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享理念对科技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

2019-09-10 07:22黄晨
学理论·下 2019年2期
关键词:引领

黄晨

摘要:共享发展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中也必然包括了科技文化的成果。科技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共享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发展,共享于人民群众之中;科技发展需要共享的文化氛围,为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发展动力;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科技共享,科技共享和科技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技共享要以科技文化作为发展基石,科技文化覆盖范围的扩大需要科技共享的强大驱动力。因此,共享科技文化是实现科技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共享理念;科技文化;引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2-0022-02

在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实现“十三五”期间发展目标的必要性,要解决发展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共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归宿,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在探索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措施之一就是要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而科技文化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必然也要与共享相结合,这都启示我们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共享发展与科技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科技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共享文化

文化必须要根植于共享的基础上发展,人民共享的文化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和不朽的艺术作品一样,共享对于科技文化同样重要。无论是古希腊的神话传说,还是中国的唐诗宋词、名人画作,其灵感都基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又在群众之中口口相传,才能保留至今。同样,各种科技思想、科技理论、科技成果也都必须共享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不仅仅是科学,更是技术。因此,科技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共享文化。

无论何种文化,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继续发展。科技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意识上的反映,其实质也是实践的。马克思认为,所有先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具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对对象、显示、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这方面去理解。”这其中蕴含这样一个道理:随着实践产生和发展,科学文化也不断进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人类存在与人类意识之间,决定人类存在的不是人的意识,相反,决定人类意识的是人的社会存在。科技文化作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概念中的反映,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科学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着他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高层次要求,对科学文化的追求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满足自己基本需要之后,与其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主观活动和实用工具一道“又引起新的需要”。马克思从人的物质需要揭示出现实需要的不断运动变化发展过程,而人类的需要始终是复杂而广泛的内容,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习近平多次强调唯物史观的这一思想,他指出,人民对于物质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说民以食为天。然而,“这并不是说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可有可无的”,人类对于精神文化世界的追求是其区别于动物的最显著特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的奋斗目标,因此,科技文化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文化共享,才可以更好地實现全民共享这一目标。

二、科技发展需要共享的文化氛围

科技发展要有共享的文化氛围,只有在共享文化的基础之上,科技发展才能得到最具体的落实。这里所说的共享文化,是指一种崇尚共享的社会风气,它将共享纳入每个社会个体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因此,共享文化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即社会环境下的共享文化和个人意识上的共享文化,这两个方面也是相互统一的。个人主观意识上对共享文化的主动接受,是最能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层面,能够推动社会环境下的共享文化的广泛传播。没有个人意识上对于共享文化的认同与肯定,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层面的共享文化的发展,科技发展共享也更不可能实现。

科学技术共享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马克思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和“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邓小平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肯定了马克思所认为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观点,以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则强调,科技是国家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另一方面,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由此可见,要将科技文化与共享相互贯通,共享为科技文化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反过来,科技文化的发展又促使改革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科技共享是对科学技术共享的简称,它包括两个方面:科学共享与技术共享。科学是人类对整个物质世界的能动的理解,或者反映客观事物,或者反映客观规律,或者反映客观活动的体系框架,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技术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用以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与手段。它可以分为生产技术与非生产技术,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区别趋向于消失,越来越多的新兴事物处于生产与非生产技术之间。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越来越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不仅是科技的形式与内容,还有推动科技发展的主体与方式,都呈现出融合性的特质。这也反映出科技共享需要共享的文化氛围,只有在共享的文化氛围下,科技发展才能海纳百川,加强包容性和全面性,达到全面共享这一目标。

当今世界,科学与技术两者的交流越发密切,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科学的共享主要是共享众多事物的基础研究或理论研究成果,技术共享更多倾向于在应用领域内的共享。一方面,科学的共享将会推动技术共享的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带动基础教育、知识等方面的进步,阅读、写作、计算、商业信息和语言知识等,会被越来越快地,更容易、更普遍、更便宜地再生产出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占统治地位,因而科学和教学方面越是面向实际,就越是这样”。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马克思那个年代,更适用于当今。在科学迅速发展,并通过知识共享给普通大众的同时,对应的实用性技术也随之在大众中普及。另一方面,技术共享将促进科学共享的传播。实用技术的共享速度越快,科学基础性理论的共享也就越显重要,相对于理论性、专业性更强的科学而言,人们更容易接受能够带来实际效益和作用的技术,进而以技术的共享深化科学的共享,并为科学理论的充实与发展提供一手的用户体验资料。因此,科学共享与技术共享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没有科学共享的支撑,技术共享就缺乏扎实的基础理论依据,就像空气中飘浮的羽毛一样,更不具备生命力、持久性;没有技术共享的普及,科学共享就没有被人民大众接受的普遍适用性,如同不会结果的树。从这个层面来说,科学共享与技术共享实际上就是一个整体,即科技共享。

