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画卷

2019-09-10 07:22朱颜
人物画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沂蒙山

朱颜

摘 要: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高粱红来稻花香,沂蒙果子堆满仓……伴随着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我们一起走进舞蹈诗《沂蒙风情画》。舞蹈诗《沂蒙风情画》由济南市将军歌舞剧院演出,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名字,体现了与蒙山沂水剪不断的情和对舞蹈艺术的那份挚爱。

关键词:舞蹈诗;沂蒙山;风情画

一、初遇

蒙山高,沂水长,我家住在蒙山上……沂水长,蒙山高,我家住在沂水畔上……诗意的沂蒙山,让人神往!

该剧以沂蒙山为背景,从民俗、民风、民情中获取创作素材,以美术家的视角,运用简洁、浓烈的色彩,强烈的节奏对比及夸张、变形、重组、拼贴等技法,强化符号意识,平中出奇,追求装饰性、观赏性和诗画意蕴,力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并勾画出山东人善良、淳朴、粗犷、敦厚的性格。该剧采用散点式框架结构,除引子、尾声外,共分为《银月亮》、《踩新鞋》、《红磨盘》、《金剪子》、《编生活》、《土花布》、《草蓑衣》、《绿蒲扇》、《簸金秋》九个篇章,表现了沂蒙人民农田劳作、收获、剪纸、编织、扎染、纳凉的情景和快乐,每段舞蹈既独立成章,又俨然是一个整体,以震撼人心的乡土气息,将浓郁的山东风情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初识

走进剧场,未看舞蹈先观风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舞台一侧被特写灯映得通红的石碾。此景不免使人产生联想到,沂蒙山区那久远的历史与传说。沂蒙姑娘穿新鞋、试新鞋、踩新鞋;红磨盘默默地推,缓缓地转;随着少女上下翻飞的手臂,金剪子在飞舞,彩纸在姑娘的手中不断变化。一段段优美的舞姿,诉说着沂蒙人繁衍生息、耕耘劳作的美好生活。道具银月亮的巧妙使用与演员的表演浑然一体,诠释了“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这一永恒不变的主题。

一名小女孩儿身穿红衣裳,绿裤子,精灵般仿佛从梦境中走来。美丽的舞姿娴婉柔靡,机敏的迅飞体轻如风,她的秒态精美绝伦,她的素质玉洁冰清。随着涤心的音乐,内心时而平缓,时而起伏。跳跃的音节,如花开的声音,弥漫着香雾,浸入骨髓,拨动心底最深处的那根弦,敲击郁积心头的感情,从每个毛孔抒发出来,犹如知音的娓娓倾诉。这样让心酣畅的淋漓,好似灵魂插上了翅膀,穿越时空,自由飘逸,在沂蒙的这片土地上幸福生活着。接着一位拉二胡的老艺人出现了,在他那悠扬的二胡声中仿佛在给我们诉说着他与沂蒙的故事。他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沂蒙山,似乎已经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用生命感受着沂蒙山带给他的一切。

三、初知

第一篇章《银月亮》是两位演员在一大片圆形的幕布后面起舞。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迎接云雾的家乡,拥抱家乡天空下皎洁的月光,如一湾湖水与光影交叉,花一般地绽放生命的热情,带观众走进那如诗如画般的意境,有种远离红尘喧嚣的心灵的享受。幕布犹如那圆圆的月亮,只看见演员在月亮后面的影子,让观众感受到了沂蒙山夜晚那明亮的圆月,营造出一种神秘、虚幻的氛围。

第二篇章《踩新鞋》从一个小女孩满心欢喜地坐在地上,手拿一双新鞋开始。她看着新鞋的那份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心里像灌了一瓶蜜,眉角含笑,小脸蛋儿上泛着红光,两只眼睛眯得像两个小小的月牙儿,脸上带着动人的微笑。她一只一只地穿上手中的新鞋,小心翼翼地踩着刚穿上的新鞋,高兴地舞动着,她不断地脱下鞋,再穿上鞋,看得出她对新鞋喜爱至极。

第三篇章《红磨盘》一位身穿大红色衣服的女子倚在磨盘上,仿佛在与陪伴她多年的红磨盘对话,这是心灵上的沟通,也是对家乡风情的依恋。这一段的男女双人舞讲述了红磨盘之下美好的爱情,两位演员都身穿大红色衣服,视觉效应更加强烈。此篇章中又出现了引子中老艺人拉二胡的场景,引发了观众深入的思考。

