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进入ESI学科情况分析研究

2019-09-10 17:21崔娜周秀明李演军
高教学刊 2019年16期

崔娜 周秀明 李演军

摘  要:文章利用SCI、ESI数据库,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对兰州理工大学2015、2016、2017三年的科研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兰州理工大学三年的ESI各学科发文量与被引量、各学院ESI论文产出和影响力及进入ESI前1%的学科情况及该校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分析得出该校各学科的发展优势和不足。为该校科学研究取得进一步发展和成为国际一流科研型大学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ESI数据库;兰州理工大学;科研发展态势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16-0014-03

Abstract: The paper took the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he data in 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base from 2015 to 2017. The results showed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disciplines and top 1% disciplinary fields, the number of papers and total citations in our university. Furtherm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s were analyzed, which would provide scientific preference for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o be top grade university and to possess top-class discipline.

Keywords: ESI database;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iscipline development

1 概述

《國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1-2]。学科建设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水平大学的创建离不开一流学科的建设,这是一所大学教学和科研实力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的重要载体[3-4]。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智力竞争越来越剧烈,学科建设在大学等教育机构的建设里的重要作用充分显现出来,国家各教育部门和科研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对一个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建成世界一流学科则必须认识到现有学科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将学科放到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5]。

ESI数据库是美国科技信息所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5],是基于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SCIE、SSCI而建立的计量分析数据库[6]。ESI共包括22个学科领域,统计分析了全球所有高等院校及科学研究机构发表于Web of Science(SCIE/SSCI)库中的论文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的10年滚动数据(10年2个月-10年12个月),每两月更新一次,并根据论文被引频次的高低率来定出衡量研究绩效的阈值,分别排出位于世界前1%的研究机构/大学、科学家以及高被引论文;居世界前50%的国家/地区和学术期刊;研究前沿和居前0.1%的热点论文,进而得出一些科学家、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和影响力[7-8]。如今,ESI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的应用于评价各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机构和国家/地区的学术水平及学术影响力。把全世界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放在同一个数据平台进行客观地分析,而不是单纯地对某个国家在某个领域研究所发表的论文进行引用分析,从而比较科学合理地打破“文”与“理”的壁垒[9]。ESI数据库客观的分析评价高水平论文可以对学科的建设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进而为各高等院校制定学科建设政策和完善学科管理制度提供理论参考[2]。此外,ESI数据库对于科学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世界科技进展、识别相关学科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了解研究领域内的研究影响、评估个人的研究实绩以及科研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对ESI学科排名重视。一个学科是否进入ESI前1%已经成为衡量该学科是否能成为世界一流及该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10]。提升ESI学科排名、入围ESI学科排名全球1%已成为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目标[11]。因此,利用ESI数据库对我国当前的学科建设状况及发展现状在世界学科中的排名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和建议,有利于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为其实施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对兰州理工大学2015、2016和2017三年的科研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该校在各学科领域的相关发展状况,得出兰州理工大学三年的ESI各学科发文量与被引量、各学院ESI论文产出及影响力及进入ESI前1%的学科情况,进一步对各学科的发展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发展建议。以求进一步发展该校的科学研究,最终实现将该校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科研型大学的目标。

二、基于ESI的学科科研发展态势研究

(一)基于ESI的学科领域分析

论文数量同样也是衡量科研产出的最基本指标之一。由图1中2015到2017年数发文量的变化,兰州理工大学的论文数量从321篇,增加到536篇,增幅为67%。尤其是发文量排前两位的材料和工程学科增幅尤为明显,相较于2015年,材料学科从99篇增加到184篇,增幅为86%;工程学科56篇增加到97篇,增幅为73%。由此可见,从2017年的发文数量上来说,对学校各学科的科研贡献是明显的。

从每一期数据集中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中除去材料和工程两个学科的论文数量后,可得出兰州理工大学其它学科ESI的收录情况。由统计数据可知:2015年的数据集中,其它学科的发文量占了166篇;2016年的数据集中,其它学科的发文量占了216篇;2017年的数据集中,其它学科的发文量占了255篇,除材料和工程两个学科以外的其它学科的论文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可在论文数量上为兰州理工大学在ESI全球学科的排名给予巨大支撑。

