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探析

2019-09-10 07:22王庆林亢升
关键词:理论特色时代

王庆林 亢升

摘  要:古今中外,意识形态权力从来都是国家权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新理论创新,是当前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及时准确地在高校传播,是主导和巩固新时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使命。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理论创新;高校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D42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2-0033-05

“意识形态”一词在十九大报告中出现8次。关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关乎人心向背。”[1]意识形态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心的工作,学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青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当前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并不十分乐观,需要及时、准确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党的理论创新和当前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传递给青年学生,主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党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2]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认识,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的核心工作。

一、意识形态是国家权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民族国家权力构成包括经济权力、军事权力、政治权力和思想意识形态权。意识形态权力通过语言、文化学习、宗教传播而影响人们的观念。长时间以来受马克斯.韦伯关于国家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国家就是暴力和税收的结合体,即“特定领土范围内垄断了使用武力的正当权力的政治组织。”事实上,这只是国家的组织属性。韦伯同时认为国家具有精神和意识形态,即国家的合法性问题,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民族国家国家权力结构中,似乎经济权力决定其他权力;而在传统封建国家,国家精神权力才是决定性的。中国古代天下的正当性与儒家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往往是一个王朝政权夺取天下的合法性理由,甚至决定成败。相反,很多国家在经济和军事实力并不算差的情况下突然崩溃,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就是前苏联。“冷战”时期,世界变成了“观念的世界”,意识形态权力斗争被形容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多的是一种信仰体系之间的较量。“冷战”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分成了两大对峙阵营,把世界政治重新带回了传统政治权力角逐之中。

德国学者何必在《意识形态的适应性变革与回应困境: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创新》一文提出,戴维·毕瑟姆(David Beetham)的模型划分意识形态在构建政治合法性三个功能:第一,对政治权威合理性规范说明;第二,对合适绩效和公共利益保护的规范说明;第三,公共动员,在现代国家,这一点通常是通过民主选举和大众动员来实现的。[3]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党要证明其掌握了理论上的优势地位和具有政策制定的科学性,能够回应人民需求。因此,党领导的政权能够不断提高其智力水平,提高政治的参与性和倾听人民的诉求。如果意识形态教育不加以创新,就容易造成意识形态接受疲劳。所以党要尽可能地保持理论创新,避免核心意识形态教条的僵化。

二、中国意识形态演进的历史逻辑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很早就在意识形态上达成统一的国家。大约在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是大一统稳定的政治体制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备。中国传统国家秩序的合法性建立儒家學说的基础之上,军事实力只是用来对外作战,国家权力基础并不是韦伯国家概念中两个支柱:军队和官僚制度,而是儒家学说以及建立在儒家学说基础上的科举制。国内则是民本思想的儒家学说,这是历代政权解释的合法性核心。所以,我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即使经历不同的农民起义和政权更替,依然保持一种对合法性的追求,即国家权力中意识形态力的解释。

政治的正当性是政治秩序存在的关键,也是意识形态确立的核心。所有的统治者都有给自己的统治找到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如果缺乏正当性证明,则得不到普遍认可,更无法进行有效的社会动员。要么被社会不合作消弭,要么被推翻。一旦政治秩序需要暴力来维持,那么社会就会陷入无效的消耗,并最终崩溃。中国历史上对上述观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群雄逐鹿、问鼎中原”就是这种合法性的典型观念。这个博弈游戏的动力结构是一个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漩涡模式,人们无法抵御漩涡的诱惑,不断地加入到这个有戏,博弈漩涡逐渐扩大,逐步达到稳定广阔的中国。这一核心区域从地理、气候还是交通条件来看,都是早期发达地区。“逐鹿中原”这个统一的意识形态观念生动地概括了以黄河领域为中心的中国历史主流发展趋势。

那么中原特殊资源在什么地方呢,中原的决定性优势是什么呢?让大家竞相追逐。显然,物质财富和交通枢纽尽管重要,但并不是决定性的。中原的优势在于拥有一个最大附加值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与物质世界的消耗性不同,她不断增值。因此,尽管中国历史经济发展重心一路南移,但政治中心却始终位于北方。中原具有精神世界的号召力主要表现在:一、汉字。这是记录和储存大量信息的重要载体。以汉字为载体的精神世界是早期中国最具大规模传播能力的信息和知识,汉字也是古老文明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二、思想系统。中原文化在当时具有最大容量的解释力和思考力,对人类行为和世界万物就行了最早的解释和思考,并形成了早期文献,如《周易》、《周礼》、《诗经》、《春秋》、《尚书》等。这意味着中原地区具备了组织大规模社会和创造制度的能力,拥有对历史、社会、制度和权力的正当性解释权。三、周朝创建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周的这种天下体系具有最大限度的包容性,并不拒绝任何力量的加入,对所有人都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此后的胜利者们为了保有对意识形态资源的合法利用和稳定占有,几乎都选择了周朝天命传承的故事,大家都会自觉地把自己的王朝加入长篇历史叙事中去,以解释其政权的合法性。在此后中国历史上,统一永远都是主题,并没有人会刻意制造分裂,尽管是割据起义,也打着统一的旗号,所有人都不会拒绝利用这种现成的优势资源。因此,尽管蒙元和满清都曾入住中原,中原地区也由于拥有文献图书、教育系统、语言文字、礼教习俗等高度成熟的知识生产系统,始终是文化互换的主要资源,利用这种有利的政治和历史资源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大利益所在,他们政治的正当性能够在中国历史线索中得到合法性解释。