第四篇章《金剪子》由五个姑娘成一竖排背对观众开始,在队形的不断变化中剪出了各种各样的窗花。一张张普通的纸,一把把普通的剪刀,创造出一张张惟妙惟肖的艺术品,那一张张令人眼花缭乱的剪纸,反映了沂蒙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第五篇章《编生活》演员们纷纷上场,女孩儿们捡起长短不一的柳条,挑出几根一样长的,将其拧成一根麻花,抓住两头围成一个环,并将两头插进麻花的缝隙中,一个花环便编好了。妈妈们拿着柳条在一旁认真地编起了花篮,编起了草席,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男子身穿蓝色衣服,女子身穿红色衣服,沂蒙的人们用一根根柳条编出了他们美好的生活。

第六篇章《土花布》是一段群舞,土花布是沂蒙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被子、桌布、杯套等等这些常见的生活用品都是用土花布制作而成,这样的土花布已经不是普通的花布,而是一份浓烈温暖而又质朴的情怀。演员们手拿着土花布跳跃着、奔跑着,一块块飞舞的土花布足以看出人们对于它独特的情感,它承载着每一个沂蒙人民童年的记忆。

第七篇章《草蓑衣》是一段男子三人舞,蓑衣是农民朋友雨中的“盔甲”,在春寒料峭的农耕时节,农民们披上厚厚的蓑衣,不仅挡雨还能暖身。春雨蒙蒙的田野里,一到春天,好一派农忙的景象,人们戴上斗笠、披着蓑衣忙碌着。三个沂蒙的男子身穿着蓑衣,头戴着斗笠,在家乡的水土上尽情地挥洒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与依恋。在追寻诗和远方的路上永远也忘不了那一身草蓑衣。

第八篇章《绿蒲扇》一位女子手拿绿蒲扇,一边笑着、吆喝着,一边摊着煎饼,充分展现了沂蒙人民的热情好客。倒面液、刮面皮、撒葱花一气呵成,动作十分娴熟,看着都让人垂涎欲滴,似乎在表演杂技,充分展现出了沂蒙山的地域特色。

第九篇章《簸金秋》男人们拿着铲子,铲子后面写着“丰”字,象征着丰收,女人们拿着簸箕,男人和女人们共同舞动着,粮食从上面大片大片地往下洒,人们共享着丰收的喜悦。成熟的气息弥漫整个舞台,人们一个个笑逐颜开,喜上眉梢。一片黄橙橙的,泛着金光,闪闪发亮。当秋风吹过田野,吹黄了稻子,金灿灿的稻谷笑弯了腰,地里的农民,被太阳晒得发黑的脸上印出了笑容。

当《沂蒙风情画》的主旋律再度响起的时候,节目已进入尾声,而观众们却仍然沉浸在剧情中。一名小女孩儿用她那清脆、稚嫩的嗓音朗诵着:沂蒙山——我的家……舞蹈诗在小女孩儿的朗诵中结束,演员们拿着各自的道具出场谢幕。

沂蒙的水,沂蒙的山,沂蒙的精神代代传……这幅美好的《沂蒙风情画》让我们置身其中,感受着这片让人神往的诗意的沂蒙山……

参考文献:

[1]魏燕宁. 胶州秧歌课堂教学的新尝试[J]. 艺术教育,2012,1.

[2]党允彤.民间舞民俗化的三种倾向[J].艺术评论,2009,7.

[3]刘建,刘海栋.转型期当口的中国民间舞“深扎”的理论思考[J].舞蹈,2017,7.

[4]馬杨.浅析民间舞课堂组合与舞台实践的关系[J].艺术品鉴,2017,7.

[5]王丹.民族民间舞创新之我见[J].歌海,2009,4.

[6]杨梓.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情感教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7]王婧文.试论教学剧目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培养中的价值与意义[D].北京舞蹈学院,2015.

安徽省铜陵市,244000

猜你喜欢
沂蒙山
浅析民族歌剧《沂蒙山》艺术感染力
浅谈歌剧《沂蒙山》中海棠的艺术形象
歌剧选段《再看一眼亲人》的音乐分析与人物塑造
沂蒙山
遗忘的石头
沂蒙山景区举办柿子文化节
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盛大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