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豆的舞女》中的平等与爱

2019-09-10 17:05赖晶玲
雨露风 2019年2期
关键词:同情平等亲情

赖晶玲

摘要:《伊豆的舞女》体现了人们互相之间淳朴亲切的平等与爱,也是川端康成在吸收西方文学优点的基础上又力图保持日本文学色彩的新尝试,体现了川端早期文学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平等;亲情;爱情;同情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早期作品。这篇短篇小说是作者川端根据自己20岁那年的经历而写成的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小说的故事情节也广为人知。主要写了一位孤儿出生的大学预科生“我”为摆脱因孤儿的乖僻性格造成的抑郁心情而独自去伊豆旅行,在伊豆与一群江湖艺人邂逅,“我”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在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他们,而艺人们互相之间的亲情之爱以及小舞女薰子的纯真善良也让“我”抑郁的心情一扫而光。尽管小说始终蕴藏着哀婉的情致,但却是真情流露,清新而明丽。

一、平等的体现

(一)当时社会背景下存在的不平等

在日本的明治时代,大学生可谓是凤毛麟角,社会地位非常高,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与青睐。而舞女之类的江湖艺人在当时社会地位卑下,受到人们的歧视,被看成是玩物。这一社会背景注定了“我”和艺人们在社会地位上和在别人眼中的不平等。

小说中茶馆的老太婆非常尊敬地称“我”为“少爷”,而当“我”间起比“我”先行一步的舞女们今晚会住哪时,老太婆则带有非常轻蔑的口吻说“那种人谁知道会住在哪儿呢,……”。当“我”与荣吉混熟之后荣吉一整天都在“我”的房间玩乐,旅馆老板娘却告诫“我”说,请这样的人吃饭是白花钱。言语中同样流露出无限的轻蔑与鄙夷。在去下田的途中,每个村口都树立着一块牌子:“乞丐、巡回演出的艺人禁止进村!”从这块牌子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舞女的卑微低贱意识可谓是根深蒂固,拿她们与乞丐相提并论。

在一路旅行的途中作者描写了很多的人物,作者賦予了这些人物语言与行动,这些人物既是旅途中的点缀也是旅途场景变换的标志,而这些人物对“我”的态度及对艺人们的言行与态度的鲜明对比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偏见之严重,“我”与艺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之悬殊。

(二)主人公“我”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即便是在当今这个强调人人平等的社会,也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平等。位高权重的人多少带点鄙夷的眼光看待比自己地位低下或者比自己贫穷的人。然而在明治时期那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品中主人公“我”作为在当时受到尊敬的大学预科生并没有觉得自己高不可攀。当“我”初遇艺人们时,不时地回头看他们,一股旅行的情趣油然而生。艺人给“我”带来的是一种旅行的情趣,让“我”觉得愉悦。之后,“我”与这些在当时过着低人一等生活的江湖艺人们一路同行,在旅途中与他们沟通交流。

“我”是为了摆脱孤儿的乖僻胜格造成的阴郁心情而独自去伊豆旅行的,“我”的孤独与艺人们贫贱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互相之间产生了共鸣。“我”对他们既不好奇,也不轻视,完全忘掉他们是巡回演出的艺人了。在短短几天的旅程中“我”与艺人们建立起了纯真的友谊与信任。而“我”对待艺人们的平等的眼光不仅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为“我”是个好人,而且让“我”抑郁的心情得到了释怀。

(三)荣吉、薰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自己

有人说我们只有拥有挣脱世俗的信念才能获得人性与情感的自由。小说中的荣吉与薰子或许并没有所谓的信念,但是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他们与别人是平等的,他们纯真善良,没有任何卑微的感觉。

当时“我”与艺人们可以说是萍水相逢,荣吉见到

“我”时却主动与“我”攀谈起来,并没有因为自己只是个江湖艺人而不好意思与“我”这个大学预科生讲话,反而滔滔不绝,问东问西。散步的时候荣吉把自己的身世家庭状况都讲予“我”听了,把“我”当知心朋友……荣吉与“我”之间一直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我”从未看低他,他也从未觉得在“我”面前抬不起头。