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在延安的13年,形成一套独立的意识形态宣传话语体系,包括哲学观念、历史观、政体论、战略学等宣传深入人心。并最终形成了全国各民族的共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宣传和组织是工作的“车之两轮“和”鸟之两翼”,把意识形态放在重要位置。但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意识形态存在妖魔化偏见,把意识形态之争等同于阶级斗争,认为意识形态就是搞政治批判。随着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经济权力决定一切,国家权力结构发展不均衡,存在意识形态权力发展短板现象。特别是,中国意识形态工作遭遇西方话语的“中国语境”问题。近代以来,我们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由于具有差异性,像炮舰、现代公司、科学、学校、铁路、警察等概念的引入并没有很好地消化,结合实际情况就拿来使用了,这给我们后来进行的现代化道路解释话语权设置了历史障碍。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建设,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解释的话语权却掌握在西方人手里,理论构建相对滞后于改革实践。这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困境,也是意识形态工作创新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

2014年 11月13日,《辽宁日报》记者历时两个多月,走访了沈阳、北京、上海、武汉、广州高校集中的城市100多大学课堂,并举行了7场师生座谈会,发现一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公开丑化现实,随意虚无党的历史。调查结果整理出了近13万字的听课笔记,反映部分高校教师,尤其是经济、法律、社会学、行政管理等哲学社科领域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把中国当前面临的阶段性现实困境归结于中国共产党,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消极负面情绪,并把这种不满情绪传递给青年学生,中国似乎成了负面典型的案例库。之后《辽宁日报》刊发一封公开信给全国高校教师,题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一封公开信》,揭示高校教师“呲必中国”现象,引起了中央高度重视。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绝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里出现,绝不允许各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蔓延,绝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发牢骚、泄怨气,把各种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4] 一时间,针对辽宁日报事件和三个“绝不允许”,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激烈反对言论,并引发双方的论战。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认为:“这是新的反右斗争,开始还不信,看到辽宁日报给高校教师的公开信,信了。这回,要抓多少右派呢?” 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也在微博发声:“辽宁日报编辑部稍微有点脑子就不会写这种东西,一个不黑的东西是别人可以抹黑的吗?如果说讲阴暗面、讲问题就是抹黑,壮士断腕,刮骨疗毒这两句怎么说,还有比这个说得更重的吗?” 也有支持《辽宁日报》的一方,兰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林治波教授认为:“辽宁日报做得对!近年来,许多教师公知化,唯美国马首是瞻,把自己祖国说得一无是处、一团漆黑,严重误导学生。有人诡辩说,批评是爱国的表现,问题是他们的所为不是善意批评,而是恶意抹黑。这是两码事。”尹国明甚至认为高校讲台已经成为反华势力重点渗透的地方。社科院朱继东教授则认为这是一场意识形态的生死较量,已经危及到了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央强调要掌握和争取意识形态话语权,但从《辽宁日报》事件来看,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任务确实艰巨。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了《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报告,他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5]这个话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针对性,是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进一步明确了党对高校的领导,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改革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综上所述,中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老师们思想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下统一认识。

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需要不断反复,但反复宣传往往容易引起受众的接受疲劳。因此,要求理论创新与更广泛的社会现实相适应才有助于解决现实问题,否则意识形态宣传就会索然无味面临合法性危机。一旦中央不能够完全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公民和各种社会团体就会利用非官方语言做为一种符号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主流意识的大众动员功能就会相应被削弱。中国共产党深知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不断地用理论创新来克服意识形态接受疲劳。伴随着改革进程的是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创新,并且集中解决一个突出时代主题。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问题,实现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中国历史上最为深远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制度变革,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有益探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基本问题,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集中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命题,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南。

党的理论创新与一般的学术创新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一是党的领袖或领导集体指导下的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和马克思主义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三是一旦理论创新并指导实践就能激發出强大动力,取得显著成效。[6]当然,党的理论创新尽管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但高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人民群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理论基础,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党的领袖严密论证和高度凝练后上升到理论系统的高度,因此,党的理论创新并不等于人民群众的个人体验和习惯用语。

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最新的理论创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我们党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这一理论创新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和规律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凝聚全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指导,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面推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及时地准确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传递给当代大学生,保持意识形态工作的合法性与有效性。持续不断地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意识形态工作是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的原动力。为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拓新时代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新时代历史方位形成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新特征。十九大报告首提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的新特征,形成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历史方位和基本特征,我们需要通过纵向的历史比较,梳理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并把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做出判断和学习。

第二,新判断提出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新任务。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指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成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生产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任务是解决生产的不平衡与充分问题。这对党和国家提出了各方面新要求,进而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如何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需要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

第三,新使命指明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新要求。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中国近代以来历史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开始了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我们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保持政治定力, 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坚定“四个自信”,放飞青春梦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使命和担当的集中体现,也是青年一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我们必须把这一思想及时准确传递给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对高校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7]

第四,新思想确立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新方向。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方略,构成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有机整体。高校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对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方略的深入学习和领会中, 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在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战略思维和战术谋划的结合和在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怎么看”和“怎么办”的认识上,确立新时代高校思想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育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英)汤普森,著.意识形态理论研究[M].郭世平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3.

[4]袁贵仁.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5-02-02(02).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8.

[6]梅景辉.文化自信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5):103-112.

[7]顾海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发展理念——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1):4-10.

责任编輯  姜淑娟

作者简介:王庆林,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亢升,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理论特色时代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