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文学作品中家庭教师的情路历程研究

2019-09-10 03:16张伟博
高考·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历程

张伟博

摘 要:欧美文学中有关爱情的作品随处可见,家庭教师地位低下,在雇主眼里形同佣人,最多只能得到微薄的怜悯。如果家庭教师与之学生或雇主产生恋情,两个人的爱情历程,是他们各自人生理想的最好诠释。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森严的等级制度仍牢牢扎根于人们心中。家庭教师这样社会底层的角色想跻身上流社会无异于架梯登天。

关键词:家庭教师;历程;等级制度;社会底层

一、前言

纵观欧美文学,有关爱情的作品随处可见,其中不同身份的角色演绎着或悲或喜的故事。司汤达的《红与黑》及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这两部与爱情有关的作品是我们极为熟悉的。本文选取了家庭教师这一特定人群,从主人公的职业、社会地位,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因素出发,讨论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物的爱情历程。通过对比,彰显不同性别作家笔下的不同性别的主人公——家庭教师——在各自人生理想驱动下的不同命运。

二、简单考察教师不同时期的任务职责及社会地位。

在古希腊,幼儿时期的家庭教师由年长的女奴隶来担任,她们被雇佣来照管幼儿的饮食起居、健康及教育等。雅典教育机构中的教师,在社会中地位及其低下,收入菲薄,不受社会尊重。雅典人追求多才多艺,全面和谐发展,反对从事专门的职业和拥有专门的技能,而作为谋生之道。一些有影响的教师,如柏拉图,虽有一批弟子的拥戴,仍不能改变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及悲剧的结局。中世纪没有世俗文化教育,教育场所为修道院,教师由教士来担任,他们的社会地位极高。文艺复兴以至十九世纪,只有那些有较高的社会地位、雄厚的经济基础的家庭才请家庭教师,这些家庭教师除了负责贵族子弟的文化教育、交际礼仪、艺术才能以外,往往兼作管家、仆人的角色,是不折不扣的下人。所以,只有那些出身卑微,生计无门的知识分子才选择这一职业。

家庭教师地位低下,在雇主眼里形同佣人,最多只能得到微薄的怜悯。如果家庭教师与之学生或雇主产生恋情,受到的阻力、承受的社会舆论便可想而知。考验天堂与人间之恋人的,不仅有外在的环境,更有内心的煎熬。为了平等简爱备受流浪之苦,为了步入上流社会于连把爱情当作阶梯。为了平等这一人生理想,他们的爱情平台有着不同的演绎内容。可以说,这两个人的爱情历程,是他们各自人生理想的最好诠释。

三、同一身份地位的相似恋情

1、自幼经历坎坷的孤女简爱被聘到桑菲尔德当家庭教师,男主人罗切斯特是个傲慢的男子,态度专横,但感情真挚热烈。二人的气质相互吸引,经过观察考验,二人相爱。及行婚礼,,罗切斯特被证明早已结婚,其妻因疯病被私关密室。简爱不愿做人情妇,只身逃离,流浪途中为青年牧师圣约翰所救,恢复健康。牧师准备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可以做个好帮手,就向其求婚,但遭拒绝。因为简爱情有所在,在爱情的召唤下简爱回到桑菲尔德。罗切斯特的妻子被烧死了,得到财产的简爱与烧残的罗切斯特幸福的结合。

2、《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个平民出身的外省青年,苍白、漂亮、有头脑。他不甘居人下,决心出人头地,便学习神学,以流利背诵拉丁文圣经显出才华,他19岁被当地市长德瑞那聘为家庭教师。年轻貌美的市长夫人对他产生了强烈的爱情。出于对上流社会的嫉妒骄傲自负的市长的报复心理,他占有了女主人;他们的暧昧关系暴露后,于连出走,在神父帮助下进入贝尚松神学院深造,后来于连的后台彼拉院长把他推荐给宫廷权贵木尔侯爵当私人秘书。于连因其才干大受侯爵赏识,并赢得玛特尔小姐的爱情。木已成舟,侯爵不得不同意女儿婚事,并给他们一份产业,还为于连弄到一个骠骑兵中尉的头衔和一个德-拉-伟业骑士的贵族称号。就在于连踌躇满志、飘然陶醉时,一封由教会特务策划并威胁德瑞那夫人执笔的揭发信落到侯爵手中,以致侯爵断然毁了婚约。锦绣前程化为泡影,于连愤然赶回家乡,闯入教堂,向正在祈祷的市长夫人连开两枪。于连被捕入狱,被处极刑。最后23岁的于连从容赴死。

