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邹韬奋及“韬奋精神”对新闻出版工作者的影响

2019-09-10 07:22张剑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邹韬奋初心

张剑

摘要:邹韬奋的新闻思想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韬奋精神”已然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一面旗帜。对其加以发掘和继承,在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邹韬奋;新闻思想;初心

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中有6位对后人影响深远的记者,邹韬奋先生作为其中杰出的一位,其新闻思想无疑是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同时他也是唯一一位列入首批国家公祭烈士名录的新闻出版界人士。新中国成立以来,“韬奋精神”已然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一面旗帜。对于“韬奋精神”,毛泽东同志当年曾精辟地概括道:“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出版工作者虽然面临新的工作环境和挑战,但对社会主义新闻出版事业的忠贞信念不应有所改变,应继承和弘扬“韬奋精神”,以服务大局、服务读者为最根本的目标追求。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让卓越贡献。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振兴,奋起抗争,积极寻求救国救民之路,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繁荣富强的现代化新中国。1917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在上海创办中华职业教育社。1922年,邹韬奋进入该社工作,负责主编“职业教育丛书”和《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邹韬奋接任王志莘主编的《生活》周刊,开始从事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出版工作,这也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工作。自此,邹韬奋开始以强烈的爱国心和犀利的笔触与黑暗势力作抗争,主持正义舆论,推动文化进步。在邹韬奋的主持下,《生活》周刊发行量日益扩大,一跃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刊物。1932年,在《生活》周刊读者代办部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合作社性质的生活书店正式成立。此后直至1944年邹韬奋先生病逝,邹韬奋先生与书店同仁数次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封堵和围剿,成为抗战时期全民救亡运动中的一面旗帜,书店所出图书及报刊也成为以宣传团结抗战、声讨卖国投降为中心内容的爱国舆论阵地。仅图书方面,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生活书店出版鲁迅先生译著达到78部,以及大批所谓“禁书”,比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陈白尘的《太平天国》、茅盾的《中国的一日》等。

邹韬奋先生從事新闻出版及文化工作,从一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要走一条曲折不平之路,需要一步一步地攀缘前行。事业刚有发展,就有高官前来威胁利诱,还有特务暗杀威胁,他被迫流亡国外。《生活》周刊被封,《新生》周刊被诉上法庭,杂志相继被查禁,“七君子”身陷囹圄,生活书店分支店纷纷被封,直至邹韬奋愤然辞去国民参议会议员,出走香港……“可谓没有一步是坦途,没有一步没有艰难困苦做伴”,但他却一次也没有被吓倒,一直在忘我勤奋地工作着、顽强斗争着。

邹韬奋先生对出版事业的无比忠诚,用“锲而不舍”“生死与共”来形容也不为过。“他不畏疾风暴雨,不惧困厄丛生,入狱、流亡、暗杀、查封、围堵,一次次被扑灭,又一次次复活,一次次成功,一次次被迫分离……”然而,邹韬奋先生及其志同道合者,以坚贞的爱国热情不断地聚积起新的力量,代表现代中国进步出版文化的正确方向,牢牢掌握着那个风雨飘摇时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战场。

邹韬奋的办报活动始于1926年,这一年的10月他正式进入新闻界,开始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报刊编辑与出版生涯。回顾韬奋先生的一生,其一生先后共创办了六份刊物以及一份报纸,分别为1925年创于上海的《生活》周刊、1935年创刊于上海的《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在香港创刊的《生活日报》以及《生活日报》增刊、1937年创刊于上海的《抗战三日刊》。1938年,邹韬奋办的《抗战三日刊》与沈钧儒办的《全民》这两份刊物合并,更名《全民抗战》,在重庆继续印刷出版。1945年,邹韬奋先生在香港复办《大众生活》周刊,以新的刊号出版。在邹韬奋一生所编辑出版的刊物中,《生活》周刊是他担任主编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一份刊物。在办报办刊的过程中,邹韬奋先生还不断遭到国民政府的威胁与迫害,甚至上了国民党特务们的暗杀名单,他非但没有向恶势力低头,还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品质,坚决维护爱国民众的言论自由,毫不客气批判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把关制度,痛斥对方掠夺人民拥有的合法权利的恶劣行为。