如果说作为大学预科生的“我”对处于社会底层,身份低微的舞女薰子产生爱慕之情值得我们欣赏的话,那么薰子在作为当时被认为是卑贱的舞女还敢于爱上像

“我”这样的大学预科生更值得我们敬佩。

英国小说《简·爱》中有这么一句话“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薰子虽然没有.那种要积极争取自由平等的想法,但是她的心理和简·爱是一样的,她在“我”面前表现得不卑也不亢,始终呈现着一种单纯可爱又羞涩朦胧的美。薰子还只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烂漫的孩子,于是她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了自己和周围的人。从薰子的身上让我们看到了纯真淡雅、羞涩朦胧还略带忧伤的舞女形象。

二、爱的体现

有人说川端对于物哀的理解并不仅是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而且还包含哀怜、怜悯、感动、感慨、同情的意思。而《伊豆的舞女》也体现了川端这种对于物哀的理解,他既为现实社会的不平等感到哀伤,又对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感到哀怜、同情,甚至被他们所感动。

(一)舞女一家互相之间的亲情之爱

亲情对每个人来说就如同春风,吹去我们满身的疲倦,让人心暖。这种爱让亲人感觉到心暖的同时也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人间真情所在。

其实艺人们是以骨肉之情联结在一起的母女兄妹。与“我”同行的艺人有阿妈、荣吉、薰子、千代子和百合子五个人,只有百合子是雇来的。尽管阿妈与薰子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她对薰子是一样的疼爱。当鸟商轻轻地拍薰子的肩膀时阿妈板起了可怕的面孔说:“喂,别碰这孩子!人家还是个姑娘呢。”当阿妈发现薰子对

“我”有恋情时出于保护薰子的本能,一直防范“我”与她单独相处。如“我”临走的前一天邀请薰子去看电影,阿妈不允许。阿妈受社会风气影响把艺人看得卑微,她认为薰子与“我”之间地位悬殊,在她眼里“我”即便与薰子相爱,最后也不可能在一起。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处于生活底层的人们总有太多的无奈,无奈的荣吉或许是个不称职的哥哥,但是他对妹妹薰子的疼爱是无法掩饰的。当“我”想带薰子去看电影,阿妈不同意时,荣吉说“算了,让他带她一个人去不好吗?”荣吉与阿妈的思想是不同的,他希望妹妹高兴所以请求阿妈答应

“我”带薰子去看电影,其实荣吉是很疼爱妹妹的。

舞女一家人虽然贫困且处于社会底层被人着不起,但是他们互相之间的亲情之爱却足以感动“我”。或许贫困的境遇让他们彼此更加互相珍借互相疼爱。尽管他们的职业非常低贱,但是他们有自己的自由和满足的生活。

(二)“我”与舞女之间欲说还休的朦胧之爱

川端的小说带有浓重的主观感情色彩,并着重了对人物心理刻画和意境的创造,总是强调“悲哀”这个词与美是相通的。

爱情是说不清的,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只是在现实社会中要受到一些束缚。“我”与薰子的爱情就是这样的。“我”对“薰子”可以说一见倾心,然而“我”与薰子并没有将这份情愫表现得那么明显,而是朦胧暖昧。或许是出于羞涩或者是出于很多别的原因,“我”与薰子彼此倾心,却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情感,他们没有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海誓山盟,他们只是通过一些轻微的举动来诠释这若有若无的情愫,于是眼波流转之间,上演了一段青涩忧郁如烟似雾的少年情怀。

川端以描写女性的美见长,女性的美丽和善良也使他感动,而这种可遇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同时也让他感到“哀”。

故事四次描写了薰子“绯红的脸颊”,第一次是当

“我”再次询问“冬天也能游泳吗?”时,她脸颊啡红,或许是出于害羞。第二次便是给“我”端茶时,脸月桑红了,手不停地颤抖……正所谓如若无意何必羞,从舞女在“我”面前的四次脸红就体现了她对“我”朦胧羞涩的爱意。