四、相似恋情的不同变奏

简爱和于连同为社会地位低下的家庭教师,却有着相同的内在特质——追求平等。不管是为了目的还是作为手段,正逢青春的家庭教师们都理所当然的迎来了他们的爱情,都踏上了充满冒险的爱情路程:简爱爱上了雇主——罗彻斯特,而于连则先后与雇主的妻子、雇主的女儿产生恋情。

1、《简·爱》写于1846年,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小说。她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奋斗的经历,抒发了自己胸中的积愫,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读者。在这部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要求平等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追求平等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追求平等的美好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不同凡响,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小说的虚构结尾,描写简爱获得一笔遗产,回到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这一情节虽然值得推敲,但是它显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独立平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移。

如果说童年的简爱在冰冷的社会环境里,由于孤独和受歧视逐渐形成敢于反抗的性格的话,那么成年以后,就又发展成为一种神圣和更具自觉意识的自我了她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从容自若地出现于罗切斯特府上,在那些即使是仪态高雅的贵妇人面前仍不失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的做派。桑菲尔德的生活是小说的主体部分,也是简爱性格发展的新阶段。由于她的自重自爱,由于她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对世事明达的见解,才使主人与之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可以说,像魔力般吸引了罗切斯特的,主要是简爱的精神力量,因为她并非美人,不用說,更缺乏统治着贵族资产阶级婚姻世界的无冕之王——--门第和金钱。当然简爱也深深的爱上了主人,她敢于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奢望着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挑战。惟其如此,它也就意味着遭受嘲笑或者侮辱,只有像简爱这样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坦坦荡荡的去爱。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贵族小姐时,她愤怒的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完全跟你的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祝庆英译《简爱》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7月版330页)基于此,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蜜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诱惑或勾引,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结合。简爱是如此的重视自我,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这就是简爱的性格。当一对恋人的结婚计划被粉碎时,罗切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尽管这个方案对于正热恋的人来说具有无可争辩的诱惑力,但被她拒绝了,她说:“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自重。”因此她逃离了。简爱的反抗性格到此得以充分展现。向谁反抗?命运,或者说规定了她命运的社会;如何反抗?死不向命运逼她就范的屈辱地位——做人情妇,如此反抗的结果是流离失所和遭遇更深的灾难!一种超群绝伦的个性力量显示出来女主人公的动人魅力也许就在这里她在竭力寻找一条在社会中不受歧视的、与人平等的进行的道路;为了它不贪图眼前的或者永久的快乐;为了它,不在乎吃苦、流浪,甚至牺牲和死亡。

2、司汤达的《红与黑》的副标题是“一个追求幸福的人”,它帮助我们客观评价了于连的所作所为。少年时期的于连聪明好学,意志坚强,精力充沛。在一位拿破仑时代老军医的影响下,他接受了启蒙思想家的无神论和自由平等观念,这位出身平民的于连信奉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不分门第,不讲血统,不问资历,任何人都可以凭借自身的勇敢,才能显身扬名。”(因为在拿破仑时代,坚强的个性可以不凭门第和财产而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是在王政复辟时期生不逢时有理想、有抱负、不满现状、富有反抗精神等级、要求民主平等的青年心底的呐喊。于连坚信“人的价值在于人自身”,他声称自己出身微贱但绝不卑鄙。。他憎恨做奴仆,要求与上流社会的人平起平坐,以保持自己的尊严。当父亲要他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一贯敢怒而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意做奴仆”表示拒绝。老索黑尔说这不是做奴仆,于连当即要加以证实:“到他家里,我同谁一块吃饭呢?”可见于连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

