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监测质量分析会 讲话稿

2019-09-10 00:05邓有香
学习与科普 2019年18期
关键词:答题试卷课文

邓有香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能跟大家一起参加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监测质量分析会,我感到十分荣幸。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扎实训练成就有效课堂》。

一、分析试题,引领方向。

提到质量分析,我不由得想起了上学期期末很多老师的感叹:这份试卷检测学生课外知识应用,分析理解的题型太多了,看来下学期要将更多的时间带学生到图书馆才行。作为旁听者,我有很多感触。这句话一下子概括了两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同行的老师在拿到一份考卷后,善于分析,善于思考;同时面对不同的试卷,会出现迷茫。迷茫就意味着要选择,下一步该怎样引领学生。我觉得今天的这个质量分析会非常及时,能够在思考分析总结后指明一条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促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切切实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纵观整份试卷,形式有所改变了,更侧重于检测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但方向是一样的-----都是在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分析理解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这跟我上学期刚接手这个班47个学生的时候,面对学生存在的不善思考,不善理解,阅读实践分析存在较大难度的问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的训练---训练学生特别开放式的,学会理解、灵活运用的能力是一致的。而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的时候,努力贯彻了“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解决不管试题如何千变万化,学生都能自如地运用在课堂学习中炼就的的能力来应对不同的题目。

二、扎实训练,成就有效。

曾经在临近期末时,有老师问我:你开始指导复习了吗?你怎样指导复习?我有感而说:“我每天都在指导复习,而且教学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份最好的试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考题中需要学生具备的基础积累、分析理解、灵活运用的能力事实上都贯穿在我每一天每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中。努力践行“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在教与学的课堂中扎实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想练的技能,并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课堂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篇课文都是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美好考卷!而到了考场的考卷答题,对于学生来说就已经是驾轻就熟,熟能生巧了。所以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后,在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我所任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如下:平均分74.4  ,尖子率 4.25  %,优秀率 25.53  %,合格率 85 %,学困生 0 %,综合总分 527.44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常用方法:

(一)基础知识要细化、要扎实。

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句子及日积月累要熟练掌握。并学会灵活运用。

(二)培养理解能力多方法

比如学生理解词语有难度时,我教会学生可用多种方法:①找近义词法。②顾名思义法,即根据字面去理解字义。③联系上下文法。教会学生哪种方法容易用哪种,一课当中有那么多可训练的词语,有那么多种理解和答案,学生的智慧一下子被启发了,进而就能触类旁通,进而理解句子意思、段落大意了。如在试卷中的文言文理解与运用        大多数学生都能运用平时的方法去理解及运用了.

(三)提炼中心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中心。中心即文章的灵魂,是文眼。那就要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提炼中心。可先从单元导读提炼开始,只有学会了提炼中心,才能去灵活答题,如试卷中第(二)大题的2.3两题只有紧扣了”爱”这个中心才能衍生出关心,爱护,照顾,嘘寒问暖,依依不舍等词语来组织语句来展开答题。

(四)就近原则法。

经常有老师抱怨说学生阅读理解答题不能完成,针对学生感觉最有难度的知识点,越是困难,教师越应该想办法去点拨、去启迪。如课文《李大钊》中有一段话“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伟大的力量是什么?答案就在后面。说明了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学会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理解方法.因為有很多练习要运用到这种方法.

(五)线索串联法。

大部分学生在概括能力方面表现得有些无从下手,我常用“线索串联法”来训练。如大多的记事文,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训练。有了线索有了思绪就敢于下笔了,并逐步练就连贯概括。这个训练要由课文训练开始,逐步到相应练习.如课外书屋<绿山墙的安妮>

(六)设想情节法。

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设想训练的契机来训练。如课文《顶碗少年》中当少年第二次失败后特别紧张时,老者上台对他说了一句什么?在此环节应有特别多的设想答案来训练了。对应试卷中(二)阅读的第3题老人和海鸥之间还会发生怎样的对话?这样的题目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想法紧扣中心来灵活答题了。

(七)第一直觉法

在试卷中积累运用的6、7两题,我们班的学生答题都比较好。基本上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加以答题,我总结是得益于在课堂中我引用了心理学家的第一直觉法,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第一直觉的分析、理解能力,并且经过论证绝大部分都是对的。所以面对问题,大胆地把你的直觉写下来吧!原来的他们在面对题目时根本不敢下笔,害怕答错,或是写了又删掉,我在讲评练习时,直到现在还有少数学生有这样不自信的表现。我就跟他们说,你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答案才是最有价值的,因为这是你思考的成果,教师的答案只能是作为参考的。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才真正达到敢于相信自己的理解,敢于表达了。所以这两道题学生失分比较少.

(八)渗透作文法

1.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课堂教学中,我每一篇课文都渗透了作文指导。如本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主题是生活启示。我在第一课学完后指导学生作文选材,作文题材就来自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并能把简单平凡的事写得不平凡,具有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特点。到第二课《匆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指导学生作文时要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2.创设情境,一波三折

教第4 课《顶碗少年》时,我又适时地指导作文时要像文中那样创设情境,一波三折的写作特点。你们看,这不就是一课一得的作文指导吗?那到布置习作要求时,学生就胸有成竹、水到渠成的习作心得,而不再是单一乏味、任务式的完成作文了。

3.移花接木、改头换尾法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指引学生的一个方向。如上期的作文题围绕广西60周年大庆写相关的庆祝活动,因为在首府南宁确实开展了许许多多的庆祝活动,而我们这里相对少一些,甚至没有,那这个时候平时指导的高于生活就派上用场了,就把平时村里、学校里举行过的庆祝活动写下来,那为了对应主题中心,可以采用移花接木,改头换尾法。(说课件,这)是因为得益于平时就告诉学生作文来源于生活,但还得经过艺术创作,具有艺术特点,这就解决了学生觉得作文为什么有时候需要跟现实有所不同的疑问了。

4.限时训练  限时完成

只有在限制的时间内(我一般是定40分钟)完成作文,才能更好的训练学生,快速审题、定题、选材、然后构思,熟能生巧,考场作文就能又快又好地完成。

一句话课堂教学与考卷题型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只有注重扎实的训练,才能成就有效课堂,并培养练就学生应对解决各种题型的能力。用好课堂教学环节就可以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这次的质量分析会实际上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拨云见日式的指点迷津,学生点石成金式的快速提高。语文教与学看似无方,实则有方,看似无法,实则有法。我深深地感悟到了教与学的魅力所在,它所赋予我们的应该是启迪与成长,美好与智慧!这也是我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点滴收获。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聆听!

猜你喜欢
答题试卷课文
端午节的来历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