参与科技共享的主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个人、企业和政府。而从科技共享的真正推动者来说,存在两大部分:高水平科技人才与普通大众。狭义上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包括了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领域内的领军人物、具备全球视野和国际化专业水平的科技人才;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处于科技前沿的高水平技术团队和高科技公司。近年来,我国致力于高端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但是这样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企业仍然为数不多。而普通大众,即人民群众这一社会最广泛的群体,则在科技共享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共享不仅仅只是科学与技术的共享,还包括與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体制机制、科技理念、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等各方面的共享,所有共享都凝结在全面共享的理念之中。这种共享需要整个社会营造浓厚的文化共享氛围。古希腊以其丰富而深远的文化基础,营造出具有浓厚哲学氛围的社会环境,从而成就了众多的思想家与哲学家的巅峰之作。因此,高水平科技人才固然重要,固然可以引领一个科技领域的革新与共享,但是也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利用人民群众特有的传播渠道,将新型的科技成果普遍共享于生产生活的各领域之中。只有在整个社会形成共享的文化氛围,社会的每一位成员都成为推动科技共享链条中的重要环节,科技共享才有不断发展前进的扎实基础与广阔空间。

三、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科技共享

科技共享需要科技文化共享环境的营造。科学技术是科技文化的具体体现,必须坚持在科技文化的基础之上推进共享,形成共享的文化氛围,科技共享才能更加扎实而顺利地实行。因此,也可以说,科技文化是科技共享的必要前提条件。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科技文化建设推动科技共享,以共享文化营造助推共享的环境氛围,才能更好地达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

深化人才战略思想,营造尊重人才、器重人才的良好态势。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角逐,特别是科技共享这一领域。人才的参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备要素,进而也为实现科技共享奠定基础。每位社会成员都是科技共享的参与者,但是只有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团队、企业才是科技发展的主力军,也就是为科技共享创造可能性的核心部队。习近平曾指出,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是: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现有的科技人才总量可观,但是部分行业却又面临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突出矛盾,尤其是涉及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建立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就成了促进科技共享发展的前提保证。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吸纳人才,不仅是广泛引进海内外科技领军人物,更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即国内人才的培养;其次要懂得合理应用人才,给予每位科技精英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调动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最后是尊重人才,既尊重成果,也尊重劳动,关心生活,解决忧虑。

开发绿色科技,探索科技共享新领域。过去,我国一直采用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日益加重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强调绿色发展,就是要在全社会推行绿色的产业结构,在企业推行绿色的生产方式,在群众中推行绿色的生活方式。而这一发展目标正是倡导绿色发展文化的具体体现,也都有赖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例如节能降耗、新能源开发等。因此,习近平提出“绿色科技”,科技为社会发展服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绿色科技这一方向,这同样也是人类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手段。无论是绿色生产,还是绿色出行、绿色居住,都是在绿色科技的基础之上得以实现。科技共享正是将已成型的绿色科技向社会广泛推广,把成果惠及群众;将未成型的绿色科技带入实践之中,不断接受社会的检验,以便更好地完善和发展。

关注科技伦理,为科技共享指明发展方向。“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在我们传统的意识中,科技的发展如同硬币的两面,有值得让人称赞的部分,也有科技异化的可能。然而,这并不是科技内在的问题,而是使用者个体能动性的反映。因此,关注科技伦理,就是要人们在共享科技的同时遵守道德的底线,将人文关怀赋予冷冰冰的技术或者器械。首先,科技共享要致力于实现人类进步与发展。“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并且有能力、有兴趣专注于科学探索的人,最应该做的就是运用自己的知识为整个人类世界服务。一方面,科学技术创新人类社会发展方式,加速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也能够动摇人类文明的全部信仰。致力于为人类进步与发展服务这一目标看似空大,却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科技共享要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因为科技存在两面性,所以作为科技共享的推动者与适用者必须谨慎小心,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推进科技共享,让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责任编辑:姚丽)

猜你喜欢
引领
优化操作感悟 培养学生数感
一片树叶启情思
让生活智慧引领孩子走向智慧的生活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关系浅析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引领要扎实发展更高效
“6.2.1”教学模式下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师生整体素质提升的改革研究
班主任用爱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研究
谈如何引领学生走近京剧
“引领”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