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更多这样的军民融合创新实践

2019-09-10 07:22褚振江
中国军转民 2019年2期
关键词:参军军民领域

褚振江

前不久,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传来喜讯:由该院一个研究所主导的军地联合科研团队历经3年攻关,攻克一项世界级难题,相关成果在线刊发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这一新技术凝结了军方与6家地方高校40余名科研人员的心血。

从122家民企进入战机修理行列,到150项协议取得实质性进展,空军装备领域军民融合步伐持续加快;从火箭军某基地签约22家军民融合合作厂家,到13名民企科技专家进入火箭军“智库”,火箭军在武器装备领域的军民融合从根子上回答了什么是“一体化”……

从本质上说,军民融合发展的过程,是催生“新的力量”的过程,是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一体化“整体效应”的过程。其中的关键在于有效打破军民分离发展的二元结构。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领域。

2018年4月,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首次集中脱密4038项国防专利,通过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向社会公开发布。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运行3年,信息發布总量从第一年1200条到第三年4500余条,增长了近4倍。2018年10月10日至14日,首届青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成果展在西海岸新区成功举办,成果喜人:456家企业“军转民”,225家“民参军”。

从2015年到2018年,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相继举办了4届。其中,一个最令人称道的变化是:参展单位从首届11家发展到第四届302家,从“清一色”军工企业发展到民营企业占60%。数据背后既有国家对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创业与创新的激情碰撞。令人倍感振奋的是,军工企业“龙头”引领不断加速,“民参军”层出不穷。

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军民通用技术超过80%,而我国的军民融合度只有约30%。这种巨大差距也意味着巨大潜力。这些年来,通过军地双方的共同努力,在北京中关村、陕西西安、湖南长沙等全国多地,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为代表,军民融合正在向网络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资源、航空航天等领域纵深推进,广泛运用于生物医药、云计算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军民融合正给中国带来巨变:共建共享,民用机场起降空军战机;盘活资源:人防工程“住”进大产业;网信领域军民融合深入推进,信息边疆吹响了冲锋号……与此同时,新型导弹、指挥自动化系统、战术软件等一大批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武器装备陆续列装。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建设网络信息体系,推动后勤信息化转型……军民融合发展带来的最新成果,不断注入国防建设的肌体,为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曾几何时,军工领域被视为民营企业“有心无力”的禁区。许多人急于寻求答案:“‘参军’靠什么?”从初赛试水到半决赛“过关斩将”,最终跻身决赛,拿到“参军”订单。军民融合是什么?投身军民融合创新实践,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民企成长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保持朝气蓬勃、日日求新的劲头,打造领先行业水平的“硬通货”,才能在“民参军”路上脱颖而出、大步前行。

气清更觉山川近,意远从知宇宙宽。国家战略和基本方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使命任务——从这三重定位再看军民融合,广大军民越看信心越足, 越看方向越明。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

猜你喜欢
参军军民领域
数形结合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2020 IT领域大事记
古人为何爱看“反腐戏”?
古人为何爱看“反腐戏”
领域·对峙
军民融合:破题与思辨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英将领批年轻人不愿参军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