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

2019-09-10 01:16张雪松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年14期
关键词:快速心律失常胺碘酮

张雪松

[摘要]目的:在治療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疾病中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共计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因采取药物治疗方式有所不同,遂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进行比较,其中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疾病中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继而提高治疗效果,并且产生的不良反应也较少,值得临床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应用。

[关键词]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快速心律失常,胺碘酮

[中图分类号]R541.6: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20-0018-02

几乎每一个人,当他(她)老年后,都会丧失一些泵血功能。然而,心力衰竭患者则丧失更多,病情的严重性决定其对患者生活的影响,轻度心力衰竭可能影响很小,反之严重的心力衰竭会干扰患者日常的活动并可能是致命的。并且随着疴隋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合并症,心律失常就是其中一种,在临床上的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了探究何种治疗方法更为高效,本文就给予这一疾病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临床应用效果做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取例时间范围为2年:起始于2017年9月、终止于2019年9月。选取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共计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因所采取的药物治疗方式有所不同,遂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进行观察比较。纳入者均对治疗中所采用的药物无过敏史、无严重器质性疾病;排除不愿参与、配合本研究的患者。男性患者共计55例:常规组28例、实验组27例;女性患者共计45例:常规组22例、实验组23例。常规组年龄最小为63岁、最大为77岁,年龄均值为(69.88±5.19)岁。病程最短者为6个月、最长为10年,病程均值为(6.55±1.08)年。实验组年龄最小为64岁、最大为77岁,年龄均值为(70.02±5.04)岁。病程最短者为6个月、最长为9年,病程均值为(6.10±1.44)年。以上两组资料比较可知,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待患者住院后,对其采取心电监护,减少患者的静脉回流、扩张外周血管,给予强心、吸氧、利尿等常规治疗措施。注意: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密切留意观察患者的心电变化。

实验组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将胺碘酮(150mg)加进葡萄糖溶液(20ml)中进行稀释,获得胺碘酮注射液,将其采用静脉推注的方式给予患者进行治疗,时间控制在10min之内完成。观察患者有无好转,如无好转可进行适量加量,待患者疴隋有所好转后,给予静脉维持,在前6h给予静脉推注1mg/min,6h之后改为静脉滴注0.5mg/min。

1.3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隋况。其中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包括:心脏指数、心脏射血分数、平均动脉压、E/A峰值。临床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有效、无效。其标准为: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并且心功能级别改善了≥2级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了部分改善,心律失常再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功能级别改善了1-2级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心功能情况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包括:呕吐、静脉炎、头晕恶心、低血压、腹痛。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22.0统计,计量资料(x±s),t检验;计数资料n(%),x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比较治疗前的心脏指数(L·min·m):常规组(2.19±0.24)、实验组(2.20±0.28)。心脏射血分数(%):常规组(32.88±7.03)、实验组(32.79±8.31)。平均动脉压(mmHg)常规组(78.61±7.97)、实验组(77.98±8.68)。E/A峰值:常规组(0.86±0.40)、实验组(0.88±0.39)。

治疗后的心脏指数(L·min·m):常规组(2.29±0.29)、实验组(2.70±0.33)。心脏射血分数(%):常规组(36.45±6.02)、实验组(49.11±7.97)。平均动脉压(mmHg):常规组(81.80±7.04)、实验组(89.95±7.06)。E/A峰值:常规组(0.90±0.42)、实验组(1.50±0.57)。

由以上数据比较可知,在治疗前,两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优于常规组(p<0.05)。

2.2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显效例数:常规组15例、实验组26例。有效例数:常规组23例、实验组21例。无效例数:常规组12例、实验组3例。总有效率:常规组76.00%(38/50)、实验组94.00%(47/50)。

由以上数据比较可知,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呕吐:常规组2例、实验组0例。静脉炎:常规组O例、实验组1例。头晕恶心:常规组0例、实验组1例。低血压:常规组1例、实验组1例。腹痛:常规组1例、实验组0例。总并发症发生率:常规组8.00%(4/501、实验组6.00%(3/50)。由以上数据比较可知,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疗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寿命得到了大幅度增长,与之而来的人口老龄化也不可避免,使得一些在老年人群中比较高发的疾病也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均为老年人容易患上的疾病,不仅改变了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化,更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将胺碘酮这一药物应用在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治疗中,取得的临床效果十分理想,在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联用胺碘酮的实验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总有效率也高于常规组(p<0.05),均证明胺碘酮的疗效确切。并且临床上使用的的治疗心律失常药物,多对患者的肌力作用有负性影响,取得的效果并不显著。而胺碘酮的主要电生理效应是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减低窦房结自律性,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高度无影响,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抑制大于逆向,静脉推注有轻度负性肌力作用,但通常不抑制左室功能,对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并且胺碘酮的生物利用度约为50%,有着较长的半衰期14-28d,即便停药后半年也可在患者体内测出血药浓度,在组织内运转缓慢,具有较高亲和力。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也较少,这一点在本研究结果中也可得到证实,说明该药物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表明,在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疾病中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继而提高治疗效果,并且产生的不良反应也较少,值得临床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应用。

猜你喜欢
快速心律失常胺碘酮
心力衰竭伴快速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胺碘酮在室性心动过速中的疗效及其对心率震荡的影响研究
盐酸胺碘酮辅助治疗对小儿心律失常的疗效及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冠心病心律不齐应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效果观察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胺碘酮可能会导致手抖
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探讨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