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沟通润滑剂: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

2019-09-10 07:22杨晓萍罗泽林
教育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共情家园幼儿教师

杨晓萍 罗泽林

家园沟通的效果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幼儿教师作为家园沟通的主体,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家园沟通需要幼儿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而共情是正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师共情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家园沟通,使家园合作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从体验到沟通

——共情能力的三大表现

共情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学者Gladstein提出,共情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情感、认知和行为。由此出发,可以将家园沟通中幼儿教师共情能力归纳为三个方面。

体验与接纳——情感表现。情感共情是对他人情绪的无意识接受和体验,能够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当家长看到孩子在幼儿园被抓伤时产生情绪,幼儿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无意识的情绪接受,能够体验到家长对孩子的心疼、对教师工作疏忽的不满、对抓孩子幼儿的愤怒,而不是无动于衷或者心生怨恨;当一个能力较差幼儿的家长跟教师讲述孩子在家的惊喜表现和进步时,教师不能认为这是孩子早就应该会的,而应该发自内心地感受家长的激动心情,为孩子感到高兴,体会到家长背后的努力付出。

角色采择——认知表现。认知共情是指角色采择能力,即一个人所具有的把其他人观点和自己观点区分开的能力或倾向,用他人观点来理解他人思想和情感。在家园沟通中,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认知共情包括: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家长的态度和感受,对家长的想法和情绪有客观认识,察觉并理解家长的思想。例如,当涉及幼儿及其家庭隐私问题的探讨时,教师要有意识避免在人多的时候进行,如果交谈已经开始,也要敏锐地察觉到家长的难为情和不情愿,理解他们的感受、情绪,及时停止交流,采取更恰当的方式和时机与家长沟通。

表达与沟通——行为表现。行为共情体现为与他人一种言语的或非言语的共情沟通和表达。也就是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能否让对方感到教师是认可、理解、支持自己的,而不是嫌弃、埋怨、漠视、嘲笑等不友好的态度。例如家长因单位有急事不能按时接孩子放学,也无法跟教师提前联系,当家长忙完工作赶来接孩子时,此时教师首先应该做到情感和认知共情,之后通过语言表达出对家长情绪和经历事件的同情与理解,再通过询问和建议式语言进一步了解情况,帮家长提出改进的措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教师是真正為孩子和家长着想,这样家长也会更加感激教师。教师平时多观察多总结,在与家长交流孩子情况时做到全面客观,对于孩子不足之处与家长一起分析,并给出专业建议。平和的语气、微笑的表情、热情的态度等非语言因素,也是行为共情的重要表现。

从个人背景到家长态度

——制约共情能力的几项因素

个人背景。包含年龄、教龄、学历、专业、所在幼儿园性质等内容。就学历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较受过中等教育的教师,在沟通时更可能出现认知共情;教龄对共情的影响表现在,教龄长的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情。

家庭背景及性格特征。如果教师从小生活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父母具有良好的共情能力,教师容易具备较高的共情能力。如果教师身为家长,自然能够从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注重自己的行为和态度。相对来说,偏好情感即感性的人,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自然而然产生共情,偏好思考即理性的人,一般很难很自然地进入共情状态。

职业倦怠程度。职业倦怠会影响共情能力的发挥。幼儿教师应当调整心态,对自己有合理的个体期望,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缓解职业倦怠,避免共情无能。

家园沟通事件的不同类型。有学者将家园沟通事件分为三种类型,即必须沟通事件、选择性沟通事件、无需沟通事件。必须沟通事件一般都与幼儿的生命安全、身心发展息息相关,可能是因教师造成的。因为伤害程度较大,教师会感到有压力,有愧疚,为了表示歉意并获得谅解,自然会放低姿态。选择性沟通事件和无需沟通事件一般是教师要求家长配合完成任务或者家长向教师咨询教育问题等,教师责任较小,容易摆出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姿态。长此以往,家长心生埋怨,不利于今后的家园沟通。

家长的态度和情绪。如果家长脾气暴躁,说话咄咄逼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更容易激起教师的愤怒情绪,而不是共情;倘若家长能够较冷静地弄清事情来龙去脉,尊重教师,平等交流,教师也会受到感染。

从角色扮演到阶段训练

——提高共情能力的基本路径

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验式共情训练技术。可以模拟一个家园沟通中常见的情境,首先,几位教师形成一个团队,将平时积累的成功经验或者面临的问题写成两个剧本,一个剧本中教师表现出低水平共情,另一个剧本中教师体现高水平共情;其次,一位教师扮演家长,一位教师扮演幼儿教师,将整个事件完整表演出来,两个剧本都需表演,也可让扮演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教师互换角色再进行一次;此后,教师分别说出扮演家长和幼儿教师角色时的情绪和想法,看两种不同水平的共情给家长的感受有何区别;最后,教师在模拟表演和讨论中共同建构出一些常见家园沟通事件的高水平共情沟通模板,模板中具体说明沟通的程序、语言的表述、非语言技巧的运用等。

案例讨论。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专门的研讨活动,讨论案例可以是搜集的,也可以每位教师提出一个自己遇到的问题,教师们每10人或12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位教师都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先明确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否符合共情原则,再指出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行为共情三个方面分别说明正确做法,将个别阐述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形成一套让教师能灵活运用的共情技巧。

理论培训。通过向幼儿教师系统传授共情理论和家园沟通的相关知识,使幼儿教师全面深入地掌握共情理论,再加上实践探索和训练,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共情能力,增进家园沟通。培训之后,要求幼儿教师书写感想,总结培训之后的所思所获,并结合实践案例,说明如何将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阶段训练。根据卡可夫的理论,共情水平可分为不同的层级,在沟通中,共情包含五个层级。水平1:反应既没有认知内容又没有情感内容,可能只是安慰、否认、建议或提问;水平2:反应表现为只有认知内容,而缺乏情感内容;水平3:反应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都做出了反应,无指导;水平4:反应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都做出了反应,而且还指出求助者目前的不足或希望;水平5:反应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都做出了反应,在指出不足的基础上,提供求助者可以采取的措施,以克服不足,并达到所希望的目的。

以上几个阶段,幼儿教师不可能马上到达水平5,可以设置若干家园沟通情境,要求幼儿教师从水平1开始练习,逐层递进,并能够在实践中完成。例如当家长对教师说:“昨天回家后我发现孩子的下巴有一点发青,是不是在幼儿园碰到了桌角?”教师可以分别做出以下回应:

水平1:哦是吗,在幼儿园的时候没发现,是不是在外面玩的时候不小心碰到的?

水平2:我看看,是发青了,也许是昨天不小心碰到的,老师们没注意到,不好意思,应该过几天就好了。

水平3:我看看,是发青了,应该是昨天不小心碰到的,不好意思。您看着挺心疼吧,也有点生气。

水平4:我看看,是发青了,应该是昨天不小心碰到的,不好意思。您看着挺心疼吧,也有点生气,我看着也挺心疼的,孩子回家怎么说的?

水平5:我知道,是发青了,应该是昨天不小心碰到的,不好意思。您看着挺心疼吧,也有点生气,我能理解,我看着也挺心疼的,孩子回家怎么说的?我今天也问一下其他教师或者看一下监控,有什么情况及时跟您反馈,我们以后也会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经常进行这种不同情境下的共情阶段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幼儿教师家园沟通中的共情能力。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黄冈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谷珵

猜你喜欢
共情家园幼儿教师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梦中家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温馨家园
“无忧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