在旧社会,邹韬奋先生办报刊、出版书籍的理念与他人最显得不同的地方,是其坚持读者中心本位。基于这种理念,他依托自己主持的刊物建立了书报代办部,专门为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其办理服务业务,这些代办部在之后的日子里渐渐发展成了多个生活书店,遍布于全国范围内,最多时在全国各地共有六十几处,可见规模之大。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一直以来,邹韬奋先生坚持联系群众、服务读者的办刊理念。尽管工作繁忙,他仍拿出大量时间,倾听读者意见与呼声,阅读和认真答复每一封读者来信,接受读者反馈读者并真诚地与读者互动。在服务读者的办刊理念下,《生活》周刊文章选题贴近生活,文字朴实亲切,愿意倾听读者倾诉衷肠,同时又以非凡的勇气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敢于为读者大众伸张正义。很快,《生活》周刊周围聚拢了一大批读者,赢得了他们热爱和信任。从1926年邹韬奋先生接办,到1933年被国民党当局查封,7年时间里,《生活》周刊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刊物,一跃发展成为“风行海内外,深入穷乡僻壤的有着很大影响的刊物”。它高扬抗日爱国的旗帜,竭尽全力为读者服务,文章内容通俗易懂,其发行量很快上升至15.5万份,打破了中国杂志发行量的历史记录。由此可以看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在主编《生活》周刊的时期,韬奋先生创新性地设立了两个栏目:一个是《小言论》,另一个是《读者信箱》;极大增进了刊物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方便彼此之间的交流;另外,“《大众生活》编排独特,设计新颖,印刷精美。”“在刊物内容方面,强调‘有趣味’与‘有价值’的统一。”“邹韬奋还在书店中出版各种宣扬进步思想的图书读物,以唤起全民的爱国情怀,引领了大批学生、青年走上革命救国道路。”足见邹韬奋先生办报办刊改革创新思路活跃,经营管理水平高。

纵观邹韬奋先生的一生,他的辦报办刊思想始终跟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与时俱进,保持与社会的一致性,心系祖国命运,体现出强烈的爱国心、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虽然生前未能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但邹韬奋先生的政治觉悟与共产主义精神在他的办报办刊实践中无时不刻不在体现,即便深处险境和困厄,也从未发生过动摇。

邹韬奋先生一生向往光明,矢志追求革命真理,为中国的抗战、民主和进步贡献了毕生心血。毛泽东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概括韬奋先生为人民、为读者服务的一生,可谓点出了“韬奋精神”最深刻的内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邹韬奋先生口授遗嘱,郑重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邹韬奋先生的这份口述遗嘱,体现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和眷恋,同时体现了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向往以及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切信任。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病逝于上海,离开了他为之付出一生心血的新闻出版事业和爱国民主事业。

在《萍踪寄语》中,邹韬奋先生这样写道:“现在的世界,除苏联外,很显然的现象是生产力的进步已和生产工具私有的社会制度不相容……我们在欧洲的所谓‘列强’的国家里面所见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是少数人的穷奢极欲,生活异常阔绰;一方面是多数人的日趋贫乏,在饥饿线上滚!因此,要将这些矛盾彻底解决,只有根本改造束缚这生产力的社会组织,代以为大众福利尽量利用进步生产力的社会组织。要能够为大众谋利尽量利用进步的生产力,生产的动机必须为供给大众的需要,而不是为少数人谋利润。”邹韬奋先生上述对社会经济制度的透彻分析,鞭辟入里,切中要害。

对于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邹韬奋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已成为被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的民族,国人要做的是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奴役,“最重要的当然在于民族解放的斗争”。对于如何与帝国主义者做斗争,邹韬奋先生充满远见地指出:“决不能倚靠帝国主义的代理人和附生虫;中心力量须在和帝国主义的利益根本不两立的勤劳大众的组织。”与此同时,他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腐朽没落必将到来,社会主义胜利、资本主义灭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因此,振兴中华注定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惟此才有最光明的前途。结束海外漂泊生活以及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后,邹韬奋先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追求。在两种主义的比较中,韬奋先生开始将立场、观点和方法转到马克思主义方面来,转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上来。

如今,虽已不是韬奋先生当年所处的民族存亡、战火纷飞的时代,但新闻出版事业因其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仍然处在中西方价值观交流碰撞的时代。只有广大新闻工作者以邹韬奋先生为榜样,谨记和传承韬奋精神,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才能得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才能更加稳健。

猜你喜欢
邹韬奋初心
邹韬奋“永不背叛大众”
百年风华 初心不改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不灭的初心(节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见钟情结良缘
邹韬奋的骨气
你,是我永远的追随
生命不息 著述不止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