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融合,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019-09-10 07:22陈锦秀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5期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初中语文

陈锦秀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要组织学生将课内外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并鼓励学生展开主题探究,指导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开阔学科视野,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内涵,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体现出创新精神。这些方法能让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课内外结合;文言文阅读;初中语文

文言文作品用文言书写,和学生日常使用的口语有较大的区别,不管是在词语的意思还是在语法方面都有较大的距离。这给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不少教师则将重点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上。这种阅读方式看似能帮助学生解决理解困难的问题,但是也促使学生的思想变得僵化,枯燥的学习方式更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在探究阅读、扩展阅读、对比阅读和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展开深入学习,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突破文言这个障碍,更好地读懂文言文作品。

一、细读文本,激起探究意识

在阅读文言文作品时,需要展开细读,但是不仅仅只是了解古汉语字词的意思和文法,还需要有更为深入的探究。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的活动,首先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尝试自主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尝试在课后展开资料搜索的活动,为自己的主题探究活动寻找相关的素材。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第21课《桃花源记》的时候,我鼓励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探究,尝试细读文章。我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把桃花源藏起来呢?为何不让其他人找到它呢?”学生从这个角度入手,又自主提出了其他的问题,如有学生从“外人”的角度入手提问,提出:“为何桃花源人如此好客,但是桃花源又如此与世隔绝呢?这样是不是有些矛盾呢?”又如:“渔人为何答应了要保密,但是最后又对外人说了这件事情呢?”这些自主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能深入下去展开主题探究活动。

在主题探究互动中,学生不仅能深入了解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和文法结构的特点,更能围绕作品的写作风格、作者的思想特点、作品的文化内涵等多个不同的方面展开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在质疑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深入下去,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拓展文本,打开学科视界

扩展阅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文史不分家”,在学习文言文作品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打开学科视野,尝试搜索一些史料类的作品,尝试对阅读进行辅助。这样学生能看到史料类作品和文学类作品在展现人物、叙述事件中有什么不同,在分析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更客观地展开认知。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是诸葛亮的名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展开拓展阅读,尝试将历史类作品融入到扩展阅读中。如让学生搜索一下史书中对于诸葛亮的描写,看看诸葛亮具有怎样的特点。学生通过挖掘《三国志》等史书,对打开了学科视野,对诸葛亮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认识到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又鼓励学生联系《诫子书》进行理解,说说在这篇文章中能否看出诸葛亮的特点。学生发现,文章中展现了诸葛亮在大的事情方面对孩子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而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所以他才能成就自己的事业。

打开学科视界能让学生在互文阅读的基础上展开文本拓展阅读,这样学生的分析会更为深入,学生的阅读视野会更为广阔,也能更好地挖掘文本的核心思想。

三、比较文本,探寻深刻意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我在教學中尝试鼓励学生展开对比阅读,并在对比中深入挖掘作品中的内涵,这样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民族精神,也能让学生立体化地理解人物形象。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下册第22课《五柳先生传》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将该作品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说说从《五柳先生传》中看到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而陶渊明的作品中是否也能看出其性格特点。学生发现,《桃花源记》中构筑了一个安宁的世外桃源,而《五柳先生传》中的陶渊明对世俗的富贵也予以了否定,所以能看出两者具有相同的精神。我又鼓励学生思考:“在描写人物传记的时候,就要写出该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生态度。”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挖掘出了作品中的深刻意蕴,体会到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学生可以站在历史时空特定的角度上分析人物,探究事件的本质。这样学生就能获得更深刻的体会,这对于学生文化传承和理解方面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仿写文本,凸显创新精神

在内外勾连的过程中,我还积极组织学生展开仿写和扩写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尝试仿写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了解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然后还要将自己的创新意识融入到作品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原著对话,有助于阅读深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例如:八年级下册第21课《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作品,作者不仅在作品中展现了壮丽的自然环境,而且还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文本仿写,尝试思考有哪些景物给了自己一定的启发,让自己感受到了人生哲理,尝试用仿写的形式将其写下来。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从意境到格式上进行仿写,尝试用韵文的欣赏展开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只模仿文章的意境,尝试用白话文的形式展开仿写。

阅读和写作之间并不是割裂的,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会有更多的感触,此时采用内外勾连的方式将课内阅读和课外自主仿写结合在一起,就能让学生提高读写综合能力。

学者孙绍振提出,文本解读的任务不是重复读者凭直觉就可以感知的东西,而是提示读者感知以外的东西。我在教学中尝试挖掘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将课堂内外联系起来,促使学生提升理性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英.析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9(3):63-64.

[2]周登榜.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新作文:教研,2018(6):161-162.

猜你喜欢
文言文阅读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因“体”而读整体观照
畅游文言王国,感受古文神韵
2016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剖析及2017年备考策略
例析提升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实效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