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带一路”倡议下江苏艺术对外传播的路径

2019-09-10 14:50张安华
美与时代·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一带一路

摘  要:江苏艺术作为江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审美特征。江苏艺术包含书法、国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园林、戏曲、音乐、舞蹈、影视等诸多门类。从传播学视域看,江苏艺术对外传播是一种跨国境、跨文化、跨语言传递艺术作品及相关信息的艺术傳播活动。在新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作为经济文化在全国领先的省份,江苏需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本省文化对外传播,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关键词:一带一路;江苏艺术;对外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对外传播研究” (16YJC760069)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传统艺术国际传播策略研究”(2017SJB0200)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简称“一带一路”),旨在扩大和深化中国对外开放,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不仅是中外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上,应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一、江苏艺术对外传播的现状

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从古至今在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江苏积极推动本省优秀艺术“走出去”,旨在用艺术语言向世界讲述江苏故事、传播江苏声音、阐发江苏精神、展现江苏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江苏艺术作品来深化对中国江苏的认识。目前,江苏艺术的对外传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随着对外文化贸易的稳步增长,江苏培育了一批国际艺术经营传播公司及展演团队,各类艺术品海外销售、国际商业展演活动持续增加。其次,江苏除了积极参与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外,还打造出一批江苏文化品牌交流项目。依赖政府机构、民营企业、艺术团体、艺术家多方推动,江苏艺术对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最后,江苏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江苏艺术走出国门提供了政策保障。

伴随着江苏艺术“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江苏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增强。不过,现阶段江苏艺术的对外传播力、海外吸引力与江苏作为全国贸易第二大省、文化强省的地位还不相称。一方面,尽管艺术“走出去”机会增多,但多是政府主导的对外宣传,企业组织对外传播能力相对薄弱。一些艺术传播公司、艺术协会对域外的交流合作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且传播方式单一,不能形成长效的传播机制和规模效应,很难产生较大的海外影响力。另一方面,对外传播的艺术内容和形式不能对接外国民众需求,传播效果并不理想,缺少真正打入海外市场的江苏艺术品牌和特色文化产品。

二、江苏艺术对外传播的路径

针对江苏艺术对外传播的优势与不足,在今后推动江苏艺术“走出去”的路径选择上应坚持将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融合;联合政府官方和民间多方传播力量;有效利用新媒体、多媒体传播,不断拓展传播平台;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向域外推介最具地域特色且为外国民众喜闻乐见的江苏艺术名片,更加全面、深入、有针对性地向世界讲好江苏故事。

(一)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融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将对外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结合,是江苏艺术实现对外传播最主要的路径。一方面,整合江苏优秀艺术资源,有计划地对外输出文化产品及服务,既能实现经济盈利,又能增强江苏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文化贸易对外传播江苏艺术的形式有:江苏艺术品在国际画廊、拍卖行或艺博会展销;影视产品海外版权输出;艺术出版物版权输出;昆曲等表演艺术海外商演;南京博物院等文博单位藏品出国展览;文化衍生品的海外销售;文化遗产地旅游等等。另一方面,必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依托政府主导的节庆庆典、中国文化年、文化月、文化周及世博会、国际电影节、国际体育赛事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机遇对外传播江苏艺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艺术“走出去”应与“卖出去”同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譬如,2006年开始,江苏广电总台每年会定期举办国际影视节目展和国际市场交易会,以影视剧为主打外销产品。同时,总台还积极在海外开展江苏动漫节、江苏影视周、江苏纪录片日等文化交流活动,吸引海外制作播出机构关注江苏影视产品,促进更多的国际合作[1]。

(二)官方渠道与民间渠道并行,实现全方位和多层面推介

江苏艺术的对外传播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其传播主体不仅包括政府机构,还包括民间组织及个人,需要全方位、多层面主体参与。这即是说,江苏艺术走向世界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不能单纯依赖政府官方传播,更需要社会成员共同参与。

1.坚持政府组织战略布局。政府作为艺术传播的引导者,可以通过引领交流项目、制定鼓励措施、完善扶持政策、搭建传播平台等手段将更多民间力量协同起来推动江苏艺术国际传播。例如,江苏政府配合国家层面“感知中国”“欢乐春节”或依靠本省“感知江苏”等文化品牌活动组织企业、艺术团体、艺术家推介江苏艺术;加强文化产业资金扶持力度;设立文化交流项目和品牌建设专项基金;借助海外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推广江苏艺术。此外,国家首脑及政府官员出国访问或招待外宾会用江苏艺术礼品馈赠外国友人或邀请他们观赏艺术展演,这种情况也是江苏艺术对外传播的官方渠道。

2.发挥江苏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江苏艺术对外传播应坚持官方渠道与民间渠道并行,重视文化事业单位、企业、高校、涉外媒体、艺术团体、艺术协会各方的合力,并与境外企业组织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使其发挥沟通海内外的桥梁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国际传播新格局。

