更好得掌握并了解历史。

“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总与社会与文化息息相关。”[3]另外,關于记忆,“它并不是个体活动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下才能完成,特定的社会框架促成了相应的个体记忆和回忆”[4]。换言之,记忆是具有社会性的——“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人们从社会中得到记忆,也在社会中拾回、重组这些记忆。” [5]在本剧中,埃芒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他的个人记忆所依附的社会框架让其认为作为强种是是为大众牺牲的英雄;而剧中以贾古那和奥罗治为首的本村顽固守旧的村民则一直信奉不为人道的封建迷信,这对于她们的个人记忆也产生了影响。

此外,“集体记忆就是一个群体内所有成员共享的、有关过去的表述。属于同一个集体的成员分享共同的记忆,个体的记忆一方面构成了集体记忆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基于这个集体记忆”[6]。因此,对于同一个群体类的成员,他们拥有相同的集体记忆,产生的个人记忆也极大可能是不谋而合的。剧中,贾古那为首的村民就是在一个相同的集体记忆中,通过他们的种种表现,对待埃芒以及伊法达的态度,能看出他们的个人记忆具有很高的相似性。集体记忆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记忆阵营,对于阿托家族而言,他们的个人记忆产生于这个阵营,而阵营的支撑力量就是非洲不为人道的封建迷信的传统和思想。

再者,人与特定的生活环境之间密切关系:时间和空间。即“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绝非一块黑板,一个人留在其中的痕迹不可能像黑板上的字迹一样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被抹得一干二净。时空不仅支撑记忆,而且反作用于记忆”[8]。进一步分析此观点,我们不难得出此结论:不同的时空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环境,相应也有其特定的集体记忆,存在和成长于不同时空,即不同社会框架下的个体,他们的个人记忆模式也是大相径庭,形式各异的。

很显然,剧作家在《强种》中设定了外乡和本村两种不同的特定环境。埃芒成长的环境是外乡,相应地,他接受的集体记忆是强种是英雄的思想:。从剧中他的种种表现来看,这对其个人记忆模式产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英雄主义,愿意牺牲。反观贾古那、奥罗治,他们成长的环境是本村,接受的集体记忆是非洲相对封建迷信的思想,这也导致他们的个人记忆模式和埃芒有很大差别,相对于埃芒的开放和前卫,他们则显得拘谨和保守。

“每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它起到连接和联系的作用。”[9]拥有相同集体记忆的人,他们往往会有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共同认可的价值,从而被联系在一起。不同的集体记忆,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造就的规范和价值也不一致,进而产生不同的个体记忆。当不同的个体记忆发生交集时,磨合成为了必然。而一旦个体记忆差异过大,甚至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等核心问题时,冲突将不可避免。

结语

在《强种》中,作者索因卡展现了两种非洲传统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本文分析了个人记忆和集体之间的从属关系,并试图在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的碰撞中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为本作品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42

[2] [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回忆:历史、回忆、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3] [德]扬·阿斯曼.关于文化记忆理论[A].陈新,彭刚主编.文化记忆与历史主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5

[4] 金寿福. 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J]. 外国语文,2017,(2).

[5] 李兴军.集体记忆研究文献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9,(4).

[6] Wood.Nancy.1994.Memory’S Remains:Les Lieu de Mémoire[J].History and Memory (6):123—149.

[7] 阿斯曼,扬.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6

[8]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8-69

猜你喜欢
文化记忆集体记忆
以空间为媒介:从浦东的“空间记忆”到迪士尼乐园的“消费空间”
民族传统体育仪式的文化解读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金字塔铭文》与古埃及复活仪式
古装电视剧与大学生的集体记忆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
试论粤剧《目连救母》中的文化记忆
跨文化交流视阈下的文化误读与文化记忆
20世纪70年代台湾留美学生的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