引文可表明早期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被他人在后续研究工作中利用的,因而衡量科研论文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论文被引用的情况[12-13]。如果论文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就越高。而且发表文献每年总引用量的多少一方面与本身所发表文献的数量有关,另一方面与年份有关。理论上来说,那些发表年份较早的文献的被引用次数比那些发表年份较新的文献的被引用次数可能会更多。因此,如果一个文献的发表年份很新,但其被引用的次数却非常多的话,就说明此文献的质量和相关领域的研究有非常大的突破。由图2可知,2017年大部分学科的论文被引量相较于2015年有所增长,表明该校科研水平的发展状况较为良好,且表中的统计数据可直观明确的说明该校各学科的发展情况,为该校除工程学和材料科学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努力在世界ESI的排名更加靠前提供科学依据。

(二)2017年度各学院ESI论文产出及影响力分析

从ESI各学科论文的发文机构分布情况看(见表1),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显示出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强劲实力,石油化工学院、理学院和材料科学相差无几,这4个机构是ESI论文的主要贡献者,2015、2016和2017年的发文量分别为233篇、269篇和389篇,占总收录量的70.8%、68.1%和72.5%。而土木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和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发文量在10篇以上,是ESI论文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三、结论

基于2015、2016和2017年ESI数据库信息分析发现兰州理工大学ESI学科整体的发展势头较好,材料学与工程学领域处于持续和稳定发展的状态,化学领域也逐渐凸显出较大的发展潜力;高水平论文的数量较少,表明该校需要提高各学科的发展力;热门论文数量极少,表明缺乏学科创新力,该校科研论文的整体水平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兰州理工大学之所以能入围ESI世界前1%学科,主要是因为科研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加,而论文的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而各学科发展的共同目标是要提高科研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应当改变以往科研规模扩展的粗放式发展,实施以提升科研质量为根本的内涵式发展。

基于ESI数据进行学科分析,不仅可以明确学科发展现状,为科研规划提供客观数据支撑,而且可以有效提升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成熟度。另外,可以将ESI数据和web of science数据结合起来对学科评估进行完善,以求更为全面合理的对本校学科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服务于本校学科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科研水平迅速提升,争取早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通过分析兰州理工大学ESI学科领域的发展情况,揭示了本校在ESI学科领域的发展走向和科研成绩。可为其他高等院校及科研究机构分析其ESI学科的竞争力、发展潜力及科研绩效提供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管翠中,范爱红,贺维平,等.学术机构入围ESI前1%学科时间的曲线拟合预测方法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6(22):88-93.

[2]李兴国.我国普通高校ESI学科分布特征及对学科建设的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5):63-68.

[3]余同普,银燕,邵福球,等.基于ESI和一级学科评估的高水平基础学科发展研究——以物理学科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4):65-67.

[4]陳振华.基于ESI的武汉理工大学工程学科竞争力的计量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5(5):1049-1053.

[5]何培,郑忠,何德忠,等.C9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群体学科发展比较——基于ESI数据库的计量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64-69.

[6]陈燕.基于ESI的山东省省属高校科研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6(21):112-114.

[7]胡小华,程惠兰,段萌语.基于ESI的地球科学学科科研发展态势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图书情报导刊,2015(3):131-133.

[8]方勇,杨京宁,颜佳佳,等.自然指数和基本科学指标在基础研究领域影响力的差异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7):56-60.

[9]李清.ESI数据库用于高校科技水平与学科发展分析研究[J].经济师,2016(1):224-225.

[10]曹志梅,刘伟辉,杨光.高校ESI潜势学科排名提升策略探讨[J].情报探索,2017(4):44-47.

[11]董政娥,陈惠兰.基于ESI和InCites数据库的东华大学学科发展预测[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9(5):689-694.

[12]DavidA. Pendlebury. WhitePaper: UsingBibliometrics in Evaluating Research[R]. Research.

[13]叶伟萍,唐一鹏,胡咏梅.中国科研实力距美国有多远——基于InCites数据库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