3.重视江苏艺术家等个体的传播主体地位。从传播学角度看,艺术家是一切艺术传播活动最直接的传播主体。艺术家个人魅力及亲身传播的感染力是其他任何传播主体无法替代的。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亮相海外现场创作、表演或交流,能增强江苏艺术的吸引力。江苏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2018年政协会议上提出:“国家的文化复兴离不开艺术巨匠,只有在国际舞台上对一流艺术家进行全方位推介,才能有效树立国家文化形象。”[2]

(三)新旧媒体与中外平台联动,实现多媒体和跨平台传播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断融合、海内外媒体企业密切联系的今天,江苏艺术只有采用多媒体、跨平台的传播方式对外传播,才能满足海外受众多样化需求。

1.提升江苏涉外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近几年,江苏广电总台、江苏国际频道、金陵之声电台、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媒体的海外覆盖面正不断扩大。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来说,其分支机构已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成功落地,今后应会在“一带一路”沿线搭建更多服务平台,这些机构已经成为江苏艺术走向世界的重阵。当然,江苏艺术不仅需要依靠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对外传播,还应利用互联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让新旧媒体联合推介优秀艺术精品。

2.注重借助国际主流媒体企业海外平台传播江苏声音,“借船出海”“借台唱戏”。江苏主流媒体企业通过不同方式与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媒体企业建立了合作机制,这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省内媒体企业不断进取,拓展了江苏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文化交流平台,实现了江苏艺术的跨平台传播。除了媒体和企业外,江苏拥有多所“双一流”高校及艺术院校,这些高校与海外合办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也为海外民众了解江苏艺术提供了窗口。

(四)文化品牌与艺术名片助力,实现规模效应和江苏特色推广

着力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推出江苏特色艺术名片,形成品牌传播的规模效应是江苏艺术对外传播的必由之路。

文化品牌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现阶段江苏文化品牌交流活动已初具规模:江苏形成外宣品牌129项,包括省级品牌40项,市级品牌89项。“感知江苏”“符号江苏”“同乐江苏”“美好江苏”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已推广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余个城市[3]。不过,这些文化品牌要想形成更强的国际影响力,还需要不断挖掘江苏文化的优秀资源,并持续不断对域外传播。

塑造文化品牌的同时,还应整理挖掘江苏传统和现代艺术资源,遴选出具有江苏特色的经典艺术符号,打造成代表江苏的“艺术名片”向海外推介。如南京金箔、蘇州园林、无锡泥人、扬州漆艺、宜兴紫砂等江苏各地文化遗产;梅兰芳、吴冠中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师;风格强烈的“扬州八怪”、新金陵画派等古今著名画派;昆曲代表《牡丹亭》《桃花扇》;经典民乐《茉莉花》《二泉映月》《紫竹调》等。

(五)江苏艺术与国际语言混搭,实现传播对象和受众需求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指明了江苏艺术对外传播的方向。

在跨文化传播中,由于传播主客体的文化语境不同,“文化折扣”不可避免。江苏艺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传播,需要考虑不同海外受众的审美习惯,根据他们的需求和喜好选择恰当的国际语言表达,才能引发共鸣。这一点在表演艺术对欧美国家传播的成功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和江苏演艺集团的昆剧《1699·桃花扇》都选择了人类共同的爱情主题,演出中侧重音乐铺叙和舞美设计,因为音乐和视觉艺术语言是无国界的,配以易于理解的台词翻译,让昆曲艺术在世界上取得了强烈反响。2013年,盐城杂技团的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创下了美国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创立以来演出剧目的票房记录。该剧在表现题材与呈现形式方面同样做到了“中国风格、国际表达”。2015年,江苏原创歌剧《运之河》欧洲巡演取得了较大成功,瑞士音乐家克伊奈评价:“用歌剧艺术的形式呈现大运河贯通南北的开凿历史,虽然讲的是中国历史故事,但采用现代音乐的表达形式,欧洲人会从这样的演出中感知中国。”[4]

三、结语

在新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江苏艺术对域外传播不仅是江苏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环节,更是对增强江苏艺术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后,推动江苏艺术“走出去”应坚持将对外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融合;联合官方和民间传播主体力量;运用多媒体、跨平台传播;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用海外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域外推介体现江苏地域特色的艺术名片。不仅要让海外受众看得见、听得到,更要让他们看得懂、听得进,才能引发共鸣、获得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仇圆圆.江苏影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意义[J].视听界,2011(5):79-81.

[2]吴为山.加强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机制建设 用文化经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2018-03-07]. http://m-news.artron.net/20180307/n990321.html.

[3]宣云凤,虞滢.打造“江苏外宣名片”[J].对外传播,2015(4):71-72.

[4]司锦泉.用西方观众熟悉的形式传播精彩的中国故事——江苏文化“走出去”的实践与思考[J].对外传播,2016(6):67-69.

作者简介:张安华,博士,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传播。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一带一路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