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点到面群文阅读多方对话提升素养

2019-09-10 07:22陈竞慧
高考·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陈竞慧

摘 要: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下,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力不从心,而群文阅读在立足教材单篇教教学的基础上,能够系统地进行群文组合,拓展阅读,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对比质疑中,完成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文字浸润中,传承文化,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语文是门兼顾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的学科,指向综合能力的培养。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学科要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语文肩负重任,这就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探究平台。

一、高中语文教育的面临的困境

1、细读精讲,学而不思。

传统的阅读教学在新要求下迎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篇教学,教师以课本为出发点,对选文进行细读精讲,教师把理解好的知识分点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这场学习中只是记住了,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学生只学不思,也没有了阅读的主动性,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阅读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2、资讯无边,浅尝则止。

随着科技的发展,资讯传播越来越便捷,即使作为已经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高中生,面对五花八门、鱼龙混杂的信息,也无法保证做出准确的甄别。“碎片化”信息比比皆是,削弱了深入系统的阅读动力,课外自主阅读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阅读内容进行引导。

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又希望阅读能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巨大的矛盾中,具有开放性、主动性、结构性的群文阅读理论应运而生。

二、群文阅读的含义

何为“群文阅读”?“群”相对于“一”,即由“一”篇文章的阅读拓展成为一“群”文章的阅读。以一篇教材内的文章为精读中心,确定一个议题,围绕这个议题选择一系列文章,引导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拓展阅读,在阅读之后,对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议题的确定由师生互动共同讨论而形成,所以议题具有开放性,可以有多种角度。学生在确立议题后的阅读过程中,是具备主体性的,是由议题驱动主动进行的阅读,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辅助的人员。在议题的统辖之下所选的群文是具有整体性的,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下的结构性阅读。

学生在群文阅读的拓展比较中促成思辨能力的提高,促进思维的发展提升,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得以加深。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

三、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探索

(一)以《氓——生似琼瑶,命如纸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为例。

1、扎实教材,由点到面

“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如是说。入选教材中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教材为教与学的重要资源,有本可依,所以以教材为群文阅读的出发点就顺理成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经两首》中的选文《氓》,按照单元要求,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那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立足于教材,遵循教材的要求,让学生在工具书的辅助下,通过反复诵读,在脑海中呈现出一个“最完美”的却不幸的卫国女子。这个美丽勤劳、理智刚毅的女子遭遇了不幸的婚姻,何其可惜,然后她却哀而不伤,实在是不幸中之大幸。这个“女子”所承载的人生矛盾就成为引起大家兴趣的一个议题,这就是点,就是“一”。

2、拓展深入,思维提升

从教材的典型例子中,从单篇精读中发现可以探究的议题,以议题为中心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由“一”到“群”,多方对话,拓展深入。仍然以《氓》的教学设计为例子,在精读了《氓》之后,感叹一位生似琼瑶,命如纸薄的女子,这样子的女子是仅此一个吗?这样的女子何其优秀,却又何其无奈,这是为何?带着问题,一起阅读《孔雀东南飞》、鲁迅的《祝福》《伤逝》《娜拉走后怎样》、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舒婷的《致橡樹》。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仪态端方、进退得宜却无错被休,她不卑不亢,但是对自己的命运终究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祝福》中祥林嫂勤劳努力、真诚坚强,却无法摆脱他人的辖制,命运多舛,身不由己。《伤逝》中的子君勇敢果断、追求自由,却迫于生活物质不得不回到已经逃离的旧式家庭,隐忍屈从。

从古至今,跨越千年,不同阶层,不同时代,不同教养的女子们,面对的是同样无可奈何的命运,这样的悲哀究竟缘起于何地?

以教材为出发点,确定议题,拓展阅读,深入分析,产生新的疑问,增加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简·爱》中说“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我们是平等的”,舒婷的《致橡树》说“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无奈悲哀缘起于那些女子没有作为独立的个体平等地和男子一样站立着。那平等地站立着就够了吗,作为独立的个体而觉醒就够了吗?子君高喊“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强调了作为个体的存在,但是最终依然屈从于旧式家庭,为何?得出结论,再次设疑。

读《娜拉走后怎样》后,发现鲁迅先生说“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由此回答了这个疑问,何以生似琼瑶般璀璨,却命若柳絮般无依,因为她们没有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无法自立,只能依附。得到结论,形成观点,且对人生有所启发。

这组围绕“女子自立”的群文阅读涵盖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体,求同拓展,求异深入,学生经历了从提出问题、拓展对比、深入质疑、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阅读中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3、吸纳内化,构建语言

“阅读是吸纳,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这组群文阅读之后,在积累之后形成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从卫国女子到刘兰芝到祥林嫂再到子君,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教养,却遭遇相同的命运;同样的地位,同样的阶层,简爱和祥林嫂的命运却何其不同,多维思考,深入探究,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产生思维碰撞,形成自己的观点。再借助对问题思辨分析有借鉴意义的杂文的阅读,把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记录下来,学以致用,有理有据,学用结合,建构起有理有据的言语表达,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4、主题探究,彰显文化。

文化的传承,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完成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同时代的文章,同时传递的一个信息,这就是一种文化习俗的传承,从卫国女子到子君,我们看到了属于中国女子的坚毅勇敢,勤劳善良,看到了属于传统女子的珠玉般的美好形象。

语文作为母语课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与生俱来的,群文阅读只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助力器,把散落在各处的美,通过一个议题,把它们聚合在一起,增加了“美”的厚度、提高了“美”的强度,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多种群文阅读教学组合方式

群文阅读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多种方法,以《氓——生似琼瑶,命如纸薄》群文阅读为例的教学设计,是从教材中确立一个议题,以这个议题为中心,拓展相关的文章。当然也还有其他的角度可以用来进行群文组合。

1、同题材群文阅读组合设计,以一个共同的主题为统辖,选择相同或相关的文章。例如以“秋”为主题的组合,可以立足于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散文,郁达夫《故都的秋》,拓展阅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袁鹰的《枫叶如丹》、林庚的《说“木叶”》、欧阳修的《秋声赋》等等,进而形成对“秋”的主体体验。

2、同作家的群文阅读组合设计,同一个作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做的不同的文章,以小見大,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例如可以立足于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杜甫诗三首》的学习,以杜甫为议题,从青年到中年到老年,拓展阅读《望岳》《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登岳阳楼》等等,进而对身怀大志,悲悯天下的杜甫形象形成较全面的认识。

3、同一种写作手法。例如以虚实结合为议题,以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柳永的《雨霖铃》中的虚实结合的使用为基点,拓展阅读李白的《越中览古》、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欧阳修的《琅琊溪》、杜甫的《月夜》、李煜的《望江南》等等,对抽象的手法形成具象的理解。

群文阅读组合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异中辨异,只要遵循一个议题,有重点,但求独到,不求面面俱到。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式,以教材为“一”,希望能够由“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提高各方面的素养,从课堂的小天地中品读天地大世界。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齐文:“群文阅读”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9.5.31

[3]牟瑶: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9.08

[4]淩小平:化木为林,洒下不一样的绿荫——浅谈群文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文教资料2019年16期

[5]陈芳:攫取高中“群文阅读”教学的富矿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18期

猜你喜欢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