他以才傲视空虚平庸的贵族,憎恨“世上有钱的骄傲的人”他拿情场当战场,把占有德瑞那夫人夺得然马特尔小姐的爱情看作是平民与贵族两种价值的较量。爱情成为于连追求平等的手段在德·瑞那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轻蔑,粉碎他的骄傲心理,而带着战斗的情绪走进市长夫人的房间的。即使在与德·瑞那夫人进行热恋时,于连的这种仇恨心理和反抗也从未停止过。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对贵族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这一点,也在于连和玛特儿侯爵小姐的交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敢于轻视傲慢的玛特儿小姐,并曾这样想:“我知道保持我的自尊心,我没有向她说我爱她。”当他收到玛特儿小姐的爱情告白信时,首先想到的是他终于战胜了情敌柯西乐侯爵,可以平等地与木尔侯爵坐在同一条凳子上。他立刻自豪地得出结论:“侯爵和我的价值已经过去了,结果是汝拉山的穷木匠占据了重要的一面。”这哪里是什么談情说爱,简直就是一场斗争,而斗争的目标便是贵族阶级的荣誉和地位。由此看来,于连并不仅仅把她们作为女人去“占有”,而是当作一个阶级去“征服”。他占有她们不在于肉感,而在于满足他那平民的、要求尊严的灵魂。在爱情这样的人类最细微的感情方面,于连感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满足后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种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利。在我们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却恰恰体现出于连是以全部精力来反抗上层社会,试图摆脱低下的社会地位,向上流社会寻求平等的思想的体现。

然而于连并没有变成统治阶级的成员,他的行动最终表明,其强烈的平民意识和反抗精神并未泯灭,而纯洁的天性也一直有力的支配她。枪击德瑞那夫人使他的命运一落千丈,但这桩罪行的动机却正好可以说明他绝非彻头彻尾的野心家和卑劣之徒。因为他的怒火并不在于夫人的告发断送了他的前程,而在于毁灭了他对于她的信任和纯真感情;他不能容忍如此的背信弃义,受不了寄托着美好理想的梦幻的破灭!正如李托指出:“野心和虚伪只是于连索黑尔性格的表面。——-如果他只是一个庸俗的野心家,他就不会去杀人而断送自己的前程。——-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在教堂里,在星期日的盛大弥撒的仪式上,正当神父捧起圣体饼这个最庄严的时刻——杀人,这就不是一个虚伪者的行为,而是一个充满感情的人的行为了。”可见,于连本质上并不是野心家和虚伪之徒,其作假之举,不过为了显出峥嵘而自觉不自觉采取的手段,或者如他自己所谓饿“是按照时代的精神行动:罢了。正如他在狱中反思的”我曾有那个有力的责任的观念。我为我自己规定的责任,无论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好比一根坚强的树干,在风暴中我可以依靠;我动摇过,我受过颠簸——-但是并没有被风暴卷去。”尽管如此,在阶级壁垒森严的社会中,以裙带为手段达到平等的目的只是黄粱一梦,因为这个平民小子注定会遭到上层阶级的审判。

五、结论。

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森严的等级制度仍牢牢扎根于人们心中。家庭教师这样社会底层的角色想跻身上流社会无异于架梯登天。在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心怀平等思想的简爱和于连注定不会度过平凡的一生。简爱的爱情是以平等为前提,以平等为依托的。作为女性,简爱十分看重恋爱中男女心灵的平等,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一旦互为知己,便一生矢志不渝。可以说,平等的爱情是她一生重要的目的。与简爱不同,于连的人生目的不是爱情,而是摆脱下等社会身份。因此于连的爱情便不可避免的成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所以于连的爱情注定要踏上不归路。

参考文献

[1]维克多.李托,《斯丹达尔》;转引自《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

猜你喜欢
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地雷战》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井冈山会师》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娄山关》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雪山壮歌》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百年大党壮阔历程 《百色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