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艺术之美

2019-09-10 20:42王茜
美与时代·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美育

摘  要: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无论什么样的方法,以学生为本、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是根本目的。学习艺术概论的过程就如同对艺术之美的探寻,希望有更多的理工类学生加入这美的探寻之旅,以“艺术之美”净化心灵,以美启真,以美扬善。工科工业设计专业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应结合专业特点,明确学习目的;抓住学生兴趣点;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做美的传播者。

关键词:工科工业设计;美育;艺术之美;艺术概论

美——漂亮、好看、美好的事物。美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艺术概论正是一门研究美的规律、艺术规律的课程。笔者所讲授的艺术概论,是针对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所开设的课程有工科类的,也有艺术人文类的。本学院该专业所招收的学生都是理工背景,向理工类的学生讲授艺术理论课,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思考的问题。现提出几点,以供探讨。

一、结合专业特点,明确学习目的

有些同学在选这门课时,并没有认真思考——要从这门课中学到什么?选这门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拿学分。认为上课随便听听,做做结课作业,学分拿到手就成功了,并不在意学到了什么知识。所以,就需要对学生强调:要有明确和正确的学习目的。

首先,从专业特点入手。工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既涉及到工科类的知识,又涉及到艺术人文类的知识。第一次上课,笔者通常会和学生一起回顾工业设计的定义、工业设计师的特点和需具备的素质、主要任务等。“工业设计是文化,是艺术,并对文化艺术起着一种整合的作用。”并和学生探讨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有不同之处,也有共同之处。画家吴冠中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科学家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艺术理论的学习,对于指导设计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次,启发学生,对学科、专业要有一个宏觀的认知。知识就如同一棵大树,各学科、各专业就是这棵树的枝杈,它们有着共同的根。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学习时就会融汇贯通,也更容易引导他们认识到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把握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进而树立起正确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来能够创造出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

二、抓住学生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中最大的情绪力量,积极的情绪会带来积极的效果。但凡理论课,难免会有枯燥之处,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工科生大多艺术基础是比较薄弱的,对艺术作品的积累和认知相对欠缺,所以艺术概论课选择多媒体课堂教学,以PPT为主,辅以板书讲授,穿插课堂讨论、作业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和时下兴起的混合式教学还是有所不同的,没有线上线下,注重的是现场的面对面交流。

首先,在课堂讲授时,以理论结合大量实例,将理论知识形象化,这些实例会以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多方面进行展示,既使学生对艺术作品有直观感受与认知,也使得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如,在讲到“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一部分内容时,就引出了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普列汉诺夫的话“在一定时期的艺术作品中和文学趣味中表现着社会的心理”。以洛可可绘画的代表人物布歇的画作为例,展现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时代的贵族们以偷情为荣的奇怪的社会心理。在这里,学生不仅了解到洛可可绘画,也更直观地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对艺术的影响,而社会心理正是艺术与经济基础产生联系的中间环节。在讲到“典型的艺术形象”这部分内容时,列举出中外艺术作品中一些典型的艺术形象,如米勒的《晚钟》、哈尔斯的《吉普赛女郎》、齐白石的《虾趣》(如图1)、杨丽萍的《雀之灵》(如图2)、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如图3)等,以图片、视频、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现。学生有了直观的形象感知,对理论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其次,以点带面,扩散知识点,将课堂信息最大化。如在讲到《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典型的艺术形象时,引出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对葛朗台形象的描述。通过对两个人物不同风格的文字描述,使学生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一个注重理性和真实,一个注重感性和体验。从文化理念上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便能更准确地去理解艺术作品。又如,艺术门类论部分,在介绍水墨画时,讲到了留白和意境,这根源于什么呢?就是道家思想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种返璞归真、对大自然尊崇的理念,对中国画的影响是很大的。由书画同源,又可引申出中国书法和绘画都讲究的“力”。古人所说的“风骨”、道家的“以柔克刚”讲的都是力量,“力”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中比比皆是,是非常重要的元素。通过大量的艺术作品去理解理论知识,再引申出作品背后的文学的、哲学的、思想的各种知识,使课堂信息量最大化。

三、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不是单方面的,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正如两个朋友谈话,如果只是一方的滔滔不绝,另一方定会觉得乏味而失去交流的兴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双向交流,如可以互相提问、讨论、由学生来讲部分课。笔者在讲课时,会随时提问,并将回答问题的情况计入平时成绩。问答的过程,就是活跃思维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去思考,思考学过的内容,思考没有学过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艺术发展论”这个章节前,笔者先给学生提出了6个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该章节的主体内容,如何解答这6个问题,就是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学习,学习过后,问题自然会被解答。

另外,对课本上的内容学会思考和质疑。学习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如在讲到“艺术美”时,课本中讲到“美是艺术创作的最高要求和根本要求”,可是,纵观艺术史上的一部分作品,并不符合这个要求,甚至是丑的,怎么去评价这些作品呢?难道它们都不是艺术品了吗?那么,如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就可以从艺术史中删掉了。除非我们承认,“美不是一切艺术的本质特征”,这就是经过思考后的一个结论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着好奇的心理,如果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又比较适当的话,就会引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思维一旦活跃起来,学习就会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艺术门类论”时,笔者会挑选几个课时,由学生来讲,感受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备课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查找资料、内容安排、如何准确而有效地表达、如何合理规划一节课的内容,整个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很好的激发。有学生曾对笔者说:“老师,我觉得讲课挺简单的,没什么呀。”确实,有很多同学认为,讲课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所以在课堂上对老师的劳动并不是那么地重视。于是,笔者想,应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只有经历了,才会去珍惜。在讲课时,因为要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有担心出糗的心理,通常都会认真准备。笔者一般会随机点名,台下的同学都有随时上台的可能,加之同学们之间很容易沟通,不论台上还是台下的同学都会很认真地去听,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课堂。

四、做好美的传播者

艺术概论是一门艺术理论课,也是高校理工科审美教育的课程之一。审美教育即“美育”,“所谓美育,则不仅包括音乐、文学等,而且自然现象、名人言行、都市建设、社会文化,凡合于美学的条件而足以感人的,都包括在内”。这是蔡元培先生对美育的定义。他认为“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只有美感教育才能够使人脱离“爱恶惊惧”之情、“喜怒悲乐”之感。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对美育的重视仍然是不够的。首先,表现在教师的培养上。如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一般毕业于艺术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艺术专业,或师范类院校的艺术专业,其在校时的专业培养,大多是重技艺、轻美感教育的。近些年,包括一些知名艺术类高校的毕业创作展,在美感上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作品更具有艺术之美吗?一个缺乏美育理念的人,缺乏美感培养的人,又怎能将美的理念传播给他人呢?宋代画家郭若虚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如果一个人品德高尚,他的作品就会有很高的气韵,气韵既然高了,作品自然就生动。不重视对人品的培养,又怎能出好的作品?其次,表现在学校的教育上。蔡元培先生说:“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即“爱音乐的进音乐学校,爱建筑、雕刻、图画的进美术学校,爱演剧的进戏剧学校,爱文学的进大学文科,爱别种科学的人就进了别的专科了。但是每一个学校的建筑式、陈列品,都要合乎美育的条件,可以时时举行辩论会、音乐会、成绩展览会、各种纪念会等,都可以利用他来行普及的美育”。我们今天的大学实现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期望吗?

本校工业设计专业,招收的大多为美术零基础的理工类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才得以开设艺术类的课程。而其他的理工类专业,如没有专业需要,是很少会开设艺术类课程的。学生在选课时,一般也是选和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大学教育似乎变得职业化了。“大学之谓,非大楼也,而乃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的这句话,是否值得我们当今的办学者去深思呢?

五、结语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无论什么样的方法,以学生为本、达到最优质的教学效果是根本目的。以上是笔者在工科工业设计专业艺术概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学习艺术概论的过程就如同对艺术之美的探寻,希望有更多的理工类学生加入这美的探寻之旅,以“艺术之美”净化心灵,以美启真,以美扬善。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

參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姜殿坤.中国美术教育研究:1912—194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王茜,郑州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概论、美术史的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德润童心 雅美育人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
挖掘绘本美育功能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