烟花虽美,却很短暂。“我”与舞女的这场邂逅就如同一场美丽的烟花,短暂的相聚之后无法逃脱离别的宿命。离别那天,舞女蹲在岸边的倩影赫然映人“我”的心中。“我”找了许多话题想与她攀谈,可是她却一言不发,因为她已经伤心地无力说话了,每次“我”话还没講完,她就一个劲地点头。舢板猛烈地摇晃着,舞女依然紧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向,“我”抓住绳梯,回过头去,舞女想说声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直到船儿远去,舞女才开始挥舞着她手中白色的东西。直到离别,“我”与舞女都没有捅破相互之间的那层薄纸,或许这正应了那句古诗“知君情深意也厚,忆人全在不言中”。诺贝尔文学奖致以川端康成的颁奖词是“由于他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我”与舞女之间欲说还休,若有若无的情感表现是否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呢。

有人说川端的小说有一缕氤氲首尾的凄凉,构成了含蓄的悲剧美。或许故事从.开始就注定了这样的结局,一场还未开始就已结束的爱情,朦胧而美丽。有人说这样的恋情发生在一个合情合理的地点——伊豆。伊豆没有东京的繁华,没有奈良的睿智,更没有京都的古风古韵,它拥有的是那淡季的忧郁与纯真的自然,而这份忧郁与自然正迎合了这场朦胧的初恋。“我”最终也没有将那份爱说出口,在离别的伤心欲绝之后,“我”艰难地选择了忘记,“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一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也没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这泪水不仅仅是单纯的离别带来的忧伤的泪水,还有“我”因得到了舞女的真爱而豁然开朗,从前的阴郁一扫而光的泪水。而“我”的阴郁一扫而光却并不能掩饰川端作品中的“哀”,这是一种美丽的感伤。

(三)建筑工人对老婆子的同情之爱

在码头,“我”遇见了一个可怜的老婆子,是一个建筑工人将她托付给“我”,并拜托“我”送她一程,还说了句“我们给你作揖了,拜托啦”,可见建筑工人非常同情老婆子,作为同样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对老婆子的境遇有着固有的同情。五六个矿工安慰着老婆子,他们也纷纷向“我”致谢。这是一群朴实,有责任心的劳动人们。对于建筑工人和矿工来说,老婆子与他们非亲非故,可是他们对她有着同情之爱,他们首先认为“我”比较可靠,才将老婆子托付给“我”的。可见他们也是非常谨慎负责的,矿工们的举动不仅帮助了老婆子,而且给“我”的心带来了一丝温暖,让“我”再次感觉到人间的真情。或许描写社会下层人群的可爱之处正是川端的写作初衷,这些善良的人在“我”的眼里是可爱的。

三、美好的伊豆、舞女

大学预科生“我”因耐不住孤僻性格所造成的抑郁心情,独自一个人前往伊豆旅行,此时的伊豆不仅给了

“我”一份宁静舒适的生活空间,温暖和抚慰着“我”憔悴的心灵,而且在这个纯真自然的地方“我”遇见了一个美丽的女子——薰子。她给了“我”一份纯真而美好的恋情。让“我”从孤儿的阴影中走出,摆脱了乖僻的性格,“我”的伊豆之旅可谓是不虚此行。

川端用细腻唯美的文笔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平等与爱的故事。不管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都该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与此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人情的温暖,爱也是不分尊贵卑贱的,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缠绵徘恻,它可以是朦胧而纯真;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必须有始有终,它可以还没开始就结束,这样的爱情也如同日本人心爱的樱花——绚丽而短暂,鲜艳而凄伤。而爱也不仅仅是爱情,亲情、同情之中同样包含着深深的爱。

川端康成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的美,在他的书桌上已经存在一二千年以上了,今后还会再继续存在一二千年以上吗?立原正秋也说,川端对于美的追求是执拗的。《伊豆的舞女》就像一首清淡隽永的优美抒情诗,其中体现的川端的早期美学思想不仅有对人间淳朴的平等与爱之美的赞赏,同时蕴涵着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之美。

参考文献:

[1]高慧勤.川端康成哀婉小说[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2]由同来.日本现代短篇名作赏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葛一鹏.析《伊豆的舞女》淳朴亲切的平等之爱[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3-44.

[4]付红妹.论川端康成的物哀与幽玄——以《伊豆的舞女》为例[J].兴许师范学院学报,2005(4):42-43.

[5][日]川端康成.文学自传[M].叶渭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6]张晓宁.“薰”与“驹子”——川端文学中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形象[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76-79.

猜你喜欢
同情平等亲情
亲情的滋味
不该有的同情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Apologizing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同情
假如
中国人同情苦难加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