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动画教学创新思路的探讨

2019-09-10 20:42杨杰
美与时代·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

摘  要:信息化教学是以革命性的教学理念为纲领、以信息化的教学技术为载体、以科学式的教学方法为手段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彻底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鼓励了学生对知识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行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关键词:ZBrush课程;VR虚拟现实技术;信息化;动画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江苏省文化产业背景下高职院校动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2017SJB0732);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项目“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课程教学平台构建——环境设计制图课程为例”(201905)研究成果。

基于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全面覆盖了人们的生活,网络化、数字化、平台化逐渐成为了现代文明社会的关键词。不仅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被信息化技术不断地改善着,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因信息化技术的诞生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高校课程尤其注重信息化教学在各大学科教学工作中的应用,信息化教学被逐渐推广至各个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其中就包括了笔者所从事的动画专业的教学工作。目前,笔者的授课涵盖了以下几门三维软件:Maya、3D Max、ZBrush。其中,ZBrush课程是高校动画、影视、游戏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利用三维技术进行数字雕刻、数字建模的一款软件平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ZBrush课堂需要解决前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的有机衔接问题、雕刻对象的解剖结构知识点的普及问题、ZBrush软件英文命令的理解与操作的攻克问题,而事关这些问题的解决,其过程难免琐碎、拖沓、枯燥,教师在授课中存在着“满堂灌”的现象,此与当下要求的授课的“效率与质量并进,严肃与生动兼有”的教学理念相悖,往往造成了教师授课效果不佳、学生学习意愿不高的后果。

这种普遍存在的教学遗憾,借由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得以最终改善,从而彻底摒弃了“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变成了学生的“私人陪练”,只是起到指引和答疑的作用。信息化教学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行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与此同时,也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注重和学生、行业、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本文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实施等方面对信息化教学进行了研究,以信息化教学在Zbrush课程中的运用为例,提出几点意见,供业界同仁参考。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课前任务

教师在启动单元教学之前,把本次单元课程需要完成的内容,以课前任务书的形式发送到信息化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微课视频、思考探索课程知识点,自主查找学习资料,完成课前任务书,并上传至教学平台供教师批阅。学生在课堂上点评自己完成的课前任务书,说明完成思路,供同学们借鉴参考。课前任务书,开阔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二)课堂任务

教师通过简短的卡通动画引入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阐明本次课程的课业标准和要求。之后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课堂任务展开,通过多媒体初级讲解理论知识、VR虚拟仿真平台深入讲解、移动版VR虚拟仿真系统平台巩固知识点。在完成理论知识讲解后,学生利用五分钟微课视频观摩实战技巧,再进入实践动手环节,教师通过分析学生实践动手环节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在点评作业环节模拟公司的汇报机制进行答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后,完成训练目标。

(三)课后任务

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进行本次课程的归纳和总结,再次阐明知识点和难点,分析学生的课业情况,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教师分派下次单元课程的课后任务书,提出课后任务书的完成标准和要求,介绍下次课程的知識点和难点,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供学生参考。

二、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对于教学资源提出了较高的标准,教学资源应具备平台化、网络化、科技化、系统化等特点。

(一)平台化

大数据平台是教学资源库的基石。该平台包含了学生的个人信息、课业情况;教师的教案、视频、开发的配套软件;师生交流、获取行业信息、与外界专家的沟通等。大平台结合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二)网络化

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是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库,传播的方式主要依托于网络。网络的传播性不在本篇论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但在这互联网和全民手机的时代,网络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好的平台。教学资源库可以及时更新最新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虚拟仿真系统平台等,学生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可以和教师、同学、行业专家及时沟通,人与人拉近了距离,把传统的线下教学变为了线上,拓展了学习范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科技化

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通过运用VR虚拟现实和AR现实增强等高科技技术手段,将科技与课程有机地结合,把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具象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平日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清楚,其中部分软件可通过手机平台实现,摆脱了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信息化课堂实施

(一)点评课前任务

课前任务书包括三大块:其一,自学用的微课视频。学生提前熟悉三维软件工具的操作方法,课前利用业余时间提高熟悉度和熟练度;其二,自主思考探索不同种族人物面部结构的区别,并通过各种渠道找寻答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其三,完成课前准备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找寻的答案,收集人物面部的视频或图片资料,上传教学平台,以备上课使用,便于教师通过教学管理平台查看学生课前任务书的制作情况,根据学生课前任务书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总结,在课堂中进行抽选点评(如表1)。

课前任务作业需要学生经过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环节,指出学生在课前任务书中存在的问题,加深学生的印象,为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做好准备(如图1)。

(二)引入本节课程

在引入本节课程的环节,需介绍本节课程的定位,以及其和后续系列课程的具体知识点、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重点说明本节课程学习目标中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最后通过1分钟的三维卡通动画《小磊说课》介绍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引入课程(如图2)。

(三)讲解理论知识

讲解理论知识环节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解,对于学生在课前任务书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需要花时间分解细化。本次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拆分成四个步骤进行。

步骤一:初级讲解阶段

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讲解理论知识,分别介绍了成人和儿童头骨的区别、儿童头骨的结构特点、成人男女头骨的区别、头骨主要的骨骼结构点、头骨的色块注释图、人面部的三庭五眼。通过案例分析头骨的基础知识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图3)。

步骤二:深入讲解阶段

教师运用HTC产品的VR虚拟仿真平台,融入自主开发的三维头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结合学生佩戴的VR虚拟现实眼镜,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在虚拟空间中感受最新的科技带来的震撼感。在这一环节,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喷涌,激起了学生无尽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出奇得好(如图4)。

步骤三:巩固知识点环节

在步骤二中,教师操作VR设备讲解知识点,学生只能观摩,无法进行实操。在步骤三中,学生可以通过蓝墨云平台下载自主开发的手机版VR三维头骨虚拟仿真系统,在手机上随时随地进行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如图5)。

步骤四:学习微课实战环节

通过蓝墨云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下载本节课的微课视频,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任务书发现学生在自学微课时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点对点的地进行讲解。五分钟微课视频把实践动画环节中的软件操作流程讲解透彻,一方面节约了教师上课的时间,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实践动画环节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反复观看(如图6)。

(四)实践动手环节

在实践动手环节,学生通过理论讲解知识点的学习和微课视频的观摩学习,对于用ZBrush软件进行数字雕刻胸有成竹。教师在学生提问或者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后,可以利用教学管理系统把学生的作业上传后进行展示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强调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弥补微课视频中的不足(如图7)。

(五)點评课堂任务

学生在作业完成后上传至教学资源库,教师通过蓝墨云平台随机选取若干名学生的作业进行作者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答辩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课业的完成(如图8、表2)。

(六)分派课后任务

教师进行本次课程的知识点归纳和总结,简短地分析学生的课业情况。分派下节课的课后任务书,提出了三个内容:其一,自学微课视频的要求;其二,思考探索要求,收集一段你最喜欢的人物表情视频或者若干张图片(电影、动画、游戏等),观察、思考不同表情对人物面部造型的影响;其三,课前作业要求,拍摄或收集夸张的表情视频或者照片,以备下节课使用(如表3)。

四、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一)互换教学主体

信息化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师为主体、学生为附属的现状,“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被改变。在网络化的线上教学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兴趣、知识去满足自身的诉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学生的“私人教练”,教学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这需要广大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新技术,丰富信息化教学,更好的服务学生。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便于让学生自主分配学习时间和自主安排学习内容,不再受场地、时间、授课对象的限制。信息化手段在学生自主分配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之前,分派了课前任务书,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先说课、学生后学习的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翻转”的过程增加了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师生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课业大讨论,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三)共建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是庞大的教学体系,它是把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通过大平台整合在一起。信息化建设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广大师生坚持“科学规划 合力完成”。目前教学资源库形式和来源较为单一,教育信息化投入资金不足,师生共建是最优的方案。学生在完成课业的同时逐步丰富教学资源库,在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的同时,充分发掘了师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为今后逐步完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葛文双,韩锡斌.数字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框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1):59-67.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8.

[3]张一春,王宇熙.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基于江苏省7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72-76.

[4]张光忠,范先锋.推进体育教育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5):104-106.

作者简介:杨杰,硕士,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三维虚拟仿真资源建设、三维动画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聚焦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中国信息化周报201816、17、18合刊
中国信息化周报201816、17、18合刊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
2016信息化视听行业“Best of the Year”年度榜单
2015年信息化视听行业年度榜(